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12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限时训练(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966428 上传时间:2019-04-1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77.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12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限时训练(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12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限时训练(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12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限时训练(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12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限时训练(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12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限时训练(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12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限时训练(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12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限时训练(含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板块板块 1212 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 (时间:40 分钟 满分:85 分)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角度题号 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民 主法制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依法治国意识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铁饭碗”劳动体制的形 成 3 1956 年党探索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 4 1957 年局部调整农业生产关系 5 计划经济体制优势的表现 6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 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7 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影响外交政策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初期的对 外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外交成就提高了中国的国 际影响力 9 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缓慢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扫盲教育中对意识形态的 强化 11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 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社会救济制度 12 综合13、1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2018湖北八市联考)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精英 讨论和大众讨论;文字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的协商,甚至改变自己拼音文 字的价值偏好,采取汉语拼音方案。这些立体式协商民主

3、模式( ) A.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起点 B.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本质 C.是中国协商民主的开端 D.使我国的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 解析:B 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起点,也是中国协商 民主的开端,故 A、C 两项错误;据材料可知,“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 “文字改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 期多层次、多途径、立体式协商模式,有利于不同阶层真实、有效地参与管理国家事务,这体现了人民当家作 主的民主本质,故 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权组织原则,故 D 项错误。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

4、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 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 诉讼程序通则 公司法等。这些法制工作的开 展( ) A.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 B.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 C.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表明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 解析: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注重加强立法工作,表明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故 D 项正确。 “实现了有法 可依”表述绝对,故 A 项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排除 B 项;C 项得 益于三大改造及 1954 年宪法的颁布。 3.(2018东北名校联考)1953 年,中央为解决干部问题规定了统一调配、重点配备、大胆提拔的原则。

5、至 2 1957 年,统一分配的范围从大专毕业生到中专、技校毕业生,到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工人。全行业公私合营 时,对原私营企业的职工也采取包下来的方针。由此形成的“铁饭碗”劳动体制( ) A.提高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B.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 C.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D.为工业化培养大量人才 解析:C 统一调配、分配体现了对物力、人力资源的高度集中的管理和配置,这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需要,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4.(2018安徽马鞍山二模)1956 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道:“我们如今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 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

6、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 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账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 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 ”这反映出当时党的任务是( ) A.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B.探索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 C.争取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D.纠正经济建设的“左”倾错误 解析:B 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三大改造即将完成之际,毛泽东重提发展重工业的办法进行经验总结,强调在 协调发展农、轻、重的前提下发展重工业,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期,就注意探索适合本国实 际的社

7、会主义建设道路,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均与材料内容不符,故排除。 5.(2018东北四市联考)1957 年 9 月 14 日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业合作社生产管理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提 出,在农村实行“包工、包产、包费用和超产奖励”的“三包一奖”制,要求生产队在生产管理中建立集体和 个人相结合的生产责任制机制,以期建立严格的田间管理制度。这一做法意在( ) A.局部调整农业生产关系 B.农村包产到户初见端倪 C.解决市场物资缺乏问题 D.推动了人民公社化建设 解析:A 据材料可知中央调整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分配和生产组织形式,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 A 项 正确;调整以生产队为单位,故

8、B 项不符合题意;当时实行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体制,故 C 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 动出现在 1958 年,故排除 D 项。 6.(2018四川名校联考)上海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大的经济城市,占据工业总产量的 20%,在“一五”计划 中得到全国投资的 2.5%;到 1957 年,25 万工人迁出上海到全国各地。上述现象集中反映了( ) A.上海经济地位的下降 B.上海对国家经济建设的贡献巨大 C.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D.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解析:C 联系“一五”计划时期的时代背景可知,“25 万工人迁出上海到全国各地”是去支援各地的工业化 建设,这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人力资源的优化

9、配置,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与材料不符。 7.(2018广东佛山二模)下表是中央部属企事业单位数目的变化表 年份 1957195819621965 企事业单位数(个) 9 3001 2005 80010 533 这表明( ) A.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全面调整 B.经济建设与改善民生同步进行 C.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D.实施“八字”方针任务完成好 解析:C 19571958 年中央部属企事业单位数目减少,表明中央改革国家行政体制,下放权力;19581965 年 3 中央部属企事业单位数目持续增长,体现了中央的高度集权,这些变化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故 C 项正确

