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下学期 高二语文开学月考压轴题特训(带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961758 上传时间:2019-04-15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662.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下学期 高二语文开学月考压轴题特训(带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年下学期 高二语文开学月考压轴题特训(带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年下学期 高二语文开学月考压轴题特训(带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9年下学期 高二语文开学月考压轴题特训(带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9年下学期 高二语文开学月考压轴题特训(带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下学期 高二语文开学月考压轴题特训(带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下学期 高二语文开学月考压轴题特训(带答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绝密启用前 开学月考压轴题特训开学月考压轴题特训 语语 文文 1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60 分分) ) 2018 年 7 月 16 日,西安某高校手写录取通知书开写,10 余位最大年龄为 85 岁的老教授用一周时间手写 约 4500 份新生录取通知书。此外,学校在职教师代表、校友代表也参与进来。该校此做法已坚持 12 年。 为进一步增强手书录取通知书的收藏价值,使其能够更好地与“毛笔手书”这一特性融合,新版通知书设 计多选取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使得整个通知书呈现出古朴优雅的气质,在封泥印、剪纸剪影等的设计上显 现出拥有悠悠历史的十三朝古

2、都西安和该校独有的历史文化印记。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将发表在你们当地的晚报上,给广大市 民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 本文参考立意有:收藏文化,珍视情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使浮躁的现代人变得安静和深远; 延续历史,传承文化;现代与传统融合,创新和典雅贯通;十二年的传承与坚守,体现出对文化的责任 与情怀;明明有更快的办法,为什么要用慢的?应该创造新文化,而不是让脱离时代的旧文化延续生命。 2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

3、写一篇不少于 800800 字的文章。字的文章。 当前,放眼各新闻网站与社交平台,“痛感新闻”无处不在。31 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手机装配线的夜 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 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被南京 邮电大学录取的 18 岁女生徐玉玉,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 9900 元学费后心脏骤停离世 有人说,这些新闻,会让我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无益于正能量的传播;也有人说,正是这些新闻,让 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有人说,社会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应该冷静面对才是。 面对“痛感新闻”,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4、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一、解读内涵 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痛感新闻”?它等于“负面新闻”吗? “痛感新闻”应是令观众看后感到痛心、痛惜的新闻。 “负面新闻”是内容坏的、消极的新闻,有灾难、黑暗、邪恶等,它有时令人沉痛,有时令人愤怒,有 时让人悲叹。 从材料所给的三则新闻看,三个年轻生命的终结,令我们痛心, “痛感”是新闻给我们的第一感受。 2、为什么会出现“痛感新闻”?三则“痛感新闻”暴露了哪些问题? 追逐利益的魔掌无处不在。 诸多社会制度不够完善或制度实施不够彻底,如富士康公司不严格遵守劳动法 ,延长工时,加大劳动 强度,无视职工的心理压力;兰州交大博文学院无视

5、职工的合法权益等。 弱势群体的生命极其脆弱,经不住打击和折磨。 2 心理脆弱,内心不够强大,不善于利用法律、舆论的力量保护自己的权益。 3、我们该如何看待“痛感新闻”? 二、学会拟题 莫让痛感新闻淹没社会/ 正视(直面)痛感新闻 痛定思痛 / 痛感新闻的价值 痛感新闻擦亮我们的眼睛/ 痛感新闻反推社会进步 痛感促人反思 / 在痛感中自强 三、设计思路 如题目为“痛定思痛” ,就围绕“痛”来设计思路: 1 “痛”值得警醒。 痛感新闻刺痛我们的神经,但我们不能只是骂娘,抱怨,叹息,因为这于事无补,于己无益;也不能见 怪不怪,熟视无睹,冷漠麻木;更不能把“痛点”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以看客的无聊去消费

6、它。 痛感新闻是警钟,它在我们耳畔长鸣,警告我们不幸就在身边,你我不能侥幸! 2 “痛”促使反思。 反思社会。反思社会制度的缺憾,反思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漠视。 反省自己。反省自己脆弱的心理,反省自己权益受损却缺乏必要的斗争手段。 3 “痛”鞭策奋进。 问题反推改革,痛感促人奋进。社会出现问题不可怕,怕的是社会不能因之而进步。我们须共同努力, 拿起法律的武器,利用舆论的力量,让每个企业、每个人敬畏劳动法 ,让每个集体、组织真正维护个人的 合法权益,让整个社会普遍推行网络、电信实名制,电信诈骗失去犯罪的土壤 痛感鞭策我们强大自我。强大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强大我们的胆识,面对侵害勇于说不! 【范文欣赏】

7、 直面痛楚 在网络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 “痛感新闻”扑面而来,在令人感到悲痛惋惜的同时,也引起许多人的热议。 是负能量?还是淡定面对?在我看来,正是有了这些新闻才让我们更加地深刻地了解社会的同时,也学会时 刻地警醒。 “痛感新闻”的确很令人很令人伤感,但我们更应该把它当作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正是因为“痛感新闻” 的存在,才让我们明白社会存在这些现象,我们不能逃避而是必须面对的事情。而这些新闻中血淋淋的例子 不正是告诉我们要遇事要冷静淡定,多三思而后行吗?这并不是负能量,而是给予我们警钟。 正确认识新闻,反思社会现象,才能更好地提出应对的措施。黑夜无论多么深沉,光明迟早会来临。生 活中受骗上当的人

