《文物》杂志2006年第8期--周公庙遗址的考古所获及所思-徐天进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023870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921.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物》杂志2006年第8期--周公庙遗址的考古所获及所思-徐天进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文物》杂志2006年第8期--周公庙遗址的考古所获及所思-徐天进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文物》杂志2006年第8期--周公庙遗址的考古所获及所思-徐天进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文物》杂志2006年第8期--周公庙遗址的考古所获及所思-徐天进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文物》杂志2006年第8期--周公庙遗址的考古所获及所思-徐天进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物》杂志2006年第8期--周公庙遗址的考古所获及所思-徐天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物》杂志2006年第8期--周公庙遗址的考古所获及所思-徐天进(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5 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城以北约 7. 5 公里的凤 凰山南麓的周公庙遗址 ,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 有考古学家光顾过 。 1943 年 ,当时在中央研究 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的石璋如先生为寻找 文献中记载的周人早期都邑 ,踏查了关中大地 上的若干重要遗址 , 周公庙遗址便是其中之 一 1。 时隔 60 年之后 , 当我们有幸再次踏上这 片土地时 ,竟有了意外的收获 2 。 2003 年 12 月 14 日 ,一片小小的刻辞卜甲静静地躺在冬日的 麦田上等候着我们的到来 , 并经由它的指引 , 我们找到了仍处在原生地层内的两大片卜甲 , 上面共有 55 个字的刻辞 ,所记内容为过去所未 曾见 3。 此

2、消息一经报道 ,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 极大关注 。 以此为契机 ,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于 2004 年 2 月联合 组成周公庙考古队 , 正式对该遗址进行有计划 的田野考古工作 。 不经意间两年的时间过去 了 ,在这期间 , 我们经过地面调查 、钻探和发 掘 , 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 对遗址情况的了解 和认识也更加具体 , 但还是没有找到足够的或 直接的证据来回答诸如遗址的性质 、大型墓葬 的墓主等问题 。 现将我们工作的主要收获介绍 如下 ,同时也谈谈笔者的一些想法 , 以求教于 同仁 。 ( 一) 墓地和墓葬 迄今经调查和钻探发现并确认的商周时 期的墓地有 6 处 ,

3、其中 2 处位于遗址北部的山 梁上 , 3 处位于遗址的东侧 ,1 处位于遗址的西 南部 , 同时在遗址范围内还有一些零星分布的 墓葬 ,西周时期的墓葬总数已近千座 。 分布在陵坡上的大型墓葬最为引人注目 。 在已探明的 37 座墓葬中 ,有四条墓道者 10 座 , 有三条 、两条和一条墓道者各 4座 ,另有长方形 竖穴土圹墓或车马坑 15 座 。 从墓葬的规模和墓 道的设置情况来看 ,这是目前所发现的西周时 期等级最高的墓地 。 尤其是四条墓道和三条墓 道的发现 ,填补了以往西周墓葬形制方面的空 白 。 在陵坡墓地的东 、西 、北三面 ,还发现了长 达 1500米的环绕于墓地外围的夯土墙 ,

4、墙宽约 5 米 ,局部墙体残存高度为 2. 5 米 。 由于东 、西 两侧墙体是否继续向南延伸尚没有得到确认 , 所以暂时还不能对夯土墙与陵坡墓地或遗址 的关系做出准确的判断 。 仅从目前所知的情况 而言 , 因为墙体所包围的范围内除了陵坡墓地 以外 ,再无别的遗迹 , 所以推测其可能是陵园 的围墙 。 但根据我们在凤翔县水沟遗址和宝鸡 蒋家庙遗址发现的约为同时期的城墙来看 ,也 不能排除是城墙的可能 。 此外 , 现在还没有发 周公庙遗址的考古所获及所思 徐天进(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教授) 56 2 00 6年 第 8 期 文物 图一樊村墓地发掘现场 现关于西周时期专门为陵园修建围墙

5、的记录 , 当时是否已经有专门的陵墙也是一个有待讨 论的问题 。 2004 年 10 月 2005 年 5 月 ,对陵坡墓地 的 2 座带墓道的大墓进行了发掘 。 其中的 M18 位于墓地中部偏东 ,墓室长 6. 8、宽 6. 4 米 ,东 墓道长 12. 4、宽 0. 9 米 , 西墓道长 7. 5、宽 1. 3 米 , 南墓道长 17. 6、宽 4. 2 米 , 北墓道长 17. 7、 宽 0. 9 米 ,南墓道为斜坡状 ,其他三条墓道均为 阶梯式 ,墓底四周有宽近 1米的生土二层台 。 此 墓屡经盗扰 , 墓室内的随葬器物已荡然无存 , 残留在盗洞填土中的器物有青铜车马器 、小件 玉器

