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22(古代史_b卷)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018704 上传时间:2019-04-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22(古代史_b卷)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22(古代史_b卷)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22(古代史_b卷)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8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22(古代史_b卷)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8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22(古代史_b卷)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22(古代史_b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高考历史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22(古代史_b卷)(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史检测试题B卷(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知识点角度题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宗法制的影响1唐政府的廉政制度建设2明代的监察制度3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宋代土地兼并严重的原因4江南经济的发展5明清区域经济多样性6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历史评判影响政治行为7汉代政治与伦理相结合8理学的影响9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法律和人文精神雅典的法律建设10罗马法在实施中兼顾社会民情11智者学派思想的弊端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山东淄博模拟)“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即周的宗盟,除了同姓外还有异姓,异姓列在同姓之后。异姓纳入周的宗盟()A.破坏了宗

2、法制的原则B.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C.丰富和发展了分封制D.有利于周王的集权统治解析:B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异姓同姓都会遵循,与异姓纳入周的宗盟无关,故A项错误;周的宗盟是周天子与诸侯的盟会,与会者有同姓与异姓,扩大统治者的力量以维护统治,故B项正确;周的宗盟与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基础上,将周王室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相辅相成的关系,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早期(包括西周)政治的特点尚未实现权力的集中,故D项错误。2.(2017湖南长郡中学选拔考试)唐律疏议对官吏贪污贿赂作了严密规定,从而与官吏铨选、考课、监察制度一起,构成了行

3、之有效的廉政机制,在当时很多官员看来“廉慎”思想不仅是一种律例规范,还是一种内在自省和心性追求。这反映了()A.唐政府注重廉政的制度建设B.儒家思想影响了唐代的廉政建设C.唐律以提高官员素质为宗旨D.廉政是促成唐代繁荣的主要原因解析:A唐政府将立法惩治贪污贿赂与“官吏铨选、考课、监察制度一起,构成了行之有效的廉政机制”,反映出唐政府注重廉政的制度建设,故答案为A项;材料强调唐政府的廉政制度建设,没有体现出儒家思想对它的影响,故排除B项;制定唐律目的之一是廉政制度建设而非以提高官员素质为宗旨,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唐政府廉政制度建设对经济等的影响,故排除D项。3.(2017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模

4、拟)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材料反映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是()A.机构完备B.重视监察官员素质C.立法保障D.拥有独立的监察权解析:C材料核心信息是明朝监察的相关法规的规定,为明朝的监察提供了法律保障,故答案为C项;材料未提及明朝监察制度的机构,故排除A项;材料提及对监督官员的地位、职权等相关规定,未涉及监察官员的素质,故排除B项;明朝的监察制度是为皇权服务,不具备独立的地位,故排除D项。4.(2017河南适应性测试)如以宋太宗、真宗年间的物价指数为基数,到宋徽宗时,作为农产品代表的米价

5、格上涨约11倍,作为手工业品代表的绢价格上涨约2倍。这种差异容易导致()A.纸币贬值加速 B.农民税负加重C.土地兼并严重 D.自然经济解体解析:C从材料信息看,从北宋初年到北宋末年,米的价格上涨幅度远远超过绢,这样会导致粮食种植面积增加,土地会成为主要财富,容易导致土地兼并,故选C项。A项与材料无关;仅从粮食和绢的价格上涨无法判断农民税负如何,故B项排除;自然经济解体始于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5.(2017天津十二校联考)下表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朝代粮食亩产量(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总面积北方南方秦汉117(全国)5.72魏晋南北朝

6、122(北方),215(南方)3.851.9251.925隋唐124(北方),328(南方)6.423.213.21A.北方农业经济的衰落 B.南方农耕技术更先进C.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D.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解析:C从表格信息看,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南、北方耕地面积相当,南方粮食亩产量高于北方,这说明南方地区得到开发,故选C项。从秦汉到隋唐时期,北方粮食亩产量并未下降,且隋唐时期北方的耕地面积比魏晋南北朝时期有较大增长,这说明北方农业经济的继续发展,故A项错误;表格信息无法体现南北方农耕技术谁更先进,故B项排除;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故D项错误。6.宋朝时,“苏湖熟,天下足”,全国

7、粮食多采购于此。明清时期,粮食多由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东北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这一变化反映了()A.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B.区域经济多样性日益突出C.长途贩运贸易艰难起步D.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解析:B从材料信息可知,从宋代到明清时期,江浙一带不再是粮食主产区而成为粮食输入地,“由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东北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说明不同区域经济特色不同,即区域经济多样性日益突出,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大运河的作用,无法说明长途贩运贸易的艰难,故排除A、C两项。“苏湖熟,天下足”说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项表述不当。7.(2017河北石家庄一模)孔子编写春秋,

8、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孟子称:“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朱熹则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这反映出()A.仁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B.历史评判会影响政治行为C.儒家干政成为治国秘诀D.重史传统促成了社会凝聚解析:B孔子编写春秋,其中暗含褒贬,“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反映历史评判会影响政治行为。“仁政”是孟子的思想,故A项错误;C项明显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重史传统,故D项错误。8.(2017山西太原一模)中国古代统治者宣扬“敬天、法祖、忠君、保民”,汉朝以后“以孝治天下”逐渐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这表明()A.儒学正统坚不可摧B.政治与伦理相结合C.君主皆为道德楷模

