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寻隐者不遇-所见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021973 上传时间:2019-04-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寻隐者不遇-所见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3.寻隐者不遇-所见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3.寻隐者不遇-所见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3.寻隐者不遇-所见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3.寻隐者不遇-所见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寻隐者不遇-所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寻隐者不遇-所见(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总第 个教案苏教版五年级语文备课教案第 一单元第 3 课 课题 古诗两首 第 一 教时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寻隐者不遇,培养对古诗的兴趣。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课前准备:课文挂图 预习导航:一、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停顿;读课文第9课推敲,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查一查。查找苦吟诗人贾岛的生平资料。三、想一想。弄清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意;体

2、会本诗要表达的情感。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课前老师让你们读了课文第9课推敲,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文中的贾岛是个怎样的人呢? 2通过课前预习,你对贾岛还有哪些了解?集体交流(设计理念: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3(出示课文挂图)今天,咱们就来认识这位诗人,看图中这位年长者,他就是唐代诗人贾岛。同学们从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又猜到了什么呢?谁愿意告诉大家?小结:同学们看得很认真,猜得也对。诗人要寻访一位隐居山林的人,也就是隐者。他正向这个小孩打听隐者的下落。诗人把自己寻访隐者的经过写成一首诗寻隐者不遇,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它。(出示古诗)4诗人寻访隐者有没有遇到呢?(没有)

3、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从题目中知道。)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二、初读古诗(一)检查预习1.诗人寻访隐者为什么没有遇到呢?学完这首古诗我们就知道了。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要求读准音,并能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好诗句。(1)指名读,相机指导正音。(2)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好诗句。采用多种方式读古诗:师生接读。松下 言师 只在 云深教师提示读。诗人在哪里问童子的?师傅去干什么呀?师傅到哪里去了呀? 师傅具体在哪个位置呀?学生个性化读。学生齐读。2初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三、品读感悟过渡: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此诗就是一个例证。请同学们自己再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懂诗歌的

4、大意。(一)质疑讨论明诗意。1通过初读古诗,你理解了那些字或词的意思。相机点拨:(1)松下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小结:“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我们知道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诗中是为了突出隐士远离尘俗的高洁。(2)师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从哪可以看出来?诗句中有没有看出隐者的高洁呢?(“言师采药去”)隐者他为什么不辞辛苦地到深山密林里采药呢?你又想对隐者说点什么呢?小结:他虽然隐居,可是心里装着劳动人民。正是隐者一心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打动了诗人,诗人才去寻访隐者。可这次诗人没有遇到隐者,

5、但我想,诗人以后还会去寻访,也一定会遇到隐者。(3)云深“深”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成哪个字?这样换好不好?(设计理念:通过比较使学生领悟到山中丛林茂密,云雾缭绕的景象。)2这首诗意思简单明了,小组之间试着说说句子的意思吧。(1)小组交流。(2)指名说诗意。(二)推敲写法品妙处。1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在松树下的对话。在理解和解说诗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诗句中缺少了些内容,出示填空题: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补充上去的内容除了第二条横线都是(诗人问童子的话。)2思考: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不把问句写出来?小结:我们通过童子

6、的回答,能推测出贾岛在问什么。明明三番问答,贾岛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诗精简为二十字。这正是惜墨如金呀!可见他在写诗时是反复推敲的。怪不得北宋诗人梅尧臣这样评价贾岛: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出示) 3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这种“寓问于答”的妙处。(三)想象诵读悟诗情1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还贵在善于抒情。 让我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诗,从中你还能读出诗人在问答中的情感变化。2.诗人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心情怎样呢?出示填空题:读诗句,感受诗人的心情,完成填空: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 童子答:

7、“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 “唉!” 诗人叹了口气,彻底 了。板书(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再次失望)2一般访友,问知其出去了,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体现了诗人对隐者什么样的情感?3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诗人和隐者之间的情感。 4. 熟读成诵。(1)想象着画面试着自由背诵。(2)指名背诵。(3)齐诵。四、拓展延伸1贾岛的诗高度凝练,耐人寻味,我们从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就可见一斑,而从他的另一首诗中,我们