10、;A 项“全面”错误;B 项与材料无关;D 项“任务完成好”与材料不符。 8.(2018山西名校联考)1950 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毛泽东认为:“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 内的经济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 ”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 策( ) A.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结合 B.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C.由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的转型 D.取决于地缘政治因素 解析:A 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签订中苏友好同 盟互助条约 “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争取世界的和平”,符合我国建设国内经济和应对资本 主义阵

11、营孤立封锁的需求,故 A 项正确;“一边倒”具有很强的偏向性,即建立外交关系偏向于社会主义阵营, 故 B 项错误;此时中国的外交仍为革命外交,故 C 项错误;“一边倒”从国际格局上来看主要是应对两大阵营冷 战的挑战,而非地缘政治因素,故 D 项 错误。 9.(2018河北保定一模)1950 年冬新中国的代表首次登上联合国讲台,控诉美国对台湾的侵略。1954 年我国 政府代表团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日内瓦会议。1955 年“求同存异”方针的提 出促进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我国上述外交活动( ) A.打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B.归功于工业化的提前实现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

12、影响力 D.利于同西方大国改善关系 解析:C 打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的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故 A 项错误;20 世纪 50 年代,我 国工业化尚未实现,故 B 项错误;材料中 20 世纪 50 年代的外交举措使中国赢得更多的认同,提高了中国的国际 影响力,故 C 项正确;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推动了中国同西方大国改善关系,故 D 项错误。 10.(2018安徽蚌埠二模)如图反映了我国当时( ) A.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状态 B.工业化与城市化呈正比例增长关系 C.工业优先战略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D.工业发展对城市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解析:A 从图中可知,19571

13、975 年我国城市化率一直在低水平线上平缓延伸,这说明该时段我国城市化停滞 不前,故 A 项正确;从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变化看,二者不是呈正比例增长关系,故 B 项错误;为加速发展工业化, 1958 年掀起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结果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故 C 项错误;D 项明显与 材料不符,故排除。 11.(2018山东临沂检测)在 1950 年的扫盲运动中,凉山彝族汉语文扫盲课本第 1 册中,最初级的笔画练 习都是以“中国” “共产党” “毛泽东” “人民政府”等词汇来进行的。在广州农民速成识字课本第 1 课的 注音词表中,主要有“中央” “解放” “南昌” “东方” “光

14、明”等。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在于( ) A.确立共产党在全国的执政地位 B.探索引导宣传舆论的全新形式 C.提高农民的自然科学和文化素养 4 D.构建与国家政权对应的意识形态 解析:D 扫盲教育所选词汇和注音词表的内容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目的是深化民众对新中国的认同,故 D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执政”,故 A 项错误;扫盲、识字不是宣传舆论,故 B 项错误;扫盲、识字不能提高农 民的自然科学和文化素养,故 C 项错误。 12.(2018湖北八校联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依靠多种手段综合调控。既 采取发放急赈、以工代赈、安置就业等经济措施,也让弱势群体学习文化、

15、参加政治活动,如乞丐每天要有 8 个半小时的学习和讨论时间等。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救济的特点是( ) A.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 B.短期救助和长期救助相结合 C.具有公平的扶贫理念 D.经济救助与政治、文化教育相结合 解析:D 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救济制度。由材料信息分析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通过各种 方法与措施加强社会救济,核心是经济救济与政治、文化教育相结合,故 D 项正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经济尚需恢复,还不足以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故排除 A 项;题干中并未涉及短期救助和长期 救助等措施,故排除 B 项;C 项并未在材料中体现,故排除。 二

16、、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其中 13 题 25 分,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 世纪 30 年代初,中国思想界兴起了一股关注和讨论苏联的热潮,即所谓的“苏联热” 。以苏联为主 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读书杂志3 卷 7 期设“统制经济特辑”,申报于 1932 年 1 月 25 日 开始在“专论”一栏连载数篇苏联论 。恪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四不主义”训条的大公报 也大谈苏联,还把苏联五年计划成功史誉为“记者不可不读”之书。30 年代初,谈论苏联已成为一种时尚。 郑大华、张英论苏联“一五”计划 对 20 世纪 30 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影响 材料二 在编制“一五”计划初期,中财委根据测算结果,提出工业的发展速度以每年递增百分之十四为宜。 周恩来赴苏联谈判前,李富春同志把它改为百分之二十点四。这一发展速度和指标的设定是为了出访苏联、听 取苏联意见和争取苏联援助做的准备。同时期,在全国范围内也兴起了一股“俄语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