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记叙文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及训练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962233 上传时间:2019-04-15 格式:PDF 页数:65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中考记叙文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及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2019年中考记叙文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及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2019年中考记叙文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及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2019年中考记叙文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及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2019年中考记叙文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及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中考记叙文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及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中考记叙文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及训练(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2019 年中考记叙文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及训练年中考记叙文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及训练 班级 姓名 (一) 记叙文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 1、该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从以下五种里面选,有几种写几种:(1)记叙 (2)说明 (3)议论 (4)描写 (5)抒情 2、某句段对人物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或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第一问 (1)外貌描写 (2)神态描写 (3)动作描写 (4)语言描写 (5)心理描写 第二问,一般最后都要从情感、性格上分析(如果是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要先说其动作、语言上的特 点)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写出了某某人的某某感情(或某某性格) 。 3、自然环境(或景物描写)有什么

2、作用? 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一般是两点以上:(1)点明某某季节某某/时间某某/地点某某/天气; (2)渲 染某某气氛; (3)反衬(或烘托)某某人的某某心情/品质。 (4)为下文某某情节发展作铺垫(或预 示了下文的某某情节,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 4、该文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最常见的在前半部分文段,是插叙,答题格式是:(1)交代了某某背景、情况(要根据文意概括) ; (2)为下文某某故事情节发展做铺垫。 如果该段是最后一段,则是补叙,答题格式是:(1)补充交代某某情节(要根据文意概括) ;(2)照 应上文,解开悬念,让故事真相大白(3)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如

3、果在开头第一段,多为倒叙,答题格式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明确:记叙顺序常用三种:(1)顺叙; ( 2)倒叙(在开头) ( 3)插叙。 5、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2 可从以下方面考虑:(1)题目; (2)时间或空间的变化; (3)具体的人、事物或某句话;(4)某 某人物感情的变化。 作用:贯穿全文,结合文中的人物、事,使文章条理清晰。 6、为什么某某事情叙述得详,某某事情叙述得略? 可从以下方面考虑:(1)照应文题的要详写 ;(2)最能体现某某中心思想的要详写;(3)读者不太 熟悉的要详写。 7、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 (1)人物 (2)时间 (3)地点 (4)事件起因 (

4、5)经过 (6)结果 8、常用修辞手法有哪些?(1)比喻 (2)拟人 (3)夸张 (4)排比 (5)反复 (6)对偶或 对/仗 (7)反问(8)引用 9、比喻有何作用? 生动形象地写出某某本体的某某特点。 10、该文段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对比/、衬托 ; (2)欲扬先抑; (3)象征 ; (4)白描;(5)铺垫;(6)设悬念,埋伏笔。 11、开头语段有何作用? (1)开门见山,点明题目 ; (2)引起下文或总领下文; (3)奠定某某的感情基础;(4)吸引读 者阅读兴趣。 12、结尾语段有什么作用? (1)照应题目或开头或/上文 ;(2)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深化中心,突出了某某中心 ;

5、(3)引 起读者思考,发人深省。 如果是结尾揭示故事真相,作用则还应加上:(1) 揭示故事真相,给读者强烈震撼力;(2)取得意料之 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13、过渡句的作用是什么? 答题格式;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某某意思,引起下文的某某意思。 3 14、如何一句话概括该文段意思? 思路: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如果不够清楚,可在此基础上添上时间、地点、事件起因、结果等; 15、本文的题目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以某某为题目,或把题目变成某某好不好,为什么?) 从以下角度考虑:(1)是全文的线索; (2)题目点明中心; (3)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4)点 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季节或/天气或/地点等;

6、 (5)点明主要人物及其特点; (6)点明主要事件; (7)题目有双关义; (8)与结尾相互照应等。 16、一个句子成段有什么作用? (1)突出强调 ; (2)强烈抒发某某人的某某思想感情。 17、设悬念有什么作用? (1)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 (2)暗示情节发展 ; (3)引起读者的阅读兴 趣 ; (4)与下文某句相互照应。 18、排比句的效果或作用是什么? (1)句式整齐,增强气势 ; (2)抒发了某某人的某某强烈情感或从不同方面突出了某某内容。 19、该句使用反问的修辞(或句式) ,作用是什么? (1)亮明作者或/说话人的某某态度 ; (2)加强语气 ;(3)强调某某的感情。 20、如何