6、、石磬 、原始瓷器等 。 借由这些器物 , 我们 判定该墓的年代为西周晚期偏早阶段 。 M32 位 于墓地近南端 ,该墓的上部多已被自然冲沟破 坏 。 墓圹由略近方正的竖穴土坑墓室 、阶梯式 北墓道和斜坡式南墓道组成 。 墓壁规整 ,墓底 四周亦有宽近 1 米的生土二层台 。 北墓道残长 9 、宽 1. 9 2. 1 米 ,现存 13 级台阶 ,阶面宽 50、 阶高 40 55厘米 ,南墓道残长 13. 3 、宽约 5 米 , 坡度 40 。 此墓也多次被盗扰 ,墓室底部有大面 积的火烧痕迹 。 墓室内的随葬器物被洗劫一 空 ,盗洞填土中出有若干原始瓷片 、残铜鼎耳 、 铜泡 、蚌泡 、象牙器

7、等 。 数百片原始瓷片中可辨 识出器类的有豆 、尊 、等 10 余种 ,个体数十 件 ,是目前所知西周墓葬中出土原始瓷器较多 的一座 。 其中 1 件原始瓷圈足器的 外底刻有 5 字 ,可辨“自宫”二字 , 意不明 。 该墓的年代也早不过西周 中期 。 白草坡墓地位于陵坡墓地以 西 , 两处墓地东西相距约 600 米 , 这里应是一处以中型墓葬为主的 贵族墓地 。 经钻探发现墓葬 200 余 座 ,其中有 3 座为一条墓道的“甲” 字形墓 ,其余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圹 墓 。 墓口长在 3 米以上者约占三分 之二 。 2004 年秋 ,在白草坡墓地抢 救性发掘了 3 座西周墓葬 , 均被 盗 ,

8、出土 2 件带铭铜器( 簋 、簋盖) ( 封三 1) 及 少量玉器 ,年代属西周中晚期 。 樊村墓地位于遗址的东南部 ,这里过去曾 出土过一些先周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4。 2005 年 秋我们开始钻探调查 ,新发现墓葬 300 余座 ,其 中以小型墓居多 , 也有部分中型墓 , 还有马坑 或车马坑 。 2005 年秋我们对该墓地进行了小规 模的发掘( 图一) ,共清理墓葬 29 座 ,马坑 2 座 , 其中大多数墓葬已被盗 ,出土的随葬器物有陶 器 、玉器及青铜兵器和车马器 。 墓葬的年代多 属于西周早期 ,个别墓葬可至西周中期 。 墓地 的埋葬者应是低等级贵族和一般平民 。 其他三处墓地未经

9、发掘 ,具体情况尚不清 楚 。 遗址西部的钻探调查工作还没有结束 ,不 排除还有其他墓地的可能性 。 值得注意的是 ,不论是大型墓葬 , 还是中 小型墓葬 ,被盗扰的情况非常普遍 , 真可谓是 “十墓九空” 。 根据墓葬被破坏的种种迹象分 析 , 这些墓葬被盗扰的时间有早晚的不同 。 晚 近者为现代的盗墓者所为 ,而有相当一部分的 墓葬则是在埋葬后不久就遭到了“盗掘” ,这种 “盗掘”行为很可能和现在意义上的“盗掘”有 所不同 。 如果西周晚期的墓葬在当时即被盗扰 可以解释为是异族入侵后所为的话 ,那么早期 墓葬的早期“被盗”恐怕就得另作他解了 。 这是 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 ,日后或可进行更深

10、入的 57 图二夯土基址 探讨 。 ( 二) 大型建筑基址 大型夯土建筑群的发现是周公庙遗址考 古的另一重要收获 。 2003 年冬季的调查 , 在采 集到商周时期的砖和瓦的同时 , 还在一些地点 发现了夯土建筑遗迹 。 通过 2004 2005 年的钻 探 ,确认了 40 余处夯土基址 。 这些大型建筑基 址主要集中分布于陵坡墓地的西南 ,建筑群的 北端距离陵坡墓地的南端约 360 米 ,分布呈东 北 西南走向 。 夯土基址的范围 : 南北长约 300 米 ,东西宽约 90 米 ,另外在白草坡墓地以南区 域亦发现有零星的夯土 。 2005 年秋季和冬季 ,在夯土建筑群的北部 发掘了 1500

11、平方米( 图二) 。 建筑基址地面以上 部分及基槽上部多已经被破坏 , 除发现一段排 水沟和少量小型柱洞外 ,其余所见均为建筑基 槽的下部 ,建筑本体的形制结构已无从知晓 。 发掘区域的夯土基槽由 40 余块夯土分筑 而成 ,这些夯土块均为长方形 ,大小不一 ,交错 分布 ,面积为 15 35 平方米 ,基槽的深浅也不 一致 ,深者 4 米多 ,浅者不足 1 米 。 根据地层关 系和出土遗物的年代特征判断 , 该建筑的建造 年代不早于先周晚期 ,废弃的年代可能不晚于 西周中期 。 这应该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周代 大型建筑基址 。 在发掘区域内还出土了数量较 多的空心砖( 图三) 和条形砖 ,其

