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单元卷:第七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A卷(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962505 上传时间:2019-04-15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869.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单元卷:第七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A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单元卷:第七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A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单元卷:第七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A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单元卷:第七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A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单元卷:第七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A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单元卷:第七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A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单元卷:第七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A卷(含答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一轮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 第七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注注意意事事项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第卷卷 本本卷卷共共 2 25 5 个个小小题题,每每小小题题 2 2

2、分分,共共 5 50 0 分分。在在每每小小题题给给出出的的四四个个选选项项中中,只只有有一一项项是是符符 合合题题目目要要求求的的。 1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 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 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2 2在“吐鲁番地区发现了不少唐代前期的租佃契约,表明立契租佃制当时已经十分流行。宋代租佃 关系的第一个特征,是土地出租者与租佃者之间广泛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第二个特征,是在租 佃制

3、下,客户已经有了迁移的自由。 ”这说明唐宋时期 A均田制的广泛实行 B庄园经济的发展 C土地经营方式的改变 D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3下表是摘引自古代史书中有关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些历史叙述。据此可得出的共同结论是 出处论述 汉书文帝纪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 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汉书元帝纪 “以三辅、太常、郡国公田及苑可省者,振业贫民。赀不满千钱者赋 贷种、食” ;“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赋” 后汉书 杜诗“迁南阳太守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 便之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 A汉代区域农业发展

4、不平衡 B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 C汉代手工业技术获得发展 3 D汉代政府实施重农政策 4凯恩斯学派认为,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 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铁犁牛耕 B小农经济 C重农抑商 D闭关锁国 5西周时期“孝道”观念的核心是崇拜祖先,行孝的主要形式是祭祀;春秋时期, “孝”的对象主 要是父母,行孝的主要形式是“养”和“敬” 。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时期 A个体家庭作用的提升 B血缘观念的淡化 C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 D君主专制的建立 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

5、竹筒井,井主所 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 ,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 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4 7到明代后期,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清代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 说:“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 蚕桑也。 ”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优良棉种的引入种植 B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C先进棉纺技术的推广 D劳动人民的勤劳创造 8元朝匠户子孙世袭,被长期“鸠集”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工作,而到明朝初年,匠户除在规定时

6、间 服役外,其余时间都可以“自由趁作” 。这种变化 A表明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标志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说明匠户地位和身份的根本改变 D促进了手工工场的兴起 9明初,有隶属官府的工匠,因为不堪官府奴役,经常怠工、逃亡。嘉靖年间,政府允许工匠以银 代役,每人每年四钱五分,称“匠班银”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工匠对官府人身依附削弱 B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雇佣关系逐步普及 10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 5 野外找个土岗, “以左右望” ,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 进行交易了。这

7、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11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 国传说中的“麒麟” 。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12宋朝时江南地区农业发达,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却需要从湖南 湖北地区输入粮食,这个变化反映出明清时期 A商品农业获得发展 6 B两湖经济已超过江南 C精耕细作

8、在南方普及 D区域经济趋于平衡 13汉唐以来,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经常呈现由北到南的格局,而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 动,开创了由东向西大移民的先例。上述材料表明 A古代后期经济重心有西移之势 B经济格局影响人口分布 C清前期四川比湖南广东更稳定 D集权制度决定移民走向 14明人章潢论中国经济地区差异时说:“秦汉以前,西北壮而东南稚也。魏晋而下,壮者之齿益 衰,稚者之年方长。至于宋朝,而壮者已老,稚者已壮矣!”造成以上经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地区经过长期开发而资源耗竭 B人口和生产技术向南方的不断迁移 C政治中心由西北地区转向东部地区 D海上丝绸之路取代了西北丝绸之路 15汉朝的土地所有

9、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缴纳耕地税, 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在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历十一年之久。 这将会导致 A田庄经济产生 B大量自耕农出现 7 C土地兼并加剧 D有效保护非耕地 16西汉王朝建立不久,朝廷将田赋从秦时“太半之赋”减至十五税一,之后又减至三十税一,甚 至一度“除田之租税” 。汉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活极贫困 B汉初财政较宽裕 C统治者开明政策 D鉴于秦灭亡教训 17众所周知,欧洲著名城市首先出现在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也最早萌发于地中海沿岸。然而, 到了 18 世纪,远在大西洋的英国却成为资本主义霸主,

10、这主要因为 A英国地理位置优越 B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C意大利的文化传统 D英国注重资本原始积累 18 “作为压舱物的瓷器,却以其晶莹的质地、美丽的色彩引起上流社会关注,人们争相追逐,贵族 则以其夸耀财富,而烧有个人化纹章的瓷器更是显赫社会地位的象征,一时间,里斯本(葡萄牙 首都)成为传播中国瓷器文化的中心。 ”这说明 A殖民扩张推动中西之间的贸易 B新航路开辟影响了西欧的社会生活 C “地理大发现”引发西欧商业革命 8 D传统商路变更激化欧洲国家间矛盾 19有学者认为,公元 1500 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 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这里的“分水岭

11、”的含义是 A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B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C工业革命的兴起 D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20自 16 世纪 30 年代至 16 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了 4 倍多,英法等国上涨 2 倍至 2 倍半。这 种现象导致的结果是 A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 B封建领主的财富急剧增加 C工商业者的经济实力增强 D大西洋沿岸成为商路中心 21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9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2218 世纪中叶以前,英国人口增长速度缓慢。18 世纪 40 年代以后,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尤 其是 18111

12、821 年的 10 年间,英国人口增长了 18%,人口年增长率达到 1.8%,这种前所未有的 人口增长速度被称为英国“人口革命” 。当时英国“人口革命”的出现 A体现了工业革命的发展成果 B主要得益于海外的殖民扩张 C增加了“福利国家”的负担 D引起国际劳动分工格局变化 23在光荣革命前,英国 90%商品出口欧洲大陆;大约 100 年后,英国对欧洲的贸易比重下降到 30%,美洲则增长到近 58%。材料说明 A英国逐渐成为了世界的殖民霸主 B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贸易结构 C英国与欧洲各国的关系逐步恶化 D殖民地对英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4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

13、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 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10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25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它不但是社会生产和人口生产的单位,而且是最为重要的文化载体。进入 19 世纪,美国妇女们纷纷从家庭走向社会,人口流动普遍,家庭人口在减少,家庭规模日趋小 型化,离婚率不断上升,个人对于家庭的依赖亦减弱。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家庭职能发生变化,妇女地位提高 B妇女生育意愿下降 C工业革命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 D社会价值观念变化 第第

14、I II I 卷卷 本本卷卷包包括括四四大大题题,共共计计 5 50 0分分。考考生生根根据据要要求求进进行行 作作答答。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 分) 材料一材料一 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 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 39%。 11 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材料二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 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 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

15、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 “农为国本” ,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 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 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 外来因素。 (3 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

16、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 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 (4 分) (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 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 (5 分) 27平等互惠的国际贸易是促进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材料一材料一 两宋时期,东南地区人口增长最快,晚唐至南宋,数十万官僚、军队和中原士民接踵而入, 于是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明显的海洋发展路向,依据区域资源优势,发展蚕桑、茶叶、陶瓷等生产, 拓展海外市场,通过商品经济提高当地人口承载力。东南地区海岸线长,海港优良,中唐以后海外 贸易迅速成长,到宋朝达到鼎盛。这也是东南经济超过中原的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