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非一级达标校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历史---精校精品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87959826 上传时间:2019-04-1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龙岩市非一级达标校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历史---精校精品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福建省龙岩市非一级达标校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历史---精校精品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福建省龙岩市非一级达标校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历史---精校精品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福建省龙岩市非一级达标校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历史---精校精品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福建省龙岩市非一级达标校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历史---精校精品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龙岩市非一级达标校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历史---精校精品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龙岩市非一级达标校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历史---精校精品解析Word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龙岩市非一级达标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注意:请将试题的全部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题分为第卷和第卷。第卷为选择题,第卷为非选择题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大盂鼎因作器者是西周康王时大臣名盂者而得名。下图为大盂鼎、大盂鼎铭文拓片及其部分译文。联系商周历史,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 青铜铸造以生活用具为主B. 铭文字体为统一的隶书C. 拓片部分内容为战争卜辞D. 宣扬殷周易代的合理性【答案】D【解析】【详解】铭文中语句“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即伟

2、大英明的文王承受了上天佑助的重大使命,体现了周人的天命观,宣扬殷周易代是天的意志,说明其合理性,故D正确;材料只是大盂鼎及其铭文拓片的介绍,无法体现青铜铸造以生活用具为主,排除A;秦朝出现隶书,时间不符合题意,B错误;“在武王嗣文作邦,辟厥匿,匍有四方”即:到了武王,继承文王建立了周国。排除了那个奸恶,普遍地保有了四方土地,长久地治理着百姓。无法体现战争卜辞,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解答。2.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两者的共通之处是A. 主张克己复礼B. 通过教化使人从善

3、C. 批判无道君主D. 认为“人性本善”【答案】B【解析】【详解】孟子坚持“人性善”说,荀子坚持“人性恶”说,但是世间皆有善恶之人,引导人们弃恶从善成为圣贤的方法就是教化,故B项正确;克己复礼是孔子提出的,故A项错误;批判无道君主与“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即强调人(或者人民)向善的转变的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是指人天生具有道德意识,不符合荀子,故D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联系所学孟子、荀子的思想分析解答。3.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4、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据此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是指儒学的A. 理论化B. 神学化C. 功利化D. 思辨化【答案】B【解析】【详解】“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理论为君权辩护,故B正确;材料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无法体现儒学的理论化、功利化,排除AC;宋明理学使儒学思辨化,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联系所

5、学董仲舒的思想及特点分析解答。4.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书籍最多,如明成祖特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书。这种交往A. 体现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态势B. 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C. 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D. 标志朝鲜开始接受中国儒家文化【答案】C【解析】在朝鲜颁赐书籍肯定利于中华文化在朝鲜的拓展,即这种交往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君主专制以及外交的问题,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朝鲜是早已经接受了中国儒家文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5.王守仁认为士大夫凭借修养治理天下,

6、农民凭借农具养家糊口,工匠和商人则“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他的这一观点A. 体现近代民主思想的萌生B. 为明清思想家所批判C. 彻底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D. 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王守仁是明朝的心学代表,仍然属于传统儒家思想,不属于近代民主思想,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也没有史实证明王守仁的观点“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排除B;“彻底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四民异业而同道”即古代的士农工商,只是从事职业不同,他们道是相同的,结合所学知识,王守仁是明朝心学代表,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

7、商观念,故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四民异业而同道”,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分析解答。6.蒲松龄指出,明代中后期“有书工专写肤郭字样,谓之宋体。刊本有宋体字,盖昉(起始)于此”。钱大镛的明文在凡例中有言:“古书俱系能书之士,各随其字体书之,无所谓“宋字”也,明季始有书工,专写肤廓字样谓之宋体”。由此可知A. 宋体字是宋代所创的一种汉字书写体B. 刊本起始于明代中后期C. 书工的出现推动了印刷字体的形成和发展D. 活字印刷在明朝开始出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有书工专写肤郭字样,谓之宋体。刊本有宋体字”“明季始有书工,专写肤廓字样谓之宋体”,结合所学可知

8、,明代,为了应付印刷需求,刻匠即书工工作量增加,出现字形大致仿照宋书,笔画随雕刻刀法方便而横平竖直,由此可知,书工的出现推动了印刷字体的形成和发展,故C正确;根据“明代中后期有书工专写肤郭字样,谓之宋体”可知,宋体是明代所创的一种汉字书写体,A错误;材料说明明代中后期出现宋体刊本,无法体现刊本起始于明代中后期,排除B;北宋出现活字印刷,D错误。7.下图为明代彩绘的圣迹图之退修诗书。作为直接证据,此画可以用来研究A. 春秋私学的兴起B. 孔子编订六经C. 明代的绘画艺术D. 明代书院讲学之风【答案】C【解析】【详解】圣迹图之退修诗书为明代彩绘,可用来研究明代的绘画艺术,故C正确;图片信息无法体现