12、中一块可以复 原的条形砖长约 103、宽 32 厘米 ( 图四) ,其大小和过去在赵家台遗 址发现的空心砖相当 。 可惜这些砖 均出自废弃后的堆积中 ,没有找到 直接的使用证据 ,所以对其具体的 用途仍不清楚 。 此次发掘虽然对建筑的年代 和部分营建技术有所了解 ,但对建 筑的形态特征和具体的功用( 宗 庙 、宫室或其他建筑 ? ) 却仍一无所 知 。 从调查所获资料判断 , 整个建 筑群的年代可能也不尽一致 。 在建 筑群的南端发现有西周的板瓦堆 积 ,板瓦的形制特征和周原遗址所见同类瓦的 特征相同 ,据此可以推定附近应有西周偏晚时 期的建筑 。 ( 三) 作坊遗址 作坊遗址的存在对理解遗址

13、的布局及其 性质至关重要 。 2004 年夏 ,我们在遗址东北部 , 即陵地墓地以南约 350 米的马尾沟东侧发现了 铸造铜器的陶范残块 ,秋季即对该地点进行了 小规模的试掘 ,发掘面积为 128 平方米 ,清理陶 窑 1 座 、地穴式房址 1 座及灰坑 14 个 。 窑的形 制结构和通常所见烧制陶器的陶窑不同 ,或与 烘范有关 。 出土了数百块残碎的陶范 ,这些陶 范因多数经过使用 ,破碎严重 , 可辨器形的有 鼎 、簋等容器范( 封三 2) ,刀 、镞( 图五) 等兵器 范 ,马衔 、泡 、銮铃等车马器范 。 工具有陶管 、砺 石等 。 从陶范的纹样 、形制及共存陶器的年代 特征分析 ,该

14、处作坊的年代为西周初期 , 其上 限或可早至先周晚期 。 这是继洛阳北窑 、周原 李家遗址之后 ,第三处经过正式发掘的西周铸 铜作坊遗址 ,也是周原地区目前所知年代最早 的西周铸铜作坊 。 由于发掘的面积小 ,加之遗址被破坏的程 度比较严重 , 断面暴露的遗迹少 ,依靠钻探手 段也难以了解作坊遗迹和其他居住遗迹的区 别 ,所以暂时还无法对作坊的规模作出判断 。 在发掘 2003 年卜甲发现地点的时候 , 在 周公庙遗址的考古所获及所思 58 2 00 6年 第 8 期 文物 150 平方米的范围内 ,发现了集中分布的 4 座 陶窑 ,清理了其中的 3座 。 这些陶窑的规模和形 制大体相同 ,

15、均为半倒焰式 ,其中一座陶窑修 好后未经使用 。 由于这些陶窑的分布比较密 集 , 年代相近 ,推测其为一处先周晚期的制陶 作坊 。 Y2 窑室内堆积的遗物比较丰富 ,其中大 量的陶片为我们判定陶窑的年代提供了重要 依据 。 常见的有高领袋足鬲的口沿 、裆部和菱 形乳丁纹深腹盆等 ,它们均为先周晚期的典型 陶器 , 据此推断陶窑的废弃年代不会晚于先周 晚期 。 在制陶作坊遗址以北还调查发现了制石 工具 ,附近或有石器作坊 。 ( 四) 卜甲的发现 继 2003 年 12 月在祝家巷村北采集到卜甲 之后 , 2004年春又先后在庙王村北和陵坡南两 个地点发现刻辞卜甲 、卜骨 ,并对这三个地点 进

16、行了小规模的试掘 。 祝家巷村北的发掘面积为 150 平方米 ,新 出土了 10 片卜甲 ,还有数量较多的陶器 、骨器 和原始瓷器等 。 依据地层关系及各遗迹单位包 含陶片的特征分析 ,这些遗迹单位绝大多数属 先周晚期 ,部分为西周早期 ,个别单位可晚到 西周中期 。 此次发掘对 2003 年发现 2 片卜甲的 灰坑进行了彻底的清理 。 该坑( H45) 平面呈不 规则的椭圆形 , 锅底状 ,南北残长约 4、东西残 宽 2. 65 、深 0. 82 米 。 坑内包含物中有大量的陶 片 , 其中的高领袋足分裆鬲 、连裆鬲 、小口 折肩罐等都具有明显的先周晚期或西周早期 ( 根据以往先周 、西周陶器的编年) 的特征 。 该 坑还被 M6、H34 、H21 打破 , 这些单位的包含物 所显示的年代特征也在商末周初之际 。 由于仅 凭陶器的材料我们无法准确地划分先周晚期 和西周初年的界限 ,而卜甲的刻辞内容也没有 提供直接的绝对年代证据 ,因此我们只能暂时 把该灰坑的形成年代大致确定在商末周初 ,而 卜甲的年代当不会晚于该坑的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