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一些思考-(黄达人)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016128 上传时间:2019-04-16 格式:PPT 页数:123 大小:8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一些思考-(黄达人)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关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一些思考-(黄达人)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关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一些思考-(黄达人)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关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一些思考-(黄达人)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关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一些思考-(黄达人)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一些思考-(黄达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一些思考-(黄达人)(1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一些思考,黄达人 2015.08 南京,我自2010年底卸任中山大学校长以来,凭借着自己的兴趣,走访了近40所直属高校,20多所海外高校,7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和50多所高职院校。 与200多位国内外大学的管理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感悟多多。,副产品是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四本访谈录: 大学的声音 高职的前程 大学的治理 大学的转型 大学的根本,对于我而言,交流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在任的时候,我在学校经常讲,中大的经验就是不出经验。 在与兄弟院校交流的过程中,我都会去关注这些学校的办学特色。 因此,在与大学管理者交流的过程中,完全是从欣赏的角度去分享他们在办学中取得的成就 受

2、益匪浅。,在出版了高职的前程之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继续关注了大学的治理结构、大学教学以及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等主题。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注一直没有中断过,也不断与高职人进行交流。,我本是高职的一个圈外人,好在高职人也不把我当外人,坦诚如多年老友,将办学的酸甜苦辣娓娓道来。 使得我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不断加深。,去年,在调研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的过程中,我感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提法就是从高职院校借鉴过来的。 高职院校的示范校、骨干校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坚实的根基。,我也曾向教育部有关领导建议,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

3、育的决定中,应该充分肯定高职院校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贡献。 因为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都看了很多,我认为,未来走应用型道路的本科高校可以与高职院校开展更加紧密的合作。,事实上,所有大学都应该相互学习,大学的地位是平等的。 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给大学中层干部上课的例子。 中青报曾经有一篇对我的访谈,题目就叫我们向高职院校学什么。 我提出要向高职院校学习并不是泛泛而谈,或者是说客套话,而是有具体的感受。,贾俐俐书记、张毅院长要我来讲,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 下面,就结合调研的经历和体会,讲一讲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方面的一些思考。,一、对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认识,随着去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体

4、现了自上而下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 一时间,职业教育成了热门词汇,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讨论。,我赞成国家通过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衔接中高职,打通职业教育断头路,提高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做法。 说明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专科层次的,也不是只有命名为职业教育的学校才来关注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现代职教体系很重要。打破了把高等职业教育看作专科层次的观念,回归了职业教育的本来面目。,于是有人断言,职业教育的春天来了。 但是,在我看来,这次大会更多地关注中职学校和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问题。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春天似乎还没有到来。,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如何应对? 我认为,高职院校的

5、前程依然存在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之中。 要加深对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认识,应该有三个层面: 第一,在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 高等职业教育概念的提出初见于20年前,当时对它定位至今还在影响着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看法。,其实,社会上存在着低看高职院校的现象。 例如,生均拨款额度; 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有类似现象。 例如,为提升服务社会能力而设置的创新中心、工程中心申报名额的分配。 其实每所高校都应该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自己的角色,只是在创新链中有各自不同的定位而已。,最近,也阅读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关于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省的中期评估报告(第三稿),里面提到了省级职业教育综合改

6、革试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 在价值取向上,重社会、轻人本。 在措施落实上,会议文件多、实际落实少。表现在:会议文件多,固化制度少;开头声势大,中间落实少。,在体制突破上,主体下沉、层次不深、实例数据支撑不足。表现在:地市突破多,省级突破少;浅层突破得多,深层突破少;表面反响好,数据支撑少。 在模式改革上,外部统筹难、企业积极性有待调动。表现在:教育系统内部统筹多,外部统筹少;学校主动的多,企业积极的少。,具体来说:在4个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省市中,仅1个省制定了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试行)。 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还没有真正落实,也只是1个省出台了相关文件。,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 我建议:在建立现

7、代职业教育体系时,不宜把职业教育体系独立于整个教育体系,尤其是把高等职业教育独立于普通高等教育。 而是应该把高等职业教育放在高等教育的框架下去考虑。 把职业教育独立于整个教育之外,反而可能无法提高职业教育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两者的相互融合才能使得职业教育有地位。,第二,在学校层面,立足定位,推进学校内涵建设。 目前,有一些人认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高职院校的升格造成了障碍。 但实际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从宏观上来看,是要把职业教育与整个教育体系更好地衔接、贯通与融合发展。,从微观上来看,核心是为了学生,给学生以自由选择的空间。 使得学生能够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就业和深造之间多

8、次进行选择。 而不是为学校升格提供空间。,我们都知道,高职升本科、学院升大学,在学校内有很大的动力,甚至写进学校党代会主要任务里。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校有这样的动力去追求升格,而不是立足自身的办学层次和类型? 相对而言,我们却从来没听说过,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有这么大的动力。 我认为,这种动力里有社会认同等因素,同时也有资源配置上的问题,导致这些学校也没有立足自己的定位进行发展。,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曹根基校长对我说,高职院校要升本,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国家在资源配置上的不公平。 如果能够给予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高校一样的“国民待遇”,他们愿意立足高等职业教育这一类型。,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则需

