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基础习练8含解析新人教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955000 上传时间:2019-04-1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19.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基础习练8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基础习练8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基础习练8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9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基础习练8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9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基础习练8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基础习练8含解析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基础习练8含解析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化学人教化学 20192019 高考一轮基础习练(高考一轮基础习练(8 8) 李仕才 一、选择题 1、同温同压下,等体积的两容器内分别充满由 14N、13C、18O 三种原子构成的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 两容器含有的( D D ) A分子数和气体质量均不同 B分子数和电子数均相同 C质子数和中子数均相同 D分子数、原子数和中子数均相同 解析 由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故这两种气体的分子数 相同。分子数相同,但二者的摩尔质量不同,故质量不同,A 项错误;分子数相同,但电子数不同,B 项 错误;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相同,C 项错误;分子数相同,又 14N18

2、O 和13C18O 都是双原子分子,故原子数相 同,且 1 个 14N18O、1 个13C18O 分子的中子数都为 17,D 项正确。 2、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与微粒的大小无直接关系的是( C C ) 解析 萃取是利用了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的不同,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无关。 3、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B B ) A镁粉中混有少量铝粉:加入过量烧碱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干燥 B用过量氨水除去 Fe3溶液中的少量 Al3 C用新制的生石灰,通过加热蒸馏,以除去乙醇中的少量水 DAl(OH)3中混有少量 Mg(OH)2:加入足量烧碱溶液,充分反应,过滤,向滤液中通入过量 CO2后过滤 解

3、析 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铝沉淀均不能溶于弱碱(氨水)中。 4、实验室里保存下列试剂的方法错误的是( C C ) A新制氯水盛放在棕色试剂瓶中,存放于低温避光的地方 B液溴易挥发,盛放在用水液封的棕色试剂瓶中 C碘易升华,盛放在有水的棕色广口试剂瓶中 D浓盐酸易挥发,盛装在无色密封的细口玻璃试剂瓶中 解析 碘单质应盛放在广口瓶中,但瓶中不能加水。 5、(2018武汉平原中学高三月考)核内中子数为N的 R2离子,质量数为A,则n g 它的氧化物所含 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A A ) A(AN8) mol B(AN10) mol n A16 n A16 C(AN2) mol D (AN6) mol n A

4、 解析 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RO,则n g 它的氧化物所含电子的物质的量为(AN8) mol。 n A16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B ) A已知冰的熔化热为 6.0 kJ/mol,冰中氢键键能为 20.0 kJ/mol,假设 1 mol 冰中含有 2 mol 氢键, 且熔化热完全用于破坏冰的氢键,则最多只能破坏冰中 15%的氢键 B已知一定温度下,醋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电离度为,Ka。若加入少量醋酸 c2 c1 钠固体,则 CH3COOHCH3COOH向左移动,减小,Ka变小 C实验测得环己烷(l)、环己烯(l)和苯(l)的标准燃烧热分别为3 916 kJ/mol、3 747 kJ

5、/mol 和 3 265 kJ/mol,可以证明在苯分子中不存在独立的碳碳双键 D已知:Fe2O3(s)3C(石墨,s)=2Fe(s)3CO(g) H1489.0 kJ/mol,CO(g) O2(g) 1 2 =CO2(g)H2283.0 kJ/mol,C(石墨,s)O2(g)=CO2(g)H3393.5 kJ/mol。则 4Fe(s) 3O2(g)=2Fe2O3(s)H1 641.0 kJ/mol 解析 A 项,已知 1 mol 冰中含有 2 mol 氢键,冰的熔化热为 6.0 kJ/mol,而冰中氢键键能为 20.0 kJ/mol,假设冰融化时,冰的熔化热全部用于打破冰的氢键,由计算可知,

6、其熔化热至多只能打破冰中全 部氢键的 15%6.0(20.02)100%15%,正确;B 项,电离常数Ka只与温度有关,与浓度无关,错误; C 项,若苯分子中有独立的碳碳双键,则苯应是环己三烯。环己烯(l)与环己烷(l)相比,形成一个碳碳双 键,能量降低 169 kJ/mol,而苯(l)与环己烷(l)相比,形成三个碳碳双键,则能量应降低 169 kJ/mol3507 kJ/mol,而实际测得苯的燃烧热仅为 3 265 kJ/mol,能量降低了 3 916 kJ/mol3 265 kJ/mol651 kJ/mol,远大于 507 kJ/mol,故说明苯分子不是环己三烯的结构,不存在独立的碳碳双键