9、D.宗法制度得以延续解析:B根据“汉朝以后以孝治天下逐渐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可知,统治者将政治与伦理相结合,故选B项。A项表述过于绝对,在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地位有所动摇。材料为统治者宣扬的理想执政状况,而不一定是现实,且C项表述绝对,故C项排除。后世延续的是宗法观念而非宗法制度,故D项排除。9.(2017湖南长郡中学模拟)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正史名称人数南史13北史12新旧唐书38宋史50表中正史中的孝义传、孝友传所记载的“义门”(累世同居的大家族)代表人物粗略统计A.经济发展助推伦理规范 B.宗法制度的范围扩大C.政治统一促进思想统一 D.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解析:D材料中

10、没有涉及经济发展,故排除A项;“义门”一定程度体现宗法观念而非“制度”,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已瓦解,故排除B项;政治统一,与材料中“南史”“宋史”的信息不符,此时处于分裂多政权对峙时期,故排除C项;材料中“正史中的孝义传、孝友传”数字增长表明儒家的孝义思想在主流思想中不断扩大影响,而宋史中数据与前几朝相比最高,与此时理学兴盛有关。故答案为D项。10.(2017四川德阳诊断)据古代雅典著作诉美狄阿斯记载:美狄阿斯在公共场合同德摩斯提尼发生了争执,并打了德摩斯提尼一拳。对此,德摩斯提尼并没有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还击,而是提起诉讼,对美狄阿斯进行控告。这一个案可以说明当时雅典()A.同态复仇习俗已经被废

11、止B.司法诉讼程序非常严谨C.法律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D.司法判决均能秉公处理解析:C“提起诉讼,对美狄阿斯进行控告”表明公民可以利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说明当时雅典法律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故C正确。11.罗马法规定:在财产继承方面,若遗嘱被认为不符合人伦道德,遗嘱人的近亲可以提起“遗嘱逆伦之诉”,以请求撤销遗嘱。这一规定说明罗马法()A.对市民的财产自由进行限制B.在实施过程中兼顾了社会民情C.要求在继承关系中近亲优先D.放松了对公民财产的继承保护解析:B材料的关键信息是“遗嘱被认为不符合人伦道德”。在这样的背景下,遗嘱可能被撤销,说明罗马法在实施过程中要兼顾社会舆论和社会道德,B项正确。材料

12、中对遗嘱问题的规定,体现了罗马法在财产继承保护方面的完善而非对财产问题的“限制”和“放松”,A、D两项错误。材料仅仅涉及遗嘱的合法与否问题,没有涉及继承顺序问题,C项错误。12.亚里士多德对“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的解释是,“意谓各人所见便是真实。苟以此为凭,则同一事物便将可是可非,可善可恶,而一切相反叙述均将同属真实”。这反映了亚里士多德()A.曲解了智者学派的主张B.指出了智者学派的弊端C.修正了智者学派的观点D.发扬了智者学派的精髓解析:B“人是万物的尺度”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解释事物,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亚里士多德的“可是可非,可善可恶”的评论正是看到了智者

13、学派思想的弊端,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17福建福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初在长城一线设边镇并驻军80万,每年需从内陆各省协饷和调运物资。洪武三年(1370),朝廷准许秦晋等边关省份的民商运粮食到边关换取经营食盐的许可证盐引,再到食盐产地运销盐斤,晋商借此兴起。弘治五年(1492),政府允许输银买引,徽商也走上大规模食盐贩运的道路。万历四十五年(1617)两淮推行“纲运法”,由官府指定资本雄厚的商人为纲运商人,由其包揽承运官盐引所上纳的税银,纲商包运的若干盐引即称为“纲”,或称为“窝本”。许多徽州商人为能筹够“窝

14、本”所需交纳的巨资,便以姓氏或宗族结为纲,用族 法宗规来凝聚和节制纲法,合股共财,以集体的力量夺取招标,实现共赢。以纲运法承运纲盐的纲商在清代前期的福建盐区被直接称为 “商帮”。周膺当代地域商人群体与古代商帮的差异材料二1847年,广州的英国商人成立第一个洋商会广州英商会。到1904年之前,外商已在中国的广州、上海、香港、天津设立了6个商会。1904年清政府商部还制订商会简明章程,发布劝办商会谕贴,鼓励各地兴办商会。到1912年,商会总数增加到794个。商会不仅仅是行业内部自治的机构,还为政府的经济决策提出建议和组织参加政治改革运动。1906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上海总商会联络、组织各地商会先

15、后三次参与国会请愿运动。另外,其活动还伸展到教育、地方自治、仲裁、社会公益等十分广阔领域,为中国城市近代化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陈玲浅析近代中国商会的兴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商帮的特点及商帮形成的主要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晚清商会的作用。如何理解从传统商帮到近代商会这一变化?(15分)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秦晋等边关省份晋商借此兴起”“便以姓氏或宗族结为纲,用族法宗规”“由官府指定资本雄厚的商人为纲运商人”等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长城一线设边镇并驻军80万,每年需从内陆各省协饷和调运物资”以及材料中提到的盐法改革、宗族观念的影响等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行业内部自治的机构,还为政府的经济决策提出建议和组织参加政治改革运动”“参与国会请愿运动”“其活动还伸展到教育、地方自治、仲裁、社会公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