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行校区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附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965437 上传时间:2019-04-1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94.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勤行校区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勤行校区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勤行校区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勤行校区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勤行校区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勤行校区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勤行校区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附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宁夏育才中学宁夏育才中学 20182019 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历史试卷 第第卷卷( (选择题选择题 6060 分分) ) 本卷共 40 个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策载:秦得蜀后,益富厚,倾诸侯,造成秦“富厚”的主要原因是( ) A重大改革推动发展 B重要水利工程的修建 C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D与民休息政策的推行 2. 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盐铁政策的变 化有助于( ) A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促进小

2、农经济发展 D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3. 建统治者向来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而民间又对商人冠以“奸商”的歧视。因而,在那样的年代,商人利 用他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同时,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 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对材料内容理解准确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商帮的发展 B古代商业发展毫无法律保护 C商帮的形成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D商帮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4. 自秦至唐,政府先后推行授田、占田、均田,到清嘉庆、道光年间,还有人提出“限民田” 、 “均贫富” 、 “抑兼并”的主张。这说明( ) A 政府保障土地私有权 B

3、 土地国有成为大势所趋 C限制地权有一定社会基础 D 均平理念已成社会共识 5. 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接近 30 种。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也包括中国的瓷器、丝 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入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 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 A新航路开辟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 B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 C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 D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

4、6. 荷兰向海外扩张的有力组织形式是独占贸易公司。公司根据政府颁发的特许状,可以享受许多特权,甚至 可以建立自己的陆海军,有权力宣战媾和,有权力建立和管理殖民地。这反映出荷兰殖民活动的特点是 A殖民侵略以海上掠夺为主 B建立垄断性的殖民贸易公司 C以政府为后盾,官商勾结 D商品输出与文化渗透相结合 7. 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 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 - 2 -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

5、合 8. 在 1925 年,美国 16 家最大财阀控制着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 53,到 1929 年 15 家大公司集团控制 了全美电力的 80,20 个集团控制了 98.5的跨州输送电路等。这反映了( ) A罗斯福新政的实施有利于竞争兼并 B美国财阀致力于拓展国内市场 C技术革命刺激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D垄断组织控制经济命脉的事实 9. 1897 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 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

6、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10. 1920 年同 1913 年比较,中国厂矿数和资本额分别增加了 152%和 513%。促使这种增长的国内因素是 A洋务派大力投资兴办了新式企业 B戊戌变法期间成立了农工商总局 C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南京国民政府十分重视经济建设 11. 对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龚育之认为“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 ;薛暮桥认为“基本方向 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 。二者都( ) A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性 B全面分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影响 C认识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前瞻性 D认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符合中国国情 12. 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历了从凯恩斯主义

7、向新自由主义的演化,中国经历了由照搬苏联模式向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改革。这表明( ) A国家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逐渐减少 B企业国有化成为变革的重要内容 C经济危机是推动体制变革的重要原因 D各国经济发展模式趋向一致 13. 1970 年代,来到中国的美国和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己带瓶 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的希望。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当时中国缺乏市场经济观念 B西方人注重社会调查,看到了中国的进步 C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在了现代环保意识上 D美国政府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所以肯定中国环境保护的努力 14. 19

8、80 年 9 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要求进一步 搞好集体经济,同时也指出“对于包产到户应当区别不同地区、不同社队采取不同的方针” 。这一通知 A确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 B结束了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 C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 D实际上肯定包产到户的做法 15. 1990 年深圳市政府为顺利推销股票完成发行,号召党员带头认购,并以任务的形式进行摊派。1992 年, 深圳市出现了群众大规模的股权抢购风潮。这种变化说明( ) A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日益深化 B群众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更加深刻 C深圳市政府经济管理能力的提升 D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进一步

9、加大 16. 中国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一文中提到:“十年实践,在我国沿海建立了从南到北的包括 2 个直辖市、 25 个省辖市、67 个县、约 15 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 ”此后,我国政府( ) - 3 - A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C决定开发和开放浦东 D开辟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 17.中国学者编写出版了“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1840 年被轰出中世纪 、 1860 年巨痛与自强 、 1895 年大梦初醒 、 1901 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 , 1937 年大灾难与大牵手等。以上书名反映了中国近 代社会变迁的共同点是 A与战争的影响紧密相关 B始终贯穿政体改革主线

