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重难点纠错笔记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962228 上传时间:2019-04-15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92.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重难点纠错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重难点纠错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重难点纠错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重难点纠错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重难点纠错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重难点纠错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重难点纠错笔记(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高中历史重难点纠错笔记 易错分析: 1.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 基本特点。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中央集权是指全国 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 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2.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消亡)、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3.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三大趋势 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

2、加强 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和 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易错分析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 第一,传承方式不同。分封制实行世袭制。郡县制则不同,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由 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即实行任免制。 第二,职责范围不同。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封地内不但享有行政统治权,而且拥有对土 地和人口的管理权,但受封的诸侯必须对周天子尽一定的义务。郡县制则不同,郡守和县令在 2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和人口没有统治权。郡守和县令只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 征发兵役和徭役。 第三,历史作用不同。分封制下的各诸侯国具有保卫王

3、畿、保护国君绝对安全的义务,这与西 周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低、政治不稳定、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形相适应,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 各诸侯国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逐渐演变成完全独立的国家。春秋争霸局面的形成是分 封制的必然产物。郡县制的出现及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据带来的隐患,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 地方,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组成部分。 易错分析 易错认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进攻匈奴。其实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各不 相同。第一次是为了联合大月氏反抗匈奴,第二次是为了加强西汉与西域的联系。 易错分析 易对三省六部的职权区分不清,对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局限于一点提高行政效率,下面从多 角度

4、梳理一下: (1)三省 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 审核政令。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2)六部 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 的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3)历史作用: 3 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 系,提高了行政效率; 三省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易错分析 历代封建王朝对新疆的管理 (1)公元前 60

5、 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唐太宗时)和北庭都护府(武则天时)管辖新疆地区。 (3)清朝乾隆帝派兵平定了天山北路的蒙古族叛乱和天山南路的回部(维吾尔族)的叛乱, 重新统一了新疆地区。 (4)清朝于 1762 年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易错分析 易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原因认识不清,下面梳理一下: 4 (1)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2)具体原因:清政府统治腐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直接原因:英国用武力保护其肮脏的鸦片贸易。 易错分析 近代列强在中国攫取的侵略特权及废除 1.近代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中

6、国特权 (1)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南京条约附件,英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 房屋及永久居住的特权; (3)望厦条约,美国取得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特权,美国人在通商口 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特权; (4)黄埔条约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5)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 经商和传教; (6)日本通过“二十一条”攫取了大量特权; (7)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攫取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 5 2.列强攫取的中国特权的废

7、除 (1)1919 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的要求; (2)1943 年南京国民政府与美英等国签订协议,废除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 (3)1949 年 9 月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 的一切特权” 。根据共同纲领,新中国彻底清除了帝国主义百余年来通过不平等条约在 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所获得的特权。 易错分析 易对二者区分不清,二者出现的相同历史背景: (1) 经济基础一致:封建自然经济虽然在逐渐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 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2) 阶级基础相同:占统治地位的仍是地主阶级,但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

8、有了一定的 发展。 (3) 在政局方面,都发生在遭到列强侵略之后,清政府“摇摇欲坠”。 二者的主要不同点体现在:百日维新的主观目的是加强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清末“新政”则 提出建立君主立宪。 易错分析 6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十大民主政治建设活动 (1)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3)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 主革命的前进奠定了基础。 (4)1931 年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 (5)抗战时期中共按“三三制”原则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是当时中国最为民主的

9、政权。 (6)中共七大提出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民主主义 国家。 (7)双十协定规定避免内战,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 (8)1946 年的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的政协协议。 (9)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为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10)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7 易错分析 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形势特点和主要政治势力的主张 特点: (1)中日民族矛盾基本解决,国内矛盾逐渐突出; (2)全国人民要求和平,反对内战,希望和平建国; (3)中国人民革命力量空前壮大; (4) 国民党实行“假和平、真内战”策略。 主张: (1)国

10、民党在美国支持下主张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坚持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 (2)中国共产党主张推翻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和新民主主义国家。 (3)民主党派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易错分析 8 对二者的比较: (1) 背景:亚洲革命风暴出现的背景是 19 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严重侵犯了 亚洲国家的领土和主权;“亚洲的觉醒”出现的背景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加紧 了对亚洲各国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和各国人民的苦难,阻碍了这些国家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 (2) 性质:亚洲革命风暴的性质是反殖反封;“亚洲的觉醒”的性质是反帝反封。 (3)

11、领导阶级:亚洲革命风暴的领导阶级是农民领袖或封建王公;“亚洲的觉醒”的领导阶 级是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 (4) 斗争形式:亚洲革命风暴是旧式的农民战争,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亚洲的觉醒”属 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宗教旗帜被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旗帜所代替。 (5) 结果:亚洲革命风暴大部分被镇压下去;“亚洲的觉醒”虽大部分归于失败,但取得了 一定的成果。 易错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形成原因 (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中美关系处于对抗状态 主要原因:美国推行、反社会主义和反人民民主国家的全球霸权政策。在此期间,美国侵 略朝鲜、侵略越南等,

12、把斗争矛头指向社会主义中国。 9 (2)第二阶段(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结束对抗,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主要原因: 从美国方面来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动摇;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 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因此,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从中国方面来看:当时,中苏关系不断恶化,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直接威胁中国安全; 美国在亚洲的战略收缩和保守倾向非常明显;中美关系的改善对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应对苏 联的威胁非常有利,同时,对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也有重要作用。 (3)第三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美关系时而紧张,时而

13、缓和 主要原因:美国的“和平演变”策略在东欧、苏联得逞,使之加紧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 不断制造矛盾和摩擦;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美经济交流日益 密切。 易错分析 1“一国两制”构想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 义制度。“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以和平方式 实现祖国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 2“一国两制”构想的历史意义 10 (1)大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大贡献: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式。 (3)大促进:

14、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有利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易错分析 君主立宪制 (1)议会、内阁和首相 英国议会包括上院和下院,下院掌握实权。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首相通过 国王形式上的任命即可组阁。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监督内阁。 (2)内阁的权力: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等。 (3)首相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拥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权、高级文 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主持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等。 (4)英王的地位和权力:作为国家元首,英王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作为英联邦首脑,英王起 着维系英

15、联邦的纽带作用;英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易错分析 11 美国 1787 年宪法主要遵循的三大原则 (1)民主原则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2)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3)联邦制原则一个最高行政长官(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 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 易错分析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1)社会经济前提: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 种弊端也日益暴露。 (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爆发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 史舞台。 (3)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

16、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4)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群众之中,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对资本主义制度进 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 12 易错分析 易错认为两种体制都体现了民主,其二者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设置目的: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制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 (2) 分权内容:三省六部制是决策、审议、执行;三权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 (3) 分权部门:三省六部制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权分立分国会、总统、最高法院。 (4) 实质:三省六部制式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 易错分析 易将欧洲联合的根本原因当作美苏的威胁,另外,不能全面掌握联合的影响。 1 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丧失。 外部因素:美苏的威胁。 直接原因:1950 年,“舒曼计划”的提出。 13 2 欧洲走向联合的影响 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动摇了美国的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