7、, 正确;D 项,根据盖斯定律,由()62 可得 4Fe(s)3O2(g)=2Fe2O3(s) H1 641.0 kJ/mol,正确。 7、为了探究温度、不活泼金属杂质对锌与稀硫酸反应速率的影响,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编号 m(Zn)/ g 0.1 molL1 V(H2SO4)/mL 温度/ m(CuSO4)/g 1.010.0250 1.010.0t0 1.010.0400.2 1.010.0402 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C C ) A根据该实验方案得出反应速率大小可能是 B选择和实验探究硫酸铜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必须控制t25 C根据该方案,可以探究温度、固体接触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待测物理

8、量是收集等体积气体所需要的时间,时间越长,反应速率越大 解析 实验和是为了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此时t40;实验和是为了探究不活泼金属杂 质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和是为了探究不活泼金属的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由分析可知,A、B、D 三项均错误。 8、已知室温时,0.1 molL1某一元酸 HA 在水中有 0.1%发生电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B ) A该溶液的 pH4 B升高温度,溶液的 pH 增大 C此酸的电离平衡常数约为 1107 D由 HA 电离出的c(H)约为水电离出的c(H)的 106倍 解析 根据 HA 在水中的电离度可算出c(H)0.1 molL10.1%104 molL1

9、,pH4,A 项正确; 升高温度,HA 在水中的电离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c(H)增大,pH 减小,B 项错误;平衡常数K 1107,C 项正确;c(H)酸电离104 molL1,所以c(H)水 cHcA cHA 104 104 0.1104 电离c(OH)1010 molL1,前者是后者的 106倍,D 项正确。 9、分子式为 C4H2Cl8的同分异构体共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B B ) A10 种 B9 种 C8 种 D7 种 解析 分子式为 C4H2Cl8的有机物可以看作 C4H10中的 2 个 Cl 原子被 2 个 H 原子取代,C4H10结构中,属于直 链正丁烷的结构中,2 个氢原

10、子有 6 个位置;属于支链异丁烷的结构中,2 个氢原子有 3 个位置,因此该 分子的同分异构体共有 9 种,B 项正确。 10、下列实验操作中,仪器一定要插到液面以下的是( C C ) 制备 Fe(OH)2时,将 NaOH 溶液滴入 FeSO4溶液中所用的胶头滴管 制备氢气的简易装置中的长颈漏斗 石油分馏时控制温度的温度计 用乙醇制备乙烯时所用的温度计 向 BaCl2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所用的胶头滴管 A B C D 解析 Fe(OH)2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制备时,要将盛装 NaOH 溶液的胶头滴管插入 FeSO4溶液中,再挤 出 NaOH 溶液;制备氢气的简易装置中,为防止生成的 H2从长颈漏

11、斗口逸出,要将长颈漏斗下端插入稀 酸中;石油分馏时,控制温度的温度计的水银球要置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用乙醇制备乙烯时,要 在 170 时进行反应,温度计要插入反应混合液中;向 BaCl2溶液中滴加稀硫酸,胶头滴管不能插到液 面以下。 11、对三联苯是一种有机合成中间体,工业上合成对三联苯的化学方程式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D ) A上述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B对三联苯分子中至少有 16 个原子共平面 C对三联苯的一氯取代物有 4 种 D0.2 mol 对三联苯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消耗 5.1 mol O2 解析 A 项,该反应可看作是中间的苯环上对位的 2 个 H 原子被苯环取代,正确;

12、B 项,对三联苯分子中在 同一条直线上的原子有 8 个(),再加上其中一个苯环上的另外 8 个原子,所以至少有 16 个原子共面,正确;C 项,对三联苯分子中有 4 种不同化学环境的 H 原子,故其一氯取代物有 4 种,正 确;D 项,对三联苯的分子式为 C18H14,则 0.2 mol 对三联苯完全燃烧消耗 O2的物质的量为 0.2 (18 14 4) mol4.3 mol,错误。 二、非选择题 (2018广东信宜中学高三月考).工业上可用 CO 或 CO2来生产燃料甲醇。已知甲醇制备的有关化学 反应以及在不同温度下的化学反应平衡常数如下表所示: 温度/ 化学反应平衡常数 500800 2H2(g)CO(g)CH3OH(g) K12.50.15 H2(g)CO2(g)H2O(g)CO(g) K21.02.50 3H2(g)CO2(g)CH3OH(g)H2O(g) K3 (1)根据反应与可推导出K1、K2与K3之间的关系,则K3_K1K2_(用K1、K2表示)。500 时 测得反应在某时刻,H2(g)、CO2(g)、CH3OH(g)、H2O(g)的浓度(molL1)分别为 0.8、0.1、0.3、0.15,则此时v正_v逆(填“” “” “” “v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