9、是否为私学,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六经,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孔子修诗书,并非明代书院讲学,排除D。8.在李贽眼里,无论是君主还是圣人,都“既不能高飞远举”,也常怀“势利之心”因此他告诚人们“勿高视一切圣人也”.这表明李贽A. 否定“君权神授”B. 反对君主专制C. 主张人民主权D. 反对崇拜权威【答案】D【解析】【详解】李贽认为:无论君主还是圣人,既不能“高飞远举”,也常怀“势利之心”,他告诫人们“勿高视一切圣人”,这表明李贽反对人们对君主和圣人的崇拜,反对崇拜权威,D正确;材料信息与“君权神授”无关,排除A;材料强调反对对权威的崇拜,并非反对君主专制,排除B;人民主权指国家中绝大多数人拥有

10、国家的最高权力,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9.有人以“仲景未用”为由,反对“牵牛”入药。对此,李时珍说东汉时此药未入本草,故仲景不知,假使知之,必有用法,不应捐弃。况仲景未用药亦多矣,执此而论,盖矫枉过正矣!这体现了李时珍A. 选材中着眼现实的态度B. 探索中求实创新的追求C. 实践中观察求真的方法D. 继承中理性批判的精神【答案】B【解析】材料说明李时珍对于过去不敢用的药采取利用,显然是探究创新的尝试,B正确;现实态度不符合材料信息,A错误;观察不符合材料事实,C错误;理性批判不是李时珍材料中信息,D错误。10.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积极主张“保教”,立儒学为国教;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公开反对保

11、教,认为其最大危害是“束缚国民思想”。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性质变化B. 思想西化C. 重视思想自由D. 儒学落伍【答案】C【解析】【详解】梁启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公开反对保教,认为儒学“束缚国民思想”,原因是梁启超主张思想自由,反对儒学“束缚国民思想”,故C正确;维新变法前后中国的社会性质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思想西化,排除B;材料主要反映儒学的危害是“束缚国民思想”,无法体现儒学落伍,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公开反对保教,认为其最大危害是束缚国民思想”,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11.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第二十三章部分标题:一、“天

12、下”的破灭,华夏中心的“天下观”,中国不“中”,体制屈从近代国际体系,“礼仪”屈从近代国际体系。这说明晚清时期国家观念的变化有利于A. 接受与世界各国平等的观念B. 消除民族危机C. 深化人们对民主观念的理解D. 巩固朝贡体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华夏中心的天下观,中国不中,体制屈从近代国际体系,礼仪屈从近代国际体系”,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观念,接受与世界各国平等的观念,故A正确;晚清时期中国接受与世界各国平等的观念并不能消除民族危机,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晚清时期中国接受与世界各国平等的观念,与民主观念的理解无关,排除C;材料反映清政府

13、放弃“天朝上国”的观念,接受与世界各国平等的观念,并非巩固朝贡体制,排除D。12.孙中山指出,我们三民主义的口号和法国革命的口号来比较平等和我们的民权主义相同,因为民权主义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权,使人人都是平等的。这说明其主张A. 调整国民革命策略B. 致力中国民生建设C. 一般平民共享民权D. 开始实践三民主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民权主义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权,使人人都是平等的”可知,孙中山提倡的民权主义是人人平等的一般平民共享的普遍的民权,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孙中山主张调整国民革命策略,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对民权主义的主张

14、,与民生建设无关,排除B;材料信息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对民权主义的主张,不能说明孙中山开始实践三民主义,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民权主义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权,使人人都是平等的”,联系所学孙中山的民权主义的内涵分析解答。13.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马克思主义A. 重视群众的力量B. 逐步完成中国化C. 开始关注中国国情D. 正在指导中国工人运动【答案】D【解析】【详解】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演讲,说

15、明陈独秀在工人阶级中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故D正确;材料表明陈独秀在工人阶级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无法体现马克思主义重视群众的力量,排除A;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表明陈独秀在工人阶级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无法体现马克思主义关注中国国情,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演讲”,联系所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知识分析解答。14.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在1937年9月的反对自由主义文章中,指出自由主义源自“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性”,强调在“革命队伍中不应该保留它的地位”,这反映出A. 自由主义不符合国情B. 民族危机压缩自由主义空间C. 日本全面侵华促成国共合作D. 中共主张反对自由民主【答案】B【解析】【详解】1937年9月是抗战期间,“革命队伍中不应该保留它的地位”即革命队伍中应该反对自由主义,结合所学可知,抗战期间,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反对自由主义是服务于战争需要,故B正确;自由主义不符合抗战的国情,A表述不准确,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国共合作,排除C;材料是毛泽东反对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