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历史易混淆知识点汇总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962229 上传时间:2019-04-1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64.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中考历史易混淆知识点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年中考历史易混淆知识点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年中考历史易混淆知识点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年中考历史易混淆知识点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年中考历史易混淆知识点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中考历史易混淆知识点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中考历史易混淆知识点汇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2012019 9 年年中考中考历史历史易混淆知识点汇总易混淆知识点汇总 会议会议 (1)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凡尔赛和约中关于中国问题的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 权益转让给日本。该规定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 (2)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九国公约中关于中国问题的规定:尊重中国主权和独 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该规定对中国产生 的影响(实质):打击了日本独占的计划,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3)巴黎和会和雅尔塔会议都处理德国。巴黎和会通过凡尔赛和约处理德国。雅尔塔会 议:分区占领德国,彻底摧毁军国主义和纳粹制度。 特点特点 列宁

2、新经济政策特点(新在哪儿):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 来。 (2)斯大林模式特征:高度集中 (3)罗斯福新政特点(新在哪儿):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 意义(作用、影响)意义(作用、影响) (1)洋务运动的意义: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百日维新的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 (3)辛亥革命的意义: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 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4)新文化运动的意

3、义: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 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 (5)五四运动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6)中国共产党诞生意义:是中国革命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7)中共一大意义:标志中国共产党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 焕然一新。 2 (8)南昌起义作用和影响: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成为中国 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9)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意义:是中共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 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10)

4、遵义会议意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1)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这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 工农红军是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1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 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13)台儿庄战役的意义:是抗战以来取得的重大胜利,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 (14)中共七大的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15)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 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

5、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 转折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 重大贡献。 (16)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意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17)淮海战役的意义: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为渡江战役奠定了基础。 (18)南京解放的意义:宣告了延续 22 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20)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社 会主义制度在

6、我国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 路的新时期。 (22)废除农奴制法令的意义: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推动俄国近代化进程,是俄国历 史的重大转折。 3 (23)美国南北战争的意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使美国 资本主义更加快速地发展;维护了美国国家统一,为其后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424)明治维新的意义:积极方面: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沦为殖民地 和半殖民地的危机;消极方面: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成为亚洲和平的一

7、个新威 胁。 集团和组织:集团和组织: 1.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形成同盟国和协约国,引发一战 (1)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其中德国为核心。 (2)协约国:俄国,法国,英国 (3)一战的双方:同盟国阵营和协约国阵营,一战前同盟国成员意大利一战中加入协约国阵 营。 2.20 世纪 30 年代形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挑起二战 (1)法西斯力量联合形成柏林 -罗马-东京轴心也称为轴心国集团或三国轴心:德国,日本,意大 利 3.二战中,1942 年 1 月 1 日成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1942 年中、苏、美、英等 26 国在美国签订联合国家宣言,国际 反法西斯联盟成

8、立。 4.二战后,1945 年 10 成立联合国 (1)联合国,决定成立的会议是二战中的雅尔塔会议 (2)联合国宗旨:维护世界和平友好,促进国际合作 5.二战后,美苏冷战过程中形成北约与华约 (1)1949 年美国主导下北约成立 (2)1955 年苏联应对北约成立华约 6.二战后,欧洲联合过程中形成 (1)欧洲共同体:1967 年西欧 6 国成立欧洲共同体,后来扩展到 12 国 (2)欧盟:1993 年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欧盟,表明欧洲联合从经济一体化向经济政治 一体化的目标迈进。 4 美苏冷战和两极格局美苏冷战和两极格局 1.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 2.冷战政策有 3 大表现:政治上杜鲁

9、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成立北约 3.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 4.冷战对峙局面形成、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都是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5.冷战和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都是 1991 年苏联解体(特别注意开始的标志是不一样的) 2020 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变化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变化 1.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二战后:雅尔塔体系或美苏两极格局。 3.20 世纪 60、70 年代 美苏两极格局受到挑战,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原因:欧洲联合,欧共体成立;日本经济高速发展 4.1991 年以来, 1991 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瓦解 特征: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5.影响世界格局变化的因

10、素 国家实力;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国际形势;世界战争。 6.如何处理国与国的关系。 主权平等;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及文献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及文献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权利法案。 2.美国独立战争。独立宣言。 3.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 4.上述事件及文献共同之处: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要求,但英法是反封建专 5 制制度,美国反英国的殖民统治。 5.权利法案强调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拥有最高权力。 6.独立宣言人权宣言 相同点:都体现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 不同点:人权宣言明确规定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主权在民;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7.拿破仑法典

11、或民法典:资产阶级国家第一部民法典。 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 1818 世纪世纪 6060 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1.资产阶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2.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 3.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事件: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美国内战只能是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独立战争是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思想解放思想解放 1.近代中国: (1)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2)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3)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 (4)戊戌变法的政治主张君主立宪;辛亥革命的民

12、主共和,三权分立;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 都是启蒙思想的体现。 2.近代欧州: (1)文艺复兴: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2)启蒙运动:核心思想:理性主义。 (3)两者的实质: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3.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相互促进。 4.以上事件的共同作用:都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化进程。 6 时间时间 1. 秦统一中国的时间:公元前 221 年 2. 百日维新的时间:1898 年 3.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时间:1956 年底 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1978 年 5. 第三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20 世纪四五十年代 事变和战役事变和战役 1.事变:(1)九一八事变:1931

13、 年,标志中国抗日战争开始。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1936 年,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 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3)七七事变:1937 年,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全民族抗战开始。 2.战役: (1)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台儿庄战役:正面战场,1938 年/百团大战:敌后战场1940 年 (2)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3)一战(19141918):凡尔登战役 (4)二战(19391945):斯大林格勒战役 (抗日战争是二战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产生的理论和道路马克

14、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产生的理论和道路 1.1945 年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写进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科技中国科技 1.古代科技 西汉,造纸术 7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唐,发明火药。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宋,发明指南针、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 2.新中国科技 (1)改革开放前 两弹一星 1964 年 10 月:原子弹 1966 年 10 月:导弹 1970 年 4 月:“东方红 1 号”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 1973:籼型杂交水稻 (2)改革开放新

15、时期 1986 年 3 月,实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 后称“八六三计划” 1995 年,党中央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三次科技革命三次科技革命 1765 年 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1783 年 瓦特蒸汽机 材料领域棉花时 代 钢铁时代 1807 年 富尔顿汽船 交通领域火车时 代 汽车时代 1825 年 史蒂芬孙火车 生产生活领 域 蒸汽时 代 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1879 爱迪生电灯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其它发明:电报、电话、电 8 年 1885 年 卡尔本茨汽车 熨斗、电冰箱、电风扇、洗衣机、收音机 1903 年 莱特兄弟飞机工业革命的能源:煤炭 1913 年 亨利福特

16、汽车生产流水 线装配工艺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能源:电能与石油 1945 年 电子计算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能源:原子能或核能 动力演变:人力、蓄力水力、风力蒸汽机电力、内燃机核动力 汽船、火车以蒸汽机为动力;汽车、飞机以内燃机为动力。 能源演变:蒸汽机发明与应用,使煤炭大量开采; 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使石油产量大规模增加。 正确的能源观:节能环保,开发和利用新能源。 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科技改善人类生活面貌,提高生 活质量;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如果运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正确利用科技成果,趋利避害;在发展科技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