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德育原理19春在线作业23

上传人:lyj****12 文档编号:88013165 上传时间:2019-04-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师范大学]德育原理19春在线作业23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东北师范大学]德育原理19春在线作业2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师范大学]德育原理19春在线作业2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奥鹏】东北师范大学德育原理19春在线作业2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第1题,本书的编写者对德育概念的理解包括狭义的和广义的,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德育即是指A、道德教育B、思想教育C、政治教育D、价值观教育正确答案:A第2题,德育即道德教育;德育即“五爱”教育;德育即“五讲四美”教育;德育即指对学生进行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德育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等以上几种定义方式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是从哪个角度对德育的内涵进行界定的?A、从其目的上来解说德育B、从其作用和功能上来解说德育C、从其内容上来解说德育D、从其价值取向上来解说德育正确答案:C第3题,心理咨询法是指

2、通过询问解答的方式的帮助学生消除影响他们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 ),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A、思想障碍B、心理障碍C、意义障碍D、理论障碍正确答案:B第4题,重视教学在德育中的地位、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首要的是( )问题。A、挖掘和渗透B、领导和管理C、重视与否D、努力的程度正确答案:B第5题,关于德育工作者的劳动表述正确的是A、德育工作者的劳动是社会物质财富再生产的劳动B、德育工作者的劳动是生产社会精神产品的劳动C、德育工作者的劳动是社会思想道德再生产的劳动D、德育工作者的劳动是文化科学知识再生产的劳动正确答案:C第6题,由于在教育实际中教育爱主要是通过教师的( )表现出来的,所以常常有

3、人把教育爱称为教师爱。A、执教行为B、教育方法C、教育观念D、教育理论正确答案:A第7题,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为德育活动指明发展方向的是 ( )。A、德育目标B、德育内容C、德育方法D、德育效果正确答案:A第8题,主要功能是训练 学生品德行为的德育方法是( )。A、品德修养法B、实际锻炼法C、品德评价法D、示范陶冶法正确答案:B第9题,一般说来,品德包括思想品质、政治品质、法纪品质和 ( )。A、情感品质B、意志品质C、道德品质D、行为品质正确答案:C第10题,德育目标对德育活动结果的预定性,使教育者在育人方向和标准上有所遵循,并依据德育目标的要求来安排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设计德育过程

4、,调整工作态度和方式,因此德育目标是学校德育工作的A、依据B、根本依据C、指南D、准绳正确答案:B第11题,德育内容对德育工作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 )。A、德育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所必需B、德育内容蕴含丰富的思想资源和伦理资源C、德育内容是滋养人思想品德发展的精神粮食D、德育内容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活动有重要的制约作用正确答案:A,B,C,D第12题,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的内容在突出社会性要求的同时,也体现了对个体自身发展的关注,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对人品德发展的基本要求,总体上是依据“德育即()”。A、思想教育B、政治教育C、道德教育D、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正确答案:A,B,C,D

5、第13题,要使教学在德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书的编写者认为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是( )。A、树立全员育人的观念B、建立有利于加强教学中有利于德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和导向机制C、要不断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和示范作用D、重视教学中德育问题的科学研究与规划正确答案:A,B,C,D第14题,丰富德育理论,提高德育理论的科学化水平需要做出的努力有A、不拘已有的理论敢于冲破旧的理论束缚B、不拘就教育论教育的研究模式C、理论联系实际D、广泛借鉴古今中外的德育理论和优秀的德育遗产正确答案:A,B,C,D第15题,强调管理教育中的激励性强化,是许多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的共识,许多教育者对此有着深切的认识,它的必要性主要在

6、于()。A、激励是调动人的工作潜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要因素B、激励本身对人的行为也会产生一定的强化作用C、对人的激励常常包含着对人的某方面的某种肯定或赞赏等,增强人发展的自信。D、重视激励,也是古今中外教育一直比较重视的教育方式和传统正确答案:A,B,C,D第16题,德育思想管理主要是使德育全体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应该树立的德育观有()。A、德育地位观B、德育价值观C、学习掌握科学的德育工作理论,树立正确的德育思想D、强化进取意识正确答案:A,B,C,D第17题,德育内容是构成德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其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A、价值和规范要求的蕴含性B、价值及规范因素的广泛性C、德育内容的

