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准备与启动时期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018016 上传时间:2019-04-16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2.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化的准备与启动时期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现代化的准备与启动时期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现代化的准备与启动时期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现代化的准备与启动时期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现代化的准备与启动时期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化的准备与启动时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化的准备与启动时期(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14 过渡时期,现代化准备与启动时期 (1949-1956),现代化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新中国成立、巩固,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国民经济的恢复,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新中国初期的教科文卫,中国近现代史(按“现代化”标准划分)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中国近代化的孕育(18401860年)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601895年) 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中国现代史(1949今天) 社会主义现代

2、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年)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8年)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8年后),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文明的创建,高度重视: 两次社会性质改变。 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形成时期: 铺垫曲折探索与改革调整。,见复习用书P91,1.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单元课标要求:,单元默写题目:,3.概述20世纪50年代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4.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并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2.简述中国近现代三部宪法的名称、时间、背景、目的及意义。复习用书P87,建立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 (

3、政协会议、开国大典)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巩固政权: 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平解放西藏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企业 稳定物价、 恢复发展国民经济。,1、新中国成立和巩固新政权的斗争,19491956 过渡时期:第二阶段(19531956年) 工业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举。(一化三改),一、政治,1政治上:和平解放西藏。1951年5月,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和平解放西藏,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经济上:开展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至1952年底基本完成。土

4、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3军事上:抗美援朝。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的领导下为援助朝鲜、保卫中国安全而进行的战争。1953年7月,美军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抗美援朝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保卫了祖国的安全,巩固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延伸拓展:,用多种史观分析新中国建立的影响,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政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进入了人民民主的新时

5、代,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经济: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思想文化:确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民主与法治始终是人类追求的目标,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的发展。高考命题注重利用丰富的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三大政治制度的特点和意义;命题可能会将中国民主化、法制化进程与人权问题联系起来考查,从现代化的角度理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联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构建等热点问题,考查三大制度建设的现实意义。,一

6、、政治,(1)掌握现代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发展历程及特点。 (2)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比较,认识到民主化的多样性。,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是什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点: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选举代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统一管理国家。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特点: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共的领导,是参政党;四项基本原侧是政治基础;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管理;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原则。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核心内容是自治权;坚持民族平等原则。,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能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为什么“共同纲

7、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新中国成立初期,没有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 人民政协的代表来自于各地区、各民族、各阶级阶层、各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等,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可以执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的性质,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具有临时宪法性质。,想一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区别,想一想: 中国近现代的三部宪法,通过文字或图片材料,考查对新中国外交政策、外交方针的认识,考查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活动及其成就的了解和理解,考查在世界政治形势下分析中国外交活动的能力。,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8、、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 (2)纵横联系,将近代中国的外交和现代中国的外交进行对比,认识到弱国无外交的特点;将中国的外交发展历程及特点置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背景下进行分析思考。,一、政治,建国初期外交概况,史料 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摘自共同纲领 信息解读 旧中国是丧权辱国的屈辱外交,新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反殖反霸,

9、维护主权独立与世界和平。,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1)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里,人民政府在正确外交方针指引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积极发展与印度、缅甸等近邻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广泛认为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新中国不仅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而且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促进了会议圆满召开和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谊。,新中国成立初,我国在外交上为什么要“一边倒”?如何看待“一边倒”?,原因: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

10、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中国只有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才能避免在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处于孤立。 看法:“一边倒”是当时形势所迫,西方主要国家敌视新中国,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承认新中国;“一边倒”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至于孤立;“一边倒”实际上是切断了与西方大国的关系,不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观点介绍】,有学者提出,“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而且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

11、向纵深的发展。但也有学者指出:“其一,美国一次又一次地以中共为敌,排除了中共在美苏之间走第三条道路的可能;其二,从中苏关系来看,一边倒是获取社会主义阵营援助的必要条件;其三,世界上当时一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执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帝国主义阵营,另一方面是以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首的和平、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力量的阵营,新中国又没有重大的筹码,这其间没有中间道路可言。”,【提示】,同意第一种观点:“一边倒”战略使中国过分倚重苏联,从而受制于苏联。中国照搬苏联模式,影响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中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闭关和半闭关状态,从结果看付出了沉重代价。中国中断了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

12、家的外交往来,使美国等国对中国实行敌视封锁政策,影响了中国外交向纵深发展;导致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了解很少,一切以意识形态划线,四面出击。在国内,阶级斗争扩大化,使国家经济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了与世界发展的巨大反差。,同意第二种观点:“一边倒”战略是新中国别无其他选择的明智选择。它为新中国赢得了主动地位和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为粉碎帝国主义的孤立政策起了积极作用;奠定了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础,为我国迅速医治战争创伤,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援助和强有力的支持;为我国挫败美帝国主义包围与挑衅提供了坚强的后盾,维护了我国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提高了我国

13、的国际地位。,113北京卷 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 B C D 答案:A 解析 本题以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权组织结构及其运行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权组织形式变化的理解能力和获取、解读材料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从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由包括民族资产阶级代表在内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直代行着全国人大的职权,共同纲领代行宪法的职能,题干提供的信息就是

14、这一时期的政权组织结构。根据图片信息和上述分析,正确。在时间上不符,排除。故选A项。,213江苏卷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A 解析 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新中国建立前后的民主政治建设,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后期,中

15、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迅速展开筹建新中国的工作,故本题应选A项。B项发生于“文革”结束后、C项提出于1956年、D项提出于1953年,均与题干中的时间“19481949年”不符。,3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 答案:C 解析 现代中国的政体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保障,题干正是反映了这一特点,故C项正确。A、B、D三

16、项虽都是新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内容,但与题意不符合。,413安徽卷 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 )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答案:D 解析 本题以文字史料切入考查学生提取、分析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主要取决于”。从1950年到1957年,在短时间内人们的思想不可能出现重大转变,因此A错误。B项表述虽正确,但不是主要的原因。1956年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刚刚建立,故C项表述错误。D项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保障,故选D。,5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引述了毛泽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