8、会更生敬佩。2推荐学习贾岛的另一首诗题诗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1)学生自由读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写作风格。(2)交流所得。3课堂总结诗人这种认真作诗、锤词炼句的写作态度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如果大家能把对诗人的欣赏转化成向诗人学习的动力,我们写出的诗文一定不比诗人逊色!4让我们带着钦佩之情再次吟诵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五、检测完善1.抄写寻隐者不遇。 2.自主学习当堂反馈第1课时。思考与调整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 失 望 只在此山中, 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 再次失望总第 8 个教案苏教版五年级语文备课教案第 一 单元

9、第 3 课 课题 古诗两首 第 二教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所见,背诵课文。 2学会诗中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所见。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生动形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古诗所蕴含的内在意境。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预习导航:一、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节奏。二、查一查。查找袁枚的生平资料。三、想一想。先弄清字词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意;想想本诗要表达的情感。教学流程: 一、凸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1看一

10、看:(出示课文插图)整体把握: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重点观察: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细致观察: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2引一引: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3.揭一揭:(出示课题)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酌情点拨: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4聊一聊:联系预习,说说你对诗人的了解。酌情点拨:袁枚,清代诗人

11、,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二、突破自学障碍点,顺畅阅读1.根据提出的要求,自由练读。(1)引一引:古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要字正腔圆,不错字;第二遍要有板有眼,不破句;第三遍要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出诗的韵味。请同学们试着自由练读。(2)读一读:朗读展示。2.反馈生字新词学习情况:这首诗中出现了三个生字,你掌握了吗?你能说说该注意些什么? 骑 振 蝉“骑”这是个形声字。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它的意思和什么有关吗?诗中的孩子骑在什么上呀?“振”在读音上要注意什么?(前鼻音、翘舌音)同音字辨析 震 振地( ) ( )作 ( )撼 ( )动 震动 振动他的感人事迹( )了我的心灵。开会期间,我们要把手机调

12、成( )状态。小结词语的细微差别。师范写,生临摹。师生共提注意点。这三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骑”字右上角的“大”字,捺改成点。三、把握诗歌主旋律,感知内容1.自读自悟:那么,在所见一诗当中,诗人见到了什么呢?你见到了吗?请你默读古诗,好好地去找一找。2.交流分享: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生动的画面?3.小结归纳:“牧童骑牛图” “牧童捕蝉图”四、细读研讨入诗境,品读感悟(一)品读“牧童歌唱图”1.找一找:哪句诗写的是“牧童歌唱图”?2.说一说: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请你再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3.品一品:品味歌声这是怎样的歌声?(理解“振林樾”)他会唱什么歌?你能

13、当回牧童唱一唱吗?品味牧童 补一补:( )地骑牛 ( )地唱歌 评一评: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的牧童4.读一读:一个多么天真可爱的孩子呀,真是人见人爱呀!你能读出诗人对他的喜爱吗?骑着黄牛,唱着歌儿,牧童的快乐心情你读出来了吗?(二)品读“牧童捕蝉图”1.找一找:好一幅令人愉悦的“牧童歌唱图”啊!你们是不是也和老师一样想快点看到第二幅“牧童捕蝉图”呢?快来看看,哪句诗写的是“牧童捕蝉图”?2.说一说: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3.比一比:和前面那幅图中相比,这里的牧童有什么变化?(体会动静结合的写法:)4.品一品:品味意境:“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酌情点拨:想象牧童的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举止: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品味牧童 补一补:( )地捕鸣蝉 ( )地闭口立评一评: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的牧童5.读一读:哈哈,这孩子真是太有意思了,不仅天真可爱,还是那么的机灵活泼呀!难怪诗人把他写进了诗句中呀!你能读好这句诗吗?五、熟读全诗厚积累,学以致用1.背一背: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这话一点不假,这不,今天我们就在学习诗句中观赏了两幅特别有趣的图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