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四 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87954468 上传时间:2019-04-1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四 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四 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四 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四 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四 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四 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四 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 Word版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重点难点热点快速突破高考热点复习四 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背景材料:剧烈的社会变革,丰富的历史内容,很容易引起历史命题者的关注,成为近年高考新的命题点。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东西方文明变迁中的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断,是人类文明连延的新起点。这种转型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式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节点。也正因为如此,在东西方文明发展演进的进程中,每一个历史转型都应该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在复习备考中应给予特别的关注。中国历史上的转型期1、春秋战国春秋战国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2、明清时期:封建社会日

2、益衰落3、晚清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益形成4、1919年前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时期5、19491956年: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6、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形成并发展。改革开放后走向世界世界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1、1418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到工业革命前):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2、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两次工业革命之间):经济上,手工工场向机器生产过渡;政治上资产阶级反封建的任务完成,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在全球范围内确立。3、1

3、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4、1945年至今:世界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两种制度从冷战相持到和平竞争、借鉴、发展;从两极格局建立到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局势和平与动荡并存,都推动着整体世界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深化。第一篇 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第一阶段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总体特征】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处于社会大变革,经济大发展,民族大融合,政局大动荡的时期。【具体特征】1、从国家政治上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变法,

4、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2、从经济上看,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3、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4、从思想文化看,礼乐制的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

5、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中外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具体史实】1、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1)农业:生产力大幅提高,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铁农具)的出现及推广耕作技术:牛耕;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垄作法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过程:A.“公田”抛荒;B.“私田”逐步成为私有土地,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

6、田;C.春秋各国税制改革(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前594年鲁国推行初税亩),使土地私有合法化;D.战国大举变法(前400年左右,魏文侯变法 “废沟洫”“尽地力”;秦前356、350年商鞅两次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奖励军功”“奖励耕织”),从法律上彻底废除井田制,全面肯定土地私有制,培植新兴土地所有者。分类:多种土地私有制:君主:私有土地由宫廷掌管,用于君主私人开支。地主:私有土地来源多种,“公田”转化,奖励赏赐,买卖土地;后来土地兼并是其扩大地产主要来源,也是矛盾焦点;土地经营出现租佃方式。自耕农:也是土地主人,但私有土地规模限于家人自种。水利:春秋的芍陂,战国的都江堰、郑国渠。经营

7、方式: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小农经济形成(2)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出现,形成了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西周晚期:已有铁器;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硬度高、性能好)的技术;出现钢剑;战国:铁器广泛使用。(3)商业:商业:私营工商业勃然兴起,打破了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工、商开始与士、农并称为国家的“四民”,社会地位提高;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市井、商业都会形成;城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都是重要商业城市。但城市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市场规模不大。地位: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勃然兴起,打破官营局面,(4)经济政策:商鞅变法

8、确立重农抑商2、政治:(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A.春秋: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后,宗法分封制原则遭到破坏,诸侯擅自分封,小宗取代大宗频发,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地位。(2)诸侯争霸,“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为争夺土地、人口和霸权,各诸侯之间进行兼并战争,出现春秋五霸:齐桓公(管仲改革,“尊王攘夷”)、晋文公(城濮大战)、楚庄王(问鼎中原)、吴王阖闾(孙武)、越王勾践(勾践尝胆)。B.战国:前475年进入战国时代。(1)“礼乐征伐自大夫(诸侯)出”:“三家分晋”: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晋国;“田氏代齐”:田氏取代姜氏为齐国国君;中期,国君纷纷改称“王”。(2)各国变法:魏李悝变法、楚吴起变

9、法、韩申不害变法、齐邹忌改革、秦商鞅变法。(3)战国七雄:韩、赵、魏、楚、燕、齐、秦,著名战事有齐国围魏救赵,长平之战秦军大败赵国;最后十年,秦灭六国实现统一。(2)诸侯国相争变法:春秋时期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3)选官制度:世官制军功受爵制3、思想文化:(1)思想: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原因、派别及主张、意义);法家学说盛行(意识形态的推动)(2)科技:四大发明:战国时的指南仪器“司南”;春秋战国时期,熟知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硝石;天文:春秋时有关于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彗星的记

10、录(世界最早);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石氏星表),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星表。医学: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战国名医扁鹊 “脉学之宗”(切脉成就),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数学:算筹计数法 (3)文学:现实主义源头诗经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浪漫主义源头屈原创立新诗歌体裁“楚辞”, 代表作离骚;诸子散文:孟子辩论见长(刚柔相济);庄子文字优美,想象丰富(秋水逍遥游)。(4)绘画:由萌芽走向成熟,盛行帛画、壁画龙凤图驭龙图(5)戏曲:出现专业艺人(优伶)(6)教育:打破学在官府局面,私学兴起,学在民间;(7)汉字:形成完整体系,主要是篆书。 第二阶段 明清时期

11、(公元1368年1840年)【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具体特征】1、政治: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和日趋腐朽衰落,封建社会正在走向衰落;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2、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的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赋税制度进一步改革。3、思想:思想: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理学的僵化、传统文化禁锢思想,产生批判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文艺: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项了新的成就,出现鞭挞封建礼教,反映封建制度没落

12、的小说和戏剧作品。文艺大众化、世俗化;科技:传统科技步入总结,仍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没产生近代科技。西学东渐;4、对外:海禁、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矛盾尖锐,发展为侵略与反侵略斗争。【具体史实】1、政治: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封建社会由盛而衰。A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措施):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立内阁制监察制度:按察制(按察使司);厂卫制选官制度:科举制(八股取士)B清朝君主专制的顶峰(措施):军机处的设置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监察制度:按察制(按察使司)选官制度:科举制(文字狱) 2、经济: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康乾盛世”;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

13、后期起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农业:风力水车;玉米和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明代蚕桑和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增强,并出现了专业生产区域。徐光启农政全书 手工业: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原因: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发展;特征:雇佣关系,增值利润(目的);阻碍因素: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海禁;闭关;自大)。纺织业(花耧机;织造局;苏杭、南京成为纺织中心,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精细的缎;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制瓷业(种类丰富:青花瓷明、彩瓷、珐琅彩;景德镇成为瓷都)。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14、。商业:(市镇、货币、商帮、抑商政策)商帮出现;都市中的商业区繁华;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苏州(“十万烟火”)、汉口、佛山镇、景德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政策:重农抑商;海禁政策(明);闭关锁国(清)资本主义萌芽:明中后期农产品商品化,商品流通扩大;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3、文化:思想:明朝前期王阳明心学;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后期李贽思想;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政策;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文字狱)科技:指南针(郑和下西洋);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农政全书、艺术:明代书法家:文征明;明代传奇剧的发展,清代京剧形成。绘画:最突出的是士大夫文人画,最能反映其风貌的是写意画,民间绘画兴盛;

15、书法艺术强调个性创造,平民化和世俗化。文学:通俗文学形式-小说成熟繁荣(四大名著出现)【社会转型的因素】经 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阶级关系:市民阶层壮大,自由劳动力增加;思想文化:出现早期民主思想; “西学东渐” ;对外关系: 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之一.【中外联系】这一时期,欧美国家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中西对比,中国已明显落后于西方。政治: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反封建专制,通过立法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制度;经济: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人文主义的传播;科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经典力学创立、生物进化论的创立。第二篇 中国近代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第一阶段 (18401894年甲午中日战前)总体特征:,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又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