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学》之透视的基本概念章节教学大纲.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001909 上传时间:2019-04-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透视学》之透视的基本概念章节教学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透视学》之透视的基本概念章节教学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透视学》之透视的基本概念章节教学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透视学》之透视的基本概念章节教学大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透视学》之透视的基本概念章节教学大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透视学》之透视的基本概念章节教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透视学》之透视的基本概念章节教学大纲.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透视的基本概念第一节 透视的形成原理与有关概念一)透视的定义透视意为“透而视之”,含义就是通过透明平面(透视学中称为“画面”,是透视图形产生的平面)观察、研究透视图形的发生原理、变化规律和图形画法,最终使三维景物的立体空间形状落实在二维平面上。透视主要是研究眼睛与物体间的关系。二)透视三要素透视学是研究如何把看到的立体的景物转换成平面的透图,即研究在平面上进行立体造型规律的。而要在平面上取得立体的透视图非要借助假定的“画面”不可。因为透视图形是视线(眼睛到景物之间的连线)通过画面是留下的轨迹。物体的大小、画面离眼睛的远近以及眼睛对物体的角度都将决定透视图形的变化。 物体、画面、眼睛这是

2、构成透视图形不可缺一的三要素。眼睛透视的主体,是眼睛对物体的观察构成透视的主观条件。物体透视的客体,是构成透视图形状的客观依据。画面透视的媒介,是构成透视图形的载体。三)有关概念图1-11.视点:指画者的眼睛位置。2.足点:指视点对基面的垂直落点,画者的立足点。3.画面:指模型上的玻璃板,即研究透视的假设画面。观察者与被观察物体 间的透明平面。4.基面:指放置物体的水平面,画风景时即地面。5.基线:指画面与基面相交之平线。6.点心:视点对画面的垂直落点,在眼睛正前方的画面上,正好在视圈的中心。7.视中线:是视点与心点相连的视线,是视线中离画面最短、最正中的一条,代表视点与画面的距离,也称视距。

3、8.视平线:画面上过心点的水平线,平视时与地平线重合,代表视点的位置高度,是上下分割画面的基准线。9、正中线:过心点的垂直线,是左右分割画面的基准线。10、距点:将视距分别标在心点两侧的视平线上,所得两点就是距点。11、距离圈:在画面上,一心点为圆心,以视距为半径所画的视域圈。12、天点:距离圈与正中线在视平线上方相交的点,到心点的距离也等于视距。13、地点:距离圈与正中线在视平线下方相交的点,到心点的距离也等于视距。图1-3注:视点通过视中线必须和画面保持垂直关系视点平视时:视中线平行于基面,画面垂直于基面。视点仰视时:视中线向上倾斜,画面也向上倾斜甚至平行于基面。视点俯视时:视中线向下倾斜

4、,画面也向下倾斜甚至平行于基面。四)两种观察方法与两种投影方式1、观察方法 (1)焦点透视:称“定点法”属于有限视域范畴,其视域具有相对独立性,是一个被局限在一定范围内的单视域。 (2)散点透视:称“活点法”用活动的眼睛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散点观察,以运动的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组成画面。2、投影方式:透视图是物体通过光线在画面上形成的投影形象,由于光线的状态不同,其投影方式所得的形象特征各不相同。(投影的光线状态,直接起因于视点、距离的变化)图1-1 1-4(1)焦点透视:为“中心投影”是视点在相对近距离观察物体的投影方式,视点是对物体各点投影和回收视线的中心,它的发射场是一个锥形体。焦点透视对

5、于空间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一个视域中的具体消失,根据物体的具体距离的推移,角度的转换,从体积解剖到点、线、面达到空间的无限,是一种对无限空间给予有限控制,出发于具体的空间而视线追及于灭迹的方法。(立方体按近大远小的规律发生明显的透视缩变,同时受到透明画面上所推出的灭点、灭线的制约,产生消失于无限远的灭迹现象)灭线:又称消失线,画面中景物变线与消失点连接的线段叫灭线。灭点:变线无限延伸,在画面上最终消失于灭点上。相互平行的变线,向同一个灭点汇聚并消失。注:中心投影画面与视点距离不同,可对同一形象形成不同的投影,距离越远投影越大,画面贴于物体时,影与物相当。图1-9(2)平行投影:视点与物体间的视