7、寓它性D、思想性和知识性正确答案:A,B,C,D第18题,实现德育目标,应注重采用哪些基本策略?A、重视德育目标的具体化B、争取各方面对德育目标的认同感C、形成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激励机制D、保证人、财、物的必要投入正确答案:A,B,C,D第19题,从内容上看,在学校教学 中,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 )。A、伦理性和文化性B、思想性和智慧性C、情感性和审美性D、价值性正确答案:A,B,C,D第20题,中小学德育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必须要坚持和体现基础性原则,这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A、由中小学教育的性质决定的B、由中小学教育的使命决定的C、由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D、由中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决定的

8、正确答案:A,B,C,D第21题,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动作用能否发挥并不重要。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A第22题,德育中的各种精神因素对人的不断影响和熏陶,还会使人产生正确、健康的精神需求,激励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并能使人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感到精神生活充实、幸福。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B第23题,没有管理,学校教育的整体性、秩序性、统一性就不能得到有力的保证,教育和激励也难以在稳定有序的基础上更有效的进行,各种直接或间接不利于教育和激励的因素往往不能得到有利的排除或遏止。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B第24题,教育素养

9、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深层内涵,指教师对教育的那种深厚而又广泛的“符合教育内涵”的感悟、理解;对教育能予以符合“教育本来应该”的把握。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B第25题,人的为德甚至尚德的本性,使人必然讲究德性,过一种德性生活。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B第26题,在德育中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是必要的,但也要注意避免德育心 理化。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B第27题,教育机智指教师的智慧,才能与思维的敏锐性、灵活性和意志的果断性的独特结合,它使教师善于选择最恰当的时机、运用巧妙的方法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B第28题,搞好德育工作,需要实践上的大胆探索,因为德育工作总是复杂

10、变化,经常会使人遇到新的情况和问题,同时还需要一定的相应理论作指导。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B第29题,人的为德甚至尚德的本性,使人必然讲究德性,过一种德性生活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B第30题,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虽没有随时受到惩罚的紧张和焦虑,但因为没有明确的必要要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是很强,学习行为常常受个人的兴趣爱好所支配,学习效果不是太好。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A第31题,德育效益是通过德育过程来实现的,没有德育过程也不可能取得任何德育效益。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B第32题,组织建设好班集体,不可忽视非正式团体的存在和影响,要善于把非正式团体变成班级的积极力

11、量。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B第33题,广义的德育内容,指以专门的形式(如课程、守则等形式)来加以呈现的价值引导体系。广义的德育内容往往体现和代表着学校德性教化的主旨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A第34题,伴随一定教学形式的活动要求、纪律以及活动氛围等等,对学生理解并接受外部教育要求,形成一定的品德,并不具有引导性。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A第35题,道德是为了人的道德。不应只注重道德本身。那种为了道德而道德的德育是应该避免的。德育,应培养人学会用道德来指导人更好的生活,以一定的道德处理好人与各方面的关系,过一种不损害他人、利于他人的生活。这是学校德育应该确立的目标。A、错误B、正确正确

12、答案:B第36题,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来确定德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使其具有可接受性(即适合学生的接受方式)。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B第37题,心理问题原本不是德育的内容,因为心理本身不是价值问题,但心理与德性问题一旦集中在现实生活中的人的身上,则难以把它们分开。一方面心理是品德内化的机制。另一方面,心理又作为德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反映着品德的真实程度和水平。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B第38题,人思想品德是人在实际生活中与人多方面交往中形成的,所以认知性 的德育毫无必要。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A第39题,班集体是学校为实现教育教学目的而建立起来的重要组织形式,是进行施教的基本群体形式。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B第40题,在德育活动中,德育的各种影响无不体现社会的要求。德育也无时无刻不在用反映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准则、道德规范来训练人的行为,指导人的社会化,它总是按照社会的委托引导着人的社会化方向,以至最终使教育对象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