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word论文】试论科尔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及其对列宁哲学的批评 【马克思专业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8801620 上传时间:2017-09-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word论文】试论科尔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及其对列宁哲学的批评 【马克思专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word论文】试论科尔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及其对列宁哲学的批评 【马克思专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word论文】试论科尔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及其对列宁哲学的批评 【马克思专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最新word论文】试论科尔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及其对列宁哲学的批评 【马克思专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最新word论文】试论科尔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及其对列宁哲学的批评 【马克思专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word论文】试论科尔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及其对列宁哲学的批评 【马克思专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word论文】试论科尔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及其对列宁哲学的批评 【马克思专业论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试论科尔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及其对列宁哲学的批评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科尔施提出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理论前景、内涵和实质,分析了他对列宁的哲学提出批评的原因,认为不能简单地把他看作是一个“反列宁主义者” 。 【关 键 词】西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总体性 【 正 文 】 科尔施是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同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一起,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 。他在该书中提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既对我国的“西马”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成为当前我国“西马”研究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 (注:可参见徐崇温教授与笔者有关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争论论文,论文集中

2、于江汉论坛1997,9;1999,1; 1999,9;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1;2000,5 上。 )然而,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理论家,我国学术界对他的思想的研究却几乎是空白,这和他的地位显然是不相适应的。本文主要就如何看待他提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及其对列宁哲学的批评,提出自己的浅见,以抛砖引玉。 一 科尔施之所以提出“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同他提出的“总体性理论”以及由此引起的争论相关。他从反思西欧社会主义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出发,批评第二国际理论家考茨基等人曲解、抛弃辩证法,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单纯的经济决定论,在理论上则表现为否定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忽视马克思主义同黑格尔哲学的联系

3、,唯物史观被简单化地看作为一种实证的经验科学,割裂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资产阶级思想家也乘机用康德、马赫主义哲学等来补充、篡改马克思主义。科尔施认为他们这样做是极其肤浅的,因为“理论和实践、哲学和现实的一致”的辩证法原则是黑格尔时代全部哲学和科学的生存原则。 科尔施认为,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并不是一个远离现实斗争的,纯粹观念研究的领域,因为资产阶级革命的“自由”原则在法国是通过人们的具体革命行动来体现的,而在德国却是通过思想、精神、概念等哲学理论活动来实现的,因此应该看到黑格尔时代的“思想运动”和同时代的“革命运动”之间的这种有机联系,否则,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同样

4、也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因为,从 19 世纪中期开始,资产阶级在社会实践中已经不再是一个革命的阶级了,这也导致了资产阶级哲学发展的衰退和终结,但这并不意味着德国古典哲学已经终结了,而是已经转变成了一种新的科学,即由马克思、恩格斯系统论述的,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观念表现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因此,如果从理论和实践的辩证联系的观点出发, “不仅看到德国的唯心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看到他们的内在必然性,既然马克思主义体系是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的理论表现,德国唯心主义哲学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理论表现,那么,他们必然在精神上和历史上彼此处于联系之中,就像在社会政治实践领域

5、里,作为一个阶级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和资产阶级的2革命运动处于联系中一样” 。 (注:科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 重庆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3 页。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内在组成部分,在当时要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战斗性,就必须首先复苏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意识。 科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是一种“总体性理论” ,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把社会发展作为活的整体来理解和把握的理论;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把社会革命作为活的整体来理解和实践的理 论。 ”(注:科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重庆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2223 页。 )它体现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因此,

6、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首先是历史和辩证的唯物主义。换言之,它是这样的一种唯物主义,它的理论认识了社会和历史的整体,而它的实践则颠覆了这个整体” 。 (注:科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重庆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38 页。 )但是,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唯物主义方法去分析社会现实时, “精神现象”却被他们在纯粹否定的、抽象的和非辩证的意义上予以看待,其结果是全部意识要么被看作是对一个真实具体和实在发展过程的被动反映,这导致了物质和意识对立的二元论倾向;要么简单地把社会的精神结构当成对现实错误的想象、幻想。因此,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者把现实“实在”或“社会”看作是由三个

7、方面构成的。一是经济,它是唯一真正客观的和非意识形态的实在,其它的社会存在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基础上;二是披上意识形态伪装的“法和国家” ,他们不是完全真实的;三是纯粹的意识形态,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扭曲的反映,是一种“虚假的意识” 。科尔施认为,要正确处理意识同它的客体对象的关系,必须明了的是,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把一切社会意识和精神生活仅仅描绘为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在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对资本主义的哲学和政治批判也确实逐渐让位于经济学批判,这就使得好象马克思、恩格斯已经不再重视哲学和意识形态批判了。但实际上, “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最重要的理论

8、和实践的组成部分不仅包括了对资本主义时代的物质关系的批判,而且还包括对它的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的批判” 。 (注:科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重庆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45 页。 )根据上述“总体性原则” ,科尔施反对经济决定论式的革命观,强调必须对资本主义的政治、文化、心理结构、日常生活各方面,特别是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展开批判,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好主观条件。“正如革命阶级的经济上的行动没有使得政治行动变得不必要一样,政治或者经济行动没有使得精神上的行动变得不必要。相反地,它必须作为在工人阶级夺取国家政权之革命的科学的批判和鼓动工作,作为在夺取国家政权之后的科学组织和意识形态的专政,在