6、线按照一定的投射角度形成平行视线群,相当于无数个近距离视点以同相视线组成的集群观察效应,也象征着一个视点的多方位移动观察方法。(画面与视线相截后,视域相对无限,从距离上讲,画面无论在什么位置,所获得投影形象一致)注:用平行光线从正侧面、正面、顶部投射物体,所得投影图分别为:侧视图、正视图、顶视图。图1-9 1-10 1-11 1-12第二节 视域、画面、物体与视点的关系一)视域1、视觉感应分:能觉范围、能辨范围、最清晰范围。2、正常能辨范围:60度视角所构成的视锥被画面相截后形成的视域圈。 3、正常视域圈内,视点所看到的最长限度为视域圈直径。 视距是底边(视域圈直径)长度的0.87倍,视点到物

7、体的最小限数。距点到心点的距离是直径的0.87倍,是半径的1.73倍。二)视点与实际画面的距离1、心点确定在画面中心;视距为心点到画幅一角的1.73倍,可粗略为2倍。2、心点不在画面中心,视距为心点到画幅最远角的1.73倍,可粗略为2倍。三)视点与物体的观察距离视点退离物体长度1.23倍,使视角变为44度时物体透视长度等于正方形画面边长。注:视点要远于物体长度的1.23倍,画幅越窄,距离越远,物体长度才能越短,一般写生时,强调眼睛要离物体长度的1.5倍(视角为37度)。第三节 近大远小与消失一)景物的深度变化与近大远小图1-20焦点透视在空间意识处理上,属于有明确消失轨迹的视觉空间,景物只要与

8、视点前面的画面有深度变化,在视觉中其形象就要从高度、宽度、深度上产生近大远小的变化和消失现象。二)直线的视觉分类与透视变化。原线:与画面保持平行关系的直线,无论怎么延伸也不会和画面相交,同类线彼此也不会聚拢消失。变线:与画面成一定角度而彼此平行的直线,向远处延伸,在无限远处必然消失到一个灭点上。第一组:原线与画面平行,彼此平行的直线1、水平线 平行画面 平行基面 无灭点第一类(不消失) 2、垂直线 平行画面 垂直基面 无灭点 3、斜线 平行画面 倾斜基面 无灭点第二组:变线与画面成角度,彼此平行的直线4、直角线 垂直画面 平行基面 消失到心点第二类(水平消失) 与画面成任意角 平行基面 消失到

9、余点5、成角线 (与画面成45度的成角线消失到水平距点)第三类(倾斜消失) 6、近低远高线 与画面、基面均成近低远高角度 消失到天点7、近高远低线 与画面、基面均成近高远低角度 消失到地点余点:位于视平线上,心点两侧,与画面呈任意角度(除45度、90度)水平线的消失点。三)视点与灭点的关系灭点的形成原理:一切变线的灭点都可以由视点引变线的平行线与画面相交而成。心点:是一切垂直于画面的直角线灭点。距点:是与画面成45度角的成角线的灭点。第四节 视点位置的选择与构图一、视位上下高度变图1-29 1-30 1-31 1-32二、视位左右角度的变化图1-33 三、视位前后距离的变化图1-34 1-35

10、四、视位与物体的方位关系透视关系主要指视点与物体的方位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画面与物体间的基本状态。六、教材和参考书目:教材: 美术技法理论透视.解剖(第三版)主编:魏永利、殷金山 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目: 设计透视方法2008-1-1版 作者:盛建平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七、课程小结:透视是一种视觉现象。就是我们看到的自然界物体所产生的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实远虚的视觉现象。透视学是绘画艺术的基础知识。只有熟练掌握了透视理论和技法,才能准确而迅速地进行绘画写生,才能把自然界中物体的空间位置、大小比例和色彩正确地表现出来。八、作业:1、画出透视原理图,并标出相对应的相关术语。 2、熟记相关概念、各类线的视觉分类和透视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