9、要进一步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内涵建设,发展与技术进步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 对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人才和技术。,从人才服务的角度出发,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将国际上通行的“技术与职业教育”简称为“职业教育”,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将固有的技术教育成分弱化了,造成了技术人才质量的滑坡。 因此,要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技术人才。 而承担高等技术教育任务的主体就是高职院校。,从技术服务的角度出发,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国家对于高职院校的定位一直在摇摆。 有一段时间,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的定位只提产学合作,不提产学研合作。 但是,我访问过的新

10、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作为新加坡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部分,他们的实践已经说明,高职院校在技术应用和研发方面同样能大有作为。,下一步,我国的高职院校能否将面向企业、行业的研发中心或者企业真实的研发项目搬到学校里来,与企业共同开发,为行业发展提供支撑,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这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现代化主战场的直接贡献率,也关系到这类教育是否能真正站住脚。,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更加要自强。 今年,浙江省教育厅正式发布浙江省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方案,首批遴选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的6个专业,与普通本科院校联合培养四年制高职本科专业人才。 与以往3+N的专升本模式不同,这次的试点工作

11、是四年一贯制,将学生的培养工作都放在高职院校。,关键是,当有这样的机会放在眼前的时候,能不能被我们的高职院校抓住。 让我们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让我们的学校和老师更好地具备服务地方、服务行业和产业的能力。 推进校企合作的升级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升级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升级版。,可喜的是,我看到,很多高职院校在面对困难时有着自己的努力。 我认为,越是在迷茫和困难的时候,自己的努力就越显得重要。,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周建松书记说得好,他用三首歌代表他们的态度。 对外,高唱东方红; 对内,齐唱国际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积极探索高职的前程,唱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第三,在

12、学生层面,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 大学的本质在于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学校有办学定位,但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选择,真正体现以生为本。 南大、武汉东湖学院的例子。 南京交职院也提出“游学式”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也不是一考定终生,也不是一次分流就决定未来的方向,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不断地选择机会。,曾有报道学生弃北大读技校的事情,我认为,接受普通本科教育出来的学生再读职业教育一点也不奇怪,学生的自由意愿当尊重。 我还认为,当类似的事情不再是新闻的时候,职业教育的春天也许就真正到来了。,二、推动内涵建设, 要明确努力的方向,在我看来,所谓内涵建设,可能最重要的就是围绕大学办学定位、专业设置、课程体系

13、、教学保障、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展开 首先找到自己的办学定位,确定专业服务的面向以及人才培养的定位,并且将课程体系与这些定位进行匹配,保障每一门课的质量。把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和支撑。 这值得所有学校来关注。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这些方面,始终贯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条主线。,1. 明确学校办学定位。 在结束国内高职院校的访谈之后,我曾专程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访问林靖东前院长。 访问的最后,请他提几点对国内高职院校的建议。,林院长直言不讳地说,来他这里学习的国内高职院长有很多,但大多数会比较关注操作层面的做法。 而他认为,“借鉴和引入外国办学理念和模式或办学

14、特色,最重要的不是模仿它们的外形,而是学习它们的内涵,然后发展出自己学院的模式,创造自己的特色”。 越是强调内涵建设,越要关注学校的特色和定位。,就我走访的国内部分高职示范校、骨干校以及民办学校来看。 一个感受是,高职院校就像一座百花园: 有面向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也有为国家级新区提供人力支持的; 有立足本地产业园区的,也有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瞄准国家和地方支柱产业的,也有定位在生活美上的; 有打造城市高职的,也有立志成为区域农业科技龙头的。 这些高职院校的定位非常清晰,特色鲜明,每一个学校就是一个案例。,对于不同的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也是不同的。 我认为,从“985”大学到地方本

15、科高校再到高职院校,专业的面向是越来越窄的。 在此基础上,就业的岗位也越来越细分。,像“985”大学,强调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 而地方本科高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强调通用专业要面向行业。 例如,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金融专业主要面向四个子行业:银行、证劵期货、保险和信托。,对于高职院校,则是面向岗位中的核心岗位。 例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培养酒店前台。 中职学校的学生在专业上学的就是某个技能,强调技能培养,如客房服务员。 最近,调研了山东潍坊的一所中职学校,校长告诉我,中职学校最关注的就是对口就业率。,2. 把专业设置和调整作为体现职业教育特征的重要抓手。 无论是“985”大学、地方

16、本科高校还是高职院校,专业都是学校办学的依托和主体。,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明确办学定位以后,首先考虑专业结构调整。 一是专业调整的前提是做好社会调查。 通过走访企业和行业协会和政府管理部门,了解行业和社会对于大学的期待。 我也了解到,南京交职院牵头组建了江苏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 二是围绕所服务的行业、产业,建设相应专业群。,例如,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基于电子商务产业链需求的专业链。 通过调研,依据电子商务产业链产品研发设计(生产)、产品网络化、网络营销、物流配送、售后服务、产物核算等主要经营环节的需要设置了企划部、产品设计部、美工部、推广部、配送部、呼叫中心、财务部等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职业岗位群中的每个岗位都有相关专业对应,从而形成以岗位任务为驱动,市场营销、设计(艺术设计、鞋类设计)、图形图像制作、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会计等专业协调的专业链,并开发了相应的项目课程。,我认为,专业群建设水平折射的是一所学校特色化办学的能力。 专业群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本身。,3. 把课程改革作为大学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 很多人认为人才培养方案、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