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单元卷:第七单元论述类文本阅读A卷(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963350 上传时间:2019-04-15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445.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单元卷:第七单元论述类文本阅读A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单元卷:第七单元论述类文本阅读A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单元卷:第七单元论述类文本阅读A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单元卷:第七单元论述类文本阅读A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单元卷:第七单元论述类文本阅读A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单元卷:第七单元论述类文本阅读A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单元卷:第七单元论述类文本阅读A卷(含答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高三语文卷(A) 第七单元 论述类文本阅读 注注意意事事项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3 题。题。 (9 9 分)分) 我国的家训文化最早产生于

2、周代,之后陆续出现了班昭的女诫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司 马光的家范等家训代表著作。家训文化在团结族人、凝聚家庭氛围、形成良好家族风气等方面 作用十分突出。古人一方面强调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向贤德之人学习;另一方面,也身体力行, 将家风形成文字,使之能够代代相承。 家训文化绵延至今,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家风曾经潜移默化地影响 着人们的心灵。当下,发掘家训文化的时代内涵、传承优秀家训的文化精神,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 化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家训包含立德、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的内容,兼及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传统 家训文化的教育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 家风重陶与个体自觉并举。传统家训一般流传于家族内部,是特定历史时期,某个家族的全体 成员需要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家训代表着祖先对后人、族长对族人、长辈对幼辈在关于为人处世、 待人接物等方面的重要教诲和训示。全族成员都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践行家训,维护良好家风。 2 亲情感化与家规约束并用。 “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强调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思想,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道 德和社会秩序。古代家训强调礼法并重,既有劝导性教育,更要加之以强制性的惩罚,以训诫没有 遵循家规之人,从而维护家训的尊严。 榜样示范与言传身教并重。现代教

4、育理念认为,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这与古人在教育方 面讲求以身示范、身体力行来达到教育晚辈的目的是较为一致的。他们都是通过言传身教,营造正 面而健康的家庭氛围,以期对晚辈的人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风熏陶深深融入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影响颇为深远。家训文化展现了道德的力量,与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诸多内在一致性,弘扬家风对于引导人民群众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具有重要意义。优秀的家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内涵 和深刻的价值追求。良好家风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亦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丰 富滋养,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

5、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传承优秀家训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进步 则社会进步。要使精神文明建设适应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就要更注重家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 而形成施教导民、上下和合的良好局面。 (摘编自王西维家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内心、精 神、思想及其生活。 B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意蕴丰富,在立德、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均有其行为规范,它还包括传统 文化及其价值倾向。 C我国的家训文化在周代就已经产生,家训

6、文化的作用非常明显,如团结族人、凝聚家庭氛围、形 成良好家族风气等。 D传统家训文化教育,讲求的不外乎是家风熏陶与个体自觉、亲情感化与家规约束、榜样示范与言 传身教三方面结合。 3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文章举女诫 颜氏家训 家范家训代表著作之例,旨在论证家训文化早已有之。 B文章摆事实,讲道理,正反论证,有力地阐述了家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 C文章论证了发掘家训文化时代内涵、传承优秀家训文化精神、弘扬家风的现实意义。 D文章阐述古代家训的劝导性功能和强制性作用,旨在论证古代家训强调礼与法并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7、 ( ) A进一步注重家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施教导民、上下和合的良好局面,是使精神文明建 设适应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的前提。 B “三纲五常”强调君、父、夫分别为臣、子、妻的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思想,旨在 以此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 C现代教育理念肯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子女的首所学校。这一理念与古人讲求以身示 范来达到教育晚辈的目的基本一致。 D优秀的家风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它所蕴含的基本精神,将成为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源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3 题。题。 (9 9 分)分) 近十五年

8、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 92 万个,并正以每天 1.6 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 月 10 日发 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 开发、 “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 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 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 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 ,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 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

9、,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 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 4 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 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在这里, “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 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 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10、。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 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 缘的古村落” ,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 700 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 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 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 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 镇

11、化的目标所在。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 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 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摘编自盛玉雷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生活在城市,会经常遐想乡村的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数人的根在乡村。 B想要解决“从哪里来” “向何处去”的问题,就要在保护村落的同时推进城镇化。 C保护古村落,不是要关注实体建筑,而是要关注村民生活,使其成为受益者。 D只要村落不断变化成长,我们

12、就可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文章从现实中古村落锐减现象写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质量保护古村落的建议。 B第三段通过引用汉书中的名言,点明了中华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特点。 C铜关侗寨的事例从反面印证了保护古村落见物 更要见人,保护的基础才更坚实。 5 D围绕“守护好村落,才能守护好乡愁留住根”的论点,作者分析了原因及做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近些年来传统村落数量锐减,其中缘由包括过度商业开发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 B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即使在城镇化的今天

13、它也有重要意义。 C冯骥才的感叹恰恰反映出作家对城镇化大潮来势凶猛、古村落保护时间紧迫的担忧。 D美丽乡村之所以成为城市人的精神归宿,是因为往上数三代,中国人都来自乡村。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3 题。题。 (9 9 分)分) 近代以来,为了应对国际战争和冲突,构建持久稳定的国际秩序,一系列全球治理方案接踵而 出,但总体上收获甚微。这不禁令人反思一个重大问题:构建持续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秩序是否可 能? 依照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的理解,构建持续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能的。在他 看来,战争是伦理发展的必然环节,是保持各民族伦理健康的必要手段, “持续的甚

14、或永久的和平会 使民族堕落” 。应当说,在黑格尔所处的现代性发展阶段,这种理解不仅是正确的,还是相当深刻的。 因为黑格尔把握了那个时代主体间、国家间关系的本质,即“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 。正如前文 所述,在各个国家为了实现自我发展而激烈争夺有限的发展条件时,战争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暂 时的和平不过是弱小国家面对大国霸权的无奈选择,或多个大国之间的短期相互制衡。在这种情况 下,一旦某一国家在发展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和力量,平衡便必然会被打破, “弱肉强食”的国际秩序 仍将继续。 但问题在于,当今世界已经远不是黑格尔所处的那个现代性起步和快速发展的时代,而是处于 现代性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今日世界

15、现代性问题的严重化和普遍化,并不是靠丛林法则就能根本 解决的。对外战争不能确保自身和平,限制他国发展不能确保自我发展,不合作就不能发展,不共 赢就不能单赢,这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这时候再抱着传统现代性全球治理方案不放,显然就 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了。时代发展呼唤新的全球治理方案。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准确把握时代的新特 点和新趋势,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全球治理方案,这是时代发 6 展的必然。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首次突破和超越了传统现代性全球治理方案的单一主体性思维, 在主体性基础上强调公共性,开启了全球治理的崭新篇章。 现代性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特点,是所有国家都居于其中

16、的历史境遇。那么,为何唯有中国能够 率先提出超越传统现代性的全球治理方案呢?这并不是出于偶然,而是由中国道路和中国文化决定 的。中国道路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道路从来就不是个人 主义或自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而始终是一种集体主义或公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这使得中国的现 代性从其开启之日起,就与西方经典现代性存在本质区别。西方的市民社会、原子化的个人、 “一切 人反时一切人的战争” ,在中国道路中没有生根发芽的土壤。 由此可见,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不仅体现于提出一整套具体的、可操作 的方案,而且做到了准确把握现代性发展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成功提出一种超越传统现代性全球治 理观和发展观的新方案。其最根本、最重要的世界意义在在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拓展和中华民族复 兴进程的推进,为这种新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充分的证明和鲜活的示范。 (节选自桑明旭、郭湛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坐标、现实基础与世界意义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