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 2017地理全国2卷 选择题解题思路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966493 上传时间:2019-04-15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82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真题  2017地理全国2卷 选择题解题思路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真题  2017地理全国2卷 选择题解题思路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真题  2017地理全国2卷 选择题解题思路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真题  2017地理全国2卷 选择题解题思路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真题  2017地理全国2卷 选择题解题思路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真题 2017地理全国2卷 选择题解题思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真题 2017地理全国2卷 选择题解题思路(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新课标 2 地理及解题思路 本试卷共 47 题,共 300 分,共 14 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 效。 4.作图可先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

2、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9 世纪 50 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 年,南京长江 大桥建成通车;自 1999 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 两部分(图 1)。据此完成 1-3 题。 2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A.自然地理分异的

3、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阻隔作用 3.进入 21 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本题组主要考查区域的含义、自然地理环境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 识以及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等。 1、根据题干信息:目前,淮河已经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其实这里就给出了隐性信息,淮河在洪泽湖以 东已经没有河道实体存在(从图上也可以看出),即秦岭淮河线在洪泽湖以东没有对应的自然标志。而 该线作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向东继续延伸,仍然具有划分指标的依据(随不同的依据而划分不同的 区域

4、,比如水田、旱田;亚热带、温带;年均 0 摄氏底等温线等),A 不符合;淮河向南经长江入海了,但 秦淮线的分界线并不是向南沿河道而变,B 错;因为此线的划分的是不同的自然或人文区域,没有明显 的界限,而呈过渡性,所以 D 错。故本题选 C。 3 2、解决此题要注意设问中的关键词”突出体现“。长江作为”天堑“,很明显对两岸地区起着联系上的阻隔 作用,这个是最突出的表现。古代的水路促进联系是体现在河的上下游方向(否则就不会有“君住长江头,我 住长江尾“之”君与我相识“之说啦,只是因为距离远才”终日思君不见君“罢了),而并非河的两岸,除非 建桥才会体现两岸联系的促进作用,C 错 D 对。从我国的大区

5、域的自然分界线来看,长江并不是气候或地形 区等自然地理区域的分界线,虽小区域有影响,但不符合关键词的限定范围,A 排除;江苏南北两岸文化等 同属一宗,同一民族,这些人文地理的主要分异不明显,虽然南北两岸存在着经济与语言上的差异,但此现 象很明显是因为长江作为”天堑“致使南北两岸交流少而形成的,B 不符合。故本题最符合题意的选 D。 3、早期由于长江”天堑“而苏南苏北交往不便,现今合作更加广范,题干信息里也提到”自 1999 年,江苏 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很明显是因为交通区位因素的改变导致,而市场、技术、资金都有一定 的流动区间,它们是因为区域间存在着联系,才产生的流动,如市场有受腹

6、地范围(交流的区间)限制。所 以 ABC 错,D 对。 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芬兰伊瓦洛(位置见图 2)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 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 11 月至次年 4 月。据此完成 45 题。 4.推测该地轮胎测试场供轮胎测试的路面时 A.冰雪路面 B.湿滑路面 C.松软路面 D.干燥路面 4 5.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 A.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B.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 C.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 D.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 12 时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定位、地理环境特征、地球运动等知识。 4、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看到芬兰的伊瓦洛纬度较高,在极圈以内。而最佳测

7、试期为每年 11 月至次年 4 月, 冬季。这些都突显出了当地的自然特征寒冷、多雪,故测试场供测试时的路面应是冰雪路面,A 对;当地以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为主,路面有冰时”滑“基本可以体现(冰如果崎岖不平时则不能体现路面“滑”的特征) ,如果有初雪时路”滑“则不能体现(除了积雪被压实冻结后才能体现出路“滑”),路面因冰冻而呈坚硬 状,B、C 错;因为有冰或雪则路面不可能呈干燥状,D 错;所以本题选 A。 5、题干已经给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 11 月至次年 4 月,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如下 A-B-C 区间: 该时间段内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半球都有,所以该地不可以太阳每日都从东南方升起(更不用说该地

8、有极夜现 象发生了),A 错;该地纬度大于北纬 68 度,位于北极圈以内,最佳测试时期内有极夜现象发生,会致使 测试只能在夜间进行,B 对;芬兰的寒潮主要受来自北冰洋的极地冷高压影响,并非来自于东方,C 错;在 测试时间段内,太阳直射点从 A 到 B 再到 C,当地经过了极夜(昼长为 0)昼夜均分昼长大于 12 小时,所以昼长最大时间大于 12 小时,D 错。故本题选 B。 5 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 610 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 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 68 题。 6.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

9、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 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A.用水便利 B.土壤肥沃 C.地势平坦 D.植被缺失 7.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A.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8.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 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A.热带雨林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 C.热带草原气候区 D.热带季风气候区 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气候特征、农业区位及获取和解读信息