9、理论上和实践上被贯彻到底。 ”(注:科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重庆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54 页。 ) 可以看出,科尔施的总体性理论,其主旨是为了反对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实证主义、唯科学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侵蚀,应该说,不论是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还是避免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实证主义的解说来看都是有积极的意义的。首先,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根据“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总体性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和既定的公式,而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并不脱离社会实践的单纯理论建构过程,而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回答现实生活的问题的途径实现的。这应该说是马克思实践唯物

10、主义哲学的真精神;其次,从当时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际看,第二国际的右翼理论家及其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脱离辩证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看成为一种3经济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机械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变成了脱离人的纯客观的自然历史过程。其后果是消极坐等资本主义的自动崩溃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忽视工人阶级主观精神的培养。在科尔施看来,这种解说模式只能使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倒退到旧唯物主义的立场,只有从总体性出发,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应该被看成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解说;最后,他的总体革命观基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统治方式的变化,突出强调意识形态批判,主观意识革命的重要性,这既体现了科尔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11、继承,也反映了他力图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当代西方现实相结合的努力和尝试。马克思、恩格斯实际上是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从“经济和意识”两个维度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的批判,经历了一个从政治、哲学批判到经济批判这样的发展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发现和完善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而科尔施则针对当代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统治日益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庸俗化为单纯的经济批判这一现实,实现了意识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的作用,这无疑是合理的。 二 科尔施提出的“总体性理论”在当时遭到了各种批判和诘难,针对这些批评,1930 年他写下了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一个反批判一文做出了答复,并由此提出了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

12、他指出,尽管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理论和实践在所有其它方面都存在着分歧,但是他们都对他的观点提出了批评,其原因就在于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这本书反对了他们所信奉的教条。尽管他和卢卡奇的观点存在着较大的区别 ,但是由于他和卢卡奇对“正统的”马克思主义都持批判的态度,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一场有关现代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状况的基本争论已经开始,科尔施通过描述这场争论,提出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他指出,当时的争论存在于下列双方:“以考茨基的旧马克思主义正统派和俄国列宁主义正统派之间的联盟为一方(尽管他们之间有次要的、暂时的或琐碎的冲突) ,而以当代无产阶级运动中所有批判的进步

13、的理论趋向为另一方” ,(注:科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重庆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57 页。 )即在新老“正统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共产主义” 、 “西欧的马克思主义” 、 “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间进行。他认为代表后者的就是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和他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科尔施还指出了他同“正统马克思主义”的不同和对立主要体现在:在理论上,他们提出了不同于第二国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他们的理论以强调辩证法和主观革命为主要特征,对西欧社会现实作了不同于俄国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和概括;在政治策略上认为西方革命要采取总体革命的方式。 对于科尔施所提出的“西马”概念,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界

14、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以徐崇温先生为主要代表,他从科尔施对列宁哲学提出批评这一点出发,认为科尔施本人是一个反列宁主义者,他的“西马”概念反映了一股反列宁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潮。他由此把科尔施和英国学者佩里安德森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加以改造,构造出了带引号的贬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体系;第二种观点以陈学明先生为代表,他有感于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用法过于庞杂,建议大家都统一到科尔施的概念上来。提出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其他人的“西方”概念都是在科尔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是科尔施的“西马”概念坚持了思想路线的意识形态原则,而这种“思想路线”实质上就是“反列宁主义”的。因此,他实际上也把

15、科尔施看作是一个反列宁主义的西方马克思4主义的代表人物;(注:可参见陈学明:西方马克思主义论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427 页。 )第三种观点以笔者为代表,笔者同意陈学明先生在学术界关于应统一“西马”概念用法的观点,因为目前概念的过于庞杂,严重阻碍了学术交流的正常进行。但笔者认为,科尔施的“西马”概念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阵营内,对如何进行西方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争论,而形成的一股不同于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潮。由此,笔者主张不能先入为主地将“西马”置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来加以研究。不能简单地把科尔施的“西马”概念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股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如果我们详细考察

16、科尔施本人的论述,就可以看到我国学术界对科尔施的思想性质的判定过于简单化了,而这种简单化的判定反过来又影响了我国“西马”研究的客观性。 科尔施指出,当时马克思主义阵营之所以发生争论的原因在于,共产国际在苏联共产党的支配下开展“布尔什维化运动” ,这场运动企图反对工人运动内部一切其他的哲学流派。这也就导致了这种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反对他和卢卡奇等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使“西方共产主义者形成了共产国际自身内部一个敌对的哲学流派” 。科尔施认为,这种争论实质上是在马克思主义阵营内部,两个反对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的革命派别之间的第一次真正的哲学讨论,在这之前他们之间的分歧主要限于政治和策略问题,因此当时的哲学讨论不过是双方几年前激烈进行过的政治和策略争论的回响。而这种哲学争论以“列宁主义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的解释为一方,以那种据说是唯心主义地背离了这一正牌圣经的康德的批判先验主义和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观点为另一方。这些就是乔治卢卡奇以及德国和匈牙利共产党内其他一些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