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语文各题型考点解析专题 专题十一:议论文阅读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960269 上传时间:2019-04-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中考语文各题型考点解析专题 专题十一:议论文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8年中考语文各题型考点解析专题 专题十一:议论文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8年中考语文各题型考点解析专题 专题十一:议论文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中考语文各题型考点解析专题 专题十一:议论文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中考语文各题型考点解析专题 专题十一:议论文阅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一 议论文阅读【考点透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这一阅读要求将议论文的阅读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同学们在做议论文阅读试题的时候,也应关注这一点。【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的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熟悉并掌握中考议论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模板。【教学过程】一、引入真题,巩固知识可燃冰(2017年衡阳)2017年6月2日,国土资源部在北京宣布:我国正在南海海域进行的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已连续产气22天,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长、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海域

2、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连续采气时间最长的国家。什么是天然气水合物呢?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含有大量甲烷气体的水合物,大量存在于陆地上的冻土带和海底。在高压低温的条件下,天然气水合物形成了冰雪般的固态,它外面看似冰,一点火却可以烧起来,所以俗称“可燃冰”。如果把甲烷从冰中释放出来,体积将是水的160多倍。海底可燃冰是天然气(甲烷类)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低温与压力下结晶形成的。海底形成可燃冰有三个基本条件。首先,可燃冰在零度以上可以生成,在20时便要分解,而海底的温度一般都在24;其次,可燃冰在零度时,30个大气压以上就可以生成,而以海洋的深度,30个大气压很容易保证,并且压力越大,水 合物就越不容易分

3、解,就越稳定;最后,海底的有机物沉淀,其中富含的碳经过生物转化,可形成充足的甲烷气源。海底的地层是多孔介质,在温度、压力和气源三者具备的条件下,便会在介质的空隙中生成可燃冰的晶体。据科学家测算,1立方米的可燃冰,在常温常压下可释放164立方米甲烷气体和0.8立方米的淡水。甲烷是人们可以用来燃烧发电的可燃气体,而且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可燃冰将成为21世纪极具潜力的洁净新能源。但是,甲烷气体是温室气体之一,一旦散失,会严重破坏环境。而且可燃冰的开采还可能会造成大陆架边缘动荡,引发海底塌方并导致灾难性的海啸。因此,可燃冰的开发利用还面临着种种难题。但我们相信,随着人类对可燃冰研究的不断深入

4、,这些难题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解决。1.海底可燃冰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2.第段“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一句中“几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第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可燃冰开采利用不当将会造成哪些后果?【解析】 1.结合文章第段,答到温度、压力、气源即可。 2. 此题考查说明语言。“几乎”是从程度上进行限制,意思是“差不多,接近于”,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 此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第段典型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作用是使说明更具体准确,可信度高。 4.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根据文章第段可以直接得出答案。 【答案】1.温度适宜(可燃冰在零度以上可以生成,在20

5、时就要分解,海底的温度一般是24);压力保证(海洋深度30个大气压很容易保证);气源充足(海底的有机物沉淀,富含的碳经过生物转化,可形成充足的甲烷气源)。 2.不能。 “几乎”表示大多数,不是全部,它表明可燃冰燃烧后还是会产生少量的污染物质,若去掉“几乎”就与事实不符,所以不能去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意思相近即可) 3.列数字。 列举详细的数据能更准确具体地说明可燃冰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洁净新能源。 4.严重破坏环境;造成大陆架边缘动荡,引发海底塌方并导致灾难性的海啸。 二、模拟训练,查漏补缺和谐明善和谐,是当今社会使用频率最高而且认同度也最大的一个词儿。为什么?恐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

6、和谐传达的是善意,表现的是友好,追求的是美好。一句话,和谐是求善、显善、明善。道理是自明的。恶言恶语,难有和谐:刀枪相见,难觅和谐;你死我活,难见和谐。唯有善字当头,善待天下,才能赢得和谐,享受和谐。和谐明善,关键在为善。为善无大小、无远近、无厚薄、无你我。只要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能够善气迎人、善意待物、善对环境,就会使明善和谐现,春意无限艳。人无贵贱,人格平等。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善意,关系紧张,和谐就会成为天边云,地边风。讲和谐,首先就要与人为善:对人要有爱心,要有暖意,要有担当。遇到忧人勿乐,碰到哭人勿笑,面对失意人勿矜。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一要丰,出任不去任己意;二要厚,处事不去任

7、己见。贵了不娇,富了不奢,谦以对人,虚以接物,主动拆墙透绿,善于以心换心,生活求和气,工作求和气。环境不是小事,它既可影响心态,亦可成就心态。讲和谐,就不能不重视环境,不得不善待环境。如果不把环境当回事儿,以至见天落土,见水发臭,鸟儿颤抖,哪还有和谐可言!与环境为善,不仅要龙吟芳泽、虎啸山丘,而且要使“盈盈荷上露,灼灼如明珠”,使天更蓝,树更绿,花更红,草更青。毕竟,环境有生命,不可随意损毁;环境有感情,不可肆意践踏。有言道:“天意怜幽草”,“草木有本心”。只要善待它们,它们就不仅会与你和睦相处,而且会给予你更多:养眼、增氧、提神、添寿。和谐明善,贵在实践。只有施舍不倦,求善不厌,修身践言,和

8、谐之风就会以“其声和以其柔”的浓浓爱意洒满人间。1第段与第、段的关系是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怎样才能做到“和谐明善”。3请按照例句的样式仿写一组句子(可从诚信做人、专心为学、文明出游、生活节俭、尊老爱幼等方面思考)。谦以对人,虚以接物,主动拆墙透绿,善于以心换心。 , , , 。【答案】1.总分 2.(1)在为善。要与人为善,对人要有爱心,要有暖意,要有担当;要重视环境,善待环境。(2)在坚持。要施善不倦,求善不厌。 3.示例一:专心为学,一心求知,主动拾级登峰,乐于以智增智。示例二:礼以待长,笑以对幼,主动扶老携稚,甘于助人为乐。三、师生互动,总结知识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四、布置作业,课后巩固布置作业:同步导练五、教学反思学生在平时要加强对相关题目的练习并做好笔记。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