10、的能力。 6、如果不仔细阅读题干及设问中的信息,看到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很容易错选 B 项。实则不然,关键字 是“刀耕火种”,其实就是将这块土地上原有的植被砍伐,用火焚烧,将原来森林等植被生长的地方变为耕 地进行耕种的一种方式,类似于“热带雨林的迁移农业”。而古埃及人则是在该种方式出现之前就在沉积物 上直接耕种了,说明该地没有多少植被,可以直接做耕地,也就是说不需要进行砍伐焚烧,就可以“直接耕 种”。本题解答时一定要在出题人限制的情境中“与刀耕火种方式相比“才可以,首先得要有耕地才行,虽然 要考虑到土壤肥沃与否,但先去考虑的没有植被而直接耕种,后去考虑的是土壤肥沃。按照逻辑顺序二选一, 只能选

11、植被缺失,C 排除 D 选择。而地势平坦和水源便利地区,不是泛滥区与刀耕火种方式相比直接耕种的 的原因。故本题选 D。 6 (虽然本题选 D,但我还是认为此题的不严谨和考核目的的混乱性,但因为现在的目的仅是做题思路,所以 此题的好坏不再多说了) 7、题干信息已经给出了”沉积物是从上游带来的“信息,尼罗河水量主要来自与其支流青尼罗河,如果这些 都不能给予提示,可以看一下题干中给出了时间信息“每年 610 月泛滥”,很明显沉积物来自于北半球的 青尼罗河,该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流经区气候主要为热带草原气候,气候特点有一个是“干、湿季分 明”,即其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较大,其它选项直接排除,故选

12、 A。 8、泛滥期在 6-10 月,因泛滥,此时农作物不能种植,所以泛滥区的耕种期可以很容易知道应在 11 月至次 年 5 月,这是时间上的限制。题干信息中又有“从周边区域引种”的关键信息,在空间区域中有了限制。很 容易把 D 选项排除,因为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洲,离非洲距离远;热带雨林气候则出现在赤道附近,离古 埃及也较远,A 排除。古埃及周边区域的气候主要为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植物生长 期在湿季,而尼罗河泛滥就是由于上游支流在湿季的降水多而导致的,该区的植物生长期与泛滥期一致,不 符合设问信息要求,C 错;地中海气候因其为亚热带区的气候,冬季温和多雨,植物可以在 11

13、月至次年 5 月生长,适合设问中的引种要求,故本题选 B。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 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图 3 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 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 911 题。 7 9.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10.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降水较少山地相对高度较小河流较长风化物粒径较小 A.B.C.D. 11

14、.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本题组主要考查地貌形成的因素、影响地貌差异的因素、外力作用等相关知识及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9、从所学地理知识和题干信息可以知道:洪积扇主要分布在山麓前的流水出山口处。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到贺 兰山东麓河流较多,而西麓却没有见到河流流出,所以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东坡河流、沟谷 众多,C 正确;坡度和缓可以会造成河流泥沙提前沉积,而不定一都沉积在出山麓前,所以 A 不是主要原因; 岩石裸露可能加快岩石的风化,易受侵蚀,降水集中可能使水流急,搬运物多,但这两项很明显不是洪积扇 在东麓

15、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BD 排除。故本题选 C。 8 10、洪积扇砾石小的原因可能是岩体破碎小,受外力侵蚀较强,河流搬运能力小等。本题中甲地洪积扇与其 它洪积扇相比,甲地面临的山地为低山,由于高差的原因,河流的流速变得缓慢,所以其搬运能力较低,大 的砾石不能搬运;河流长坡度缓也可能导致砾石在上游沉积。而与其它洪积扇相比,东麓地区都属于温带, 气候也相同,风化物粒径相差不会有大的差别,虽然都属于东部迎风坡,降水由于山地的高低也有差异,可 能甲地降水少,但甲附近的河流流域面积较广,河流流量应较充足,所以降水小在这里已经不属于主要原因 了,排除。本题选 B。 11、根据题干信息: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

16、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而这些以砾石为主的洪积扇从图中 可以看出大多分布在南部,所以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是因为砾石多,土层薄,B 对;洪积扇都是分布 在山麓前的,而山麓前就是银川平原,南北部的洪积扇高差应不大,所以 A 选项海拔高不符合;该区域虽位 于季风气候向大陆气候过渡区,东麓为迎风坡,南部山地海拔同,又加上靠近黄河,南部水源比北部要多一 些,D 排除;该地区气候偏大陆性,光照充足,C 排除。故本题选 B。 综合题留待以后分析,以下仅供练习参考 二、非选择题:共 160 分。第 364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试都必须作答。第 4347 题为选考题,考试 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135 分 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 分) 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据调查,1998 年山西省 有 1800 余家小焦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 2014 年已 形成 4 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 14 个 500 万吨级焦化园区,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