10、C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 D突变和渐变交错地进行 18. 1918 年夏,上海市议员江确生致函江苏省公署:“妇女现流行一种淫妖之时下衣服,实为不成体统,不 堪寓目者。女衫手臂则露出 1 尺左右,女裤则吊高至 1 尺有余,及至暑天,内则穿衣粉红洋纱背心,面外罩 以有眼纱之纱衫,几至肌肉尽露。 ”这表明当时的上海( ) A道德沦丧世风日下 B东西观念存在冲突 C西方服饰普遍盛行 D政府禁止服饰西化 19. 从 1929 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世界经济遭受到了重创,各国经济民族主义发展到妨碍了国际关系的程度。 “经济民族主义”体现在( ) A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 “以工代赈” ,兴办公共工程 C各国

11、实行关税壁垒政策 D法西斯势力抬头,世界局势紧张 20.经济学家佛利民认为,胡佛所实行的联邦储备政策窒息货币供应,以及其它政府干涉的政策,造成一种市 场依赖着政府行动的环境,使得原本只是一次过眼云烟的衰退,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重大灾难。这一观点( ) A认为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加剧了危机 B强调胡佛的经济干预程度有待深化 C主张胡佛政府应该承担起经济干预的责任 D认为胡佛政府的经济干预使危机进一步深化 21. 在罗斯福宣誓就任美国总统时,全国没有一家银行营业,银行支票已成为废纸。为此,政府颁布紧急 银行法 ,对银行进行审查并对合乎要求的颁发经营许可证。该政策的意图是( ) A重建信用机制 B避

12、免盲目竞争 C减少政府开支 D调整工业生产 22. 1934 年 1 月,罗斯福政府决定废除金本位制,把美元与黄金的兑换价格从一盎司黄金兑换 2067 美元 提高到兑换 35 美元。这一措施对美国的主要作用是( ) A成为新政最重要的措施 B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奠基 C促进了美国外贸的发展 D刺激了其国内的消费和生产 23. 1933 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创立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到 1941 年为 止,共计招募了 250 多万青年人参加,开辟了 740 多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的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 “最受欢迎” , “最无争议” ,也 “最为成功” 。上述评

13、论的主要依据是( ) A政府把资源保护放到新政的首位 B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C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 D有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24. 1936 年,美国国会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 ,该法规定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们 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该立法主要是为了( ) A加强土壤保持以维护生态平衡 B减少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 4 - C通过补贴促进国内货币的流通 D取得农场主对政府政策的支持 25. 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在 1939 年说:“我们尝试过增加支出,我们现在的支出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多,然而 却不管用在这个政府当政八年之后,我们的失业率还跟八年前一样高,而且还有巨额

14、的债务要偿还。 ”材 料说明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 A取得了非凡的成果 B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C促进了社会的就业 D没有完全摆脱经济困境 26. 在 19 世纪末的德国财税学家瓦格纳看来,赋税就是“满足财政必要的同时,纠正国民收人的分配及国民 财富分配,以矫正个人所得与消费” ;20 世纪中期的英国学者贝弗里奇则进一步主张由国家代替传统家庭来 直接承担非劳动人口的赡养责任。这些理论的实践导致( ) A英国与德国的贸易矛盾激化 B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C “二战”后建立起“福利国家” D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盛行一时 27. 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历了从凯恩斯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演化,中国经历了由照搬苏

15、联模式向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改革。这表明( ) A国家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逐渐减少 B企业国有化成为变革的重要内容 C经济危机是推动体制变革的重要原因 D各国经济发展模式趋向一致 28. 二战后,西方工业结构发生了分化: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大烟囱工业” ,如钢铁、采矿、纺织等,被称 为“夕阳工业” ,比重逐渐下降;技术密集型的专业化和小型化新兴工业,如电子、核能、宇航、激光等,被 称为“朝阳工业” ,获得迅猛发展。由此可见,战后西方发达国家( ) A逐步从工业经济跨入知识经济时期 B在国家干预下经济出现了持续发展 C传统经济萎缩而新兴经济如日中天 D成为经济发达制度健全的福利国家 29. 英国工党秘书布克斯顿曾于 1920 年 6 月访问俄国,他在关于俄国农民态度的报告中写道:“他们在土地 问题上很感激苏维埃政府,但是他们十分抱怨生活必需品的缺乏,抱怨强制性捐献。他们抱怨它,咒骂它, 但是,当有机会推翻它时,他们又说不 。 ”布克斯顿的描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