7、品味赏析记叙文的语句,或这些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1)找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或/表现手法,如果都没有,就找一两个/关键词语; (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某人的某某性格/或心情或/精神(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某物某某的特点) 。 21、谈谈对句子的理解。 (1)先找关键词 ;(2)把关于这个词的比喻义、语境义、指代义、引申义说出;(3)可从文中找 其他类似的说法抄下来。 22、该句照应了上文哪一句? (1)往该句上面找 ; (2)找关键词一样的语句。 4 记叙文阅读训练专题 班级 姓名 (一)比刹那更短,比时光更长 一个不眠的寒夜,窗外依然是飘飞的雪和小兴安岭腊月的寒流。辗转反

8、侧中,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 了一枕的冷清。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了一生的时光,从来不需要想起,却一直在心底盈然。 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沿着时光的脚步追溯,我想起了最初的那个刹那。那个时候,我刚刚从农村搬进城里,内心总有些许 黯淡。或许是自卑心理的影响,便开始用偏激的行动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有一次和别人打架后,被老师叫去 办公室了。当时心里正愤愤,便与老师顶撞了。当我离开,老师关上门的瞬间,我看见他嘴角扬起一丝笑意, 一句他和其他老师的说笑从门缝挤了出来:“这孩子和我小时候特别像” 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老师曾经那么多的严厉话语,都不及这

9、无意间的一丝笑意半句闲 话。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老师根本不知道,是他当年的微笑和话语,使 一个叛逆的少年从此有所改变。 短短的一瞬,影响着长长的一生。或许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着类似的情节,看似遗忘,却一直在散发 着温暖与力量,像落在心间不经意的一粒种子,刹那间的感动会不知不觉生长成郁郁葱葱的希望和美好。 就像一个朋友所说,自闭恐惧与防备,一直是她从小到大的常态,只因为她是孤儿。就这样一直到高 中,她几乎一个朋友都没有。就算别人善意的结交,她也是冷漠以对。班上有个女生是城里人,对她也总想 关心,可是不管是否真心真诚,她都不予理会,她只觉得是怜悯。有一天,好些天没来上学

10、的女生遇见她, 低沉地说:“现在咱们一样了,我也成了孤儿了!” 原来,那个女生的父母在一场车祸中双双身亡。 朋友说,只那一句,就让她打开了心扉。并不是因为女生真的变得和她一样,而是女生眼中的真诚与 失落。对于朋友来说,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5 想起曾经写过的一件事。邻家大伯很健谈,可是每年中总有固定的一天,终日无言。后来我们知道了 原因,却是久久震撼。他的父母是聋哑人,有一年冬天,父母带着六岁的他去爷爷家过年。半路上,汽车忽 然出了故障,慢慢地滑向山路下的深谷。车门无法打开,人们砸开车窗时,车身已经向下倾斜。大家纷纷涌 向车窗向外跳,父母护着他拼命

11、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他回头看,父母眼中全是不舍和牵挂, 脸上带着微微的笑意。 从此,每一年的那一日,他都会禁言一天,用来体会父母当年的沉默无声,脑海中全是汽车坠崖那一 刻父母的眼神与笑容。在生命中的每一个那一天,邻家大伯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怀念着那份爱与悲情。 足够了,漫长的岁月中,哪怕有过一个能融入我们生命的刹那,所有的日子便都有了意义。不管风雨 起落,长路夜路,那份感动,那份爱,成为念念间最美的心灵家园! 13.作者写了令人感动的三个片断,请概括出第二、三片断的内容。 (4 分) 片断一: 我因为当年老师的微笑和话语,从此,叛逆的性格有所改变。 片断二: 片断三: 14. 结

12、合语境,说说下面加点词丰富的表达效果。 (4 分) 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 15联系前后文,具体说说下面这个比喻句表达了作者“那一刻”怎样的心理感受?(4 分) 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 16. 文章第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 分) 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 (二)孤独的老乡 6 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 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 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

13、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 “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 “没干吗呀。 ” “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 “我我在找人。 ” “找谁?” “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 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 ”他眼里汪着泪, 点点头。 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夕阳之下, 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14、 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 20 路公交车。公交车从我跟前 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巡逻时经常 遇到他,有时会问:“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是吗?” 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 “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 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 去看看吧。 ”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

15、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 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7 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 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 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 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 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 ”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 ”听了这话,小吴 的身体晃了一下。 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 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找到老乡 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 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 ”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 “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 13.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表格。 (4 分) 情节主要事件 开端小吴找老乡被盘问。 发展(1) 高潮(2) 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