8、很多,在我们唏嘘不已的时候更应该想到,为什么此类事件屡屡发生?这折射出的不正是 人们的防范意识薄弱,自我保护意识低下吗?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教师患病被辞退事件等等,不也正告诉 我们当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维权才是最正确的选择手段吗?所以, “痛感新闻” ,虽让人悲痛万分,有些社 会现象让人触目惊心,但正有是它的存在,才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社会,并从中找到更好保护自己的铠甲。 “痛感新闻”无处不在,但不能因为它的“痛” ,而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 ,而忽视正能量的新闻,找 不到积极面对生活的信心。大雨中护士跪着救人,小伙登上高处援救失足女童,老人用尽一生的积蓄资助贫 困学生这些新闻无不令我们动容,并

9、深受感动。正能量的新闻,需要的是我们学会弘扬高尚的品德。而 “痛感新闻” ,却能让我们学会反思,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痛感新闻” ,不会让我们对社会失去信任,相反, 让我们在正能量的新闻的吸取力量时,也学会如何与社会好好相处的能力与向前的勇气。 梁文道曾言, “我们总在新闻里头看见故事的回光,在最热闹的事件里头听见陈年旧文留下的惨响。 ”而 “痛感新闻”正因为它的“痛” ,才让我们对社会有更深刻地认识,让我们对社会多一份了解与认知,多一份 反省与警惕。 3.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见。 (菜根谭 ) 莫听穿林打叶声

10、,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 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 (梁启超) 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3 人们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自己。 (莎士比亚)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 ”面对人生的不同阶段,孔子自己有不同的期待。你即将成年,面对将来的不同人生阶段,你对自己有 什么期待? 请结合材料,任选两三个句子进行思考,把你的想法写给未来的自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 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1、,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提示】 本次作文为材料作文,写作文,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然后选 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本次作文提供的材料是出处不同的几句话,第一句强调人的生活节奏要保持适 度,既不能太闲,也不能太忙,那就不能虚度,要过得充实,要忙里偷闲;第二句话,取苏轼的词,强调要 保持淡然的心境,面对人生中的风雨,从容坦然,要保持乐观豁达;第三句话是梁启超的话,强调好男儿志 在四方,人要有大志向,大抱负,要有远见,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要矢志不移,保持前进的方向,直到实 现目标为止。第四句话是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强调人要努力奋进,奋勇开拓

12、,乐于奉献,关键词是奋进、 开拓、奉献。第五句话是英国诗人莎士比亚说的,强调人要做自己的主宰者,做自己的主人,凡事要主动, 积极争取,不要被动接受。考生在理解上述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人生期待,抓住其中任两句或三 句立意即可。 4.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60 分)分) 日前,某报社发起了关于“强国一代”的大讨论。以下网友的发言值得关注: 诗人余光中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国家:“皮靴踩过,马蹄踩过,重吨战车的履带踩过,一丝伤痕也不曾 留下。 ” 李大钊在晨钟报创刊时说:“国家一日不可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 ” 小的时候总觉得“四个现代化”是

13、个远景规划,现在突然发现它可能就在眼前。 很多“热词”都与当下青年有关,如“蜗居” “二次元” “葛优躺” “精致的利己主义” 。 “中国土豪一掷千金”或“中国游客大闹国外机场”这样的标题经常见诸报端。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两三则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表明自己对“强国一代”的认识, 写一篇文章,参与该报社的讨论。要求选好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立意参考】 材料是以爱国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句为蓝本,呈现了近代中国积贫积弱饱受欺凌的事实;材料再现 的是以李大钊为典型的知识分子的救国图强,体现了这一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与家国情怀;材料模仿上世纪 七

14、八十年代青年人的口吻,再现了当前国家崛起的事实;材料以社会热词的形式,再现了当下青年的现实 困境、个性特征与自我意识;材料则以新闻事实的形式,再现了当下很多国民的文明素质低下的事实,以 小见大,体现了命题者对国家在由富变强过程中的理性态度,以引导学生思考“强国”的内涵。在立意行文 过程中以两三则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并非难事,其难点主要在于学生能够理解上述材料的内涵,并做出有新 意、有创意的组合,创造出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深刻认识。 具体立意,请参考以下立意分析。 1民族复兴与强国一代(组合) 强国梦的实现,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建国一代的,也是富国一代的,更是强国一代的。 国家的复兴之

15、梦,凝聚了每个时代青年的觉醒与自强不息。 诗人余光中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国家, “皮靴踩过,马蹄踩过,重吨战车的履带踩过,一丝伤痕也不曾留下。 ”那个年代中国人头上还戴着“东亚病夫”的帽子,余光中的诗句再现的是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表达 的是诗人对自己祖国强大的渴望。中国曾经错失了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机会,不仅失去了强国的地位,而 且差一点就“万劫不复” 。顾维钧在其回忆录里说, “当年讨论世界大事的时候,一位外国外交官傲慢地说, 我经常忘记地图上还有一个中国。 ”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诗人写了一首诗,体现了对国家发展的期待,后来成了传唱多年的流行歌曲,对 年轻人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那首诗叫八

16、十年代新一辈 ,其中一些段落令人印象深刻:“再过二十年, 我们再相遇,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城市乡村处处增光辉,啊,亲爱的朋 4 友们,创造着奇迹需要谁?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那个年代的人,恐怕没人想到, 今天的中国会比歌里唱的还要好,转眼间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新四大发明”风靡全球。 我们的强国梦在几十年的岁月里已然变为现实。 强国梦实现之后,我们可以告慰很多先辈,比如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等以身许国救亡图存的先贤, 所以说,强国梦的实现,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建国一代的,也是富国一代的,更是强国一代 的。国家的复兴之梦,凝聚了每个时代青年的觉醒与自强不息。它告诉年轻人,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 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当年,李大钊在晨钟报创刊时说:“国家一日不可无 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 ”今天的强国一代,更要认识自身所取的方位,认识所处的时代,毕竟无数国民 的选择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