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0025道前基础(补充说明)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8793908 上传时间:2017-09-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9.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论0025道前基础(补充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广论0025道前基础(补充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广论0025道前基础(补充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广论0025道前基础(补充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广论0025道前基础(补充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论0025道前基础(补充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论0025道前基础(补充说明)(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广论道前基础之造者殊胜-总第 0025 讲造者殊胜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广论道前基础之造者殊胜-总第 0025 讲(补充说明)解行林能海法师前面我们讲了阿底峡尊者,破除邪执广弘圣教。我们通过前面略论释的学修,以及这一段时间广论的学修,我想在座的各位对这些邪执都已经有所认知。这里就不再多说了。我们很有福报遇到这本菩提道次第广论,能够按照次第去修学,这是非常值得庆幸的。可是有些人却认为,广论学了那么久才学到第 7 页,什么时候才能学完呢!于是耐不住性子,安不下心,急于求成。认为人生短暂,按照次第修太慢了,是渐教的修法,万一没学完无常来了

2、怎么办呢?今生解脱不了,来生又堕恶趣受苦。所以就想持一咒、学一法,直接顿超证悟,迅速解脱,快速成就,认为这才是顿教的修法。这种错误的认知如果不破除,会极大障碍我们今后的学修。首先关于顿教跟渐教,很多人的见解就是错误的。有些人认为直接修空性证悟快,是顿教的修法;按照次第学修太慢,是渐教修法。这种见解很值得驳斥。你们翻开今天发的严培法师在成唯识论讲记上的资料,我今天不全部做解释,大家回去看。这里我们引用部分讲解,让大家理解一下到底什么叫顿教!什么叫渐教!大家看资料:补充资料成唯识论讲记(五)p34+4这机(顿机),其性顿大,从初发心位就履修菩萨的行位,不要走何等二乘修行所走过的迂回道路,所以称为顿

3、机,或名直往菩萨。就是直往大乘的修证之谓。渐机,详细的说为渐悟之机,是五姓(五姓:定姓声闻、定姓缘觉、定姓菩萨、不定种姓、无种性)中的不定种姓,但要除去其中二乘的不定种姓。无始以来具有三乘的无漏种子,所以其修行亦是渐进的,从浅而趣深的,初从小乘之教而证声闻、独觉之果,后回心向大而2入于大乘的行位,经菩萨的修行而证得佛果菩提。这机,是渐进的,是从小向大而曾走迂回道路的,所以称为渐机。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结合资料上的表,略略地讲解一下:这个表有分顿悟、渐悟。顿悟就是指菩萨位,渐悟就分声闻跟独觉。而声闻有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预流果,要八万劫后入菩萨位;一来果,要六万劫后入菩萨位;不还果

4、,要四万劫后入菩萨位;罗汉果,二万劫后入菩萨位。独觉阿罗汉果,一万劫后入菩萨位。表中顿悟对应的是菩萨位,是我们刚才讲的定姓菩萨。他们从初发心开始,然后生起菩提心,进入资粮位、进入加行位,由加行位现证空性进入见道位,由见道位进入修道位,最后达到无学位。这就是顿机、顿根之人修行的方法。表中渐悟,对应的是声闻、独觉,是不定种姓的行者。是说没有修菩提心的小乘行者,以出离解脱之心去现证空性,然后回小向大,最终成就佛果。这种是属于渐机、钝根之人的行持方法。以声闻来讲:证得预流果后如果要回小向大,需八万劫后才入菩萨位;一来果需六万劫后入菩萨位;不还果需四万劫后入菩萨位;罗汉果需二万劫后入菩萨位,而此菩萨位只

5、是资粮位。以独觉来讲,需要一万劫后才入菩萨位。而这些小乘圣者回小向大转入大乘资粮位,是圣者资粮位,须以积集福德资粮来坚固菩提心。若圆满初地菩萨的福德资粮就进入初地菩萨,以此类推再进入第二地(离垢地)等等。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很明显地看到,如果我们不按照次第修行,不生起菩提心,马上证悟空性,然后再回小向大的话,需经过万劫以上方能证悟。因此,这种修行方法实际上是更慢,是真正的渐悟。但是你的修行如果是先生起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进入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最后达到无学位,一开始就是按照次第渐次来修行的话,实际上是最快的修法,是真正的顿悟。这样你们可以理解吗?3因此,我们必须先要明白何谓顿机、何

6、谓渐机。要不然有许多人都认为,所谓顿机就是直接参禅开悟,直接念咒顿超,而扎扎实实按次第努力修学的,反而认为是渐教。这种错误的见解一定要破除。某些喜欢参禅的同学,他们认为顿超的识体是不同于其它宗派的观点。他们认为所谓顿教者,又作大乘顿教,乃不立言句,只辨真性,不设断惑证理之阶位,为顿修顿悟之教。不依次第,快速到达觉悟之教法,称为顿教。,禅门即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说,因此参禅是真正的顿教。他们依文解义的理解说:禅门连文字都不立,因此也就不用学经教,不用在文字上下功夫,不用依照次第修,只要师父传他一个直指人心的特别禅修方法,就可以直接见性成佛。这跟广论中汉地和尚堪布的颠倒邪执是

7、一样的,是解了空性未达扼要。以是因缘,谤方便分,遮止一切作意思惟,损减教法的具体实例。对于此观点,前面我们反复讲解破除过,自己可以再去看看。在这里,我想还是有必要再依照经教以及奢摩他禅修的次第,跟大家强调一下:所有经论皆说,除一切种智及现证空性(即开悟)的识体是无错乱以外,其它任何情况下的识体都是错乱颠倒的。好,我们先讲解到这里。现在休息十分钟,大家思考一下,有问题一会提出来,最后一起来探讨。那么,如何遮除错乱颠倒的识体,呈现并安住无自性有,直至真正见性呢?这个在印度的中观和唯识诸论师皆说,依教依理将无明颠倒错乱执着自性有的此分自性有遮除掉,呈现无自性有而安住。此时方可不再依教依理思惟观察,直

8、驱现证空性即开悟。这就是说,在止住修之前一定要有观察修。依教依理将无明颠倒错乱执着自性有的此分自性有遮除,呈现无自性有而安住,此是观察修。即在未现证空性(即开悟)之前,必须依教依理以分别心作意思惟,将错乱颠倒的识体转成与现证空性(即开悟)的识体相顺,如此才符合因果法。呈现无自性有而安住后,此时方可不再依教依理思惟观察,直驱现证空性即开悟,此时应该止住修。因为在已止住无自性时,如果再依教依理依分别心去观察修的话,就会影响止修,令心散乱。此中道理如广论373 页卷十五第 5 行所引修次后二篇云:心平等转,若仍功用,尔时其心便当散乱。此说心安住无自性有且无昏沈掉举时,不可依教依理起功用观察,若起功用

9、心则散乱。4然之前依教依理观察,如菩提道略论释下册 736 页卷十一倒数第 2 行云:莲花戒大师谓,修空性时先加抉择,后住于胜义空性见,对于其余实有诸见则不观察,不作意,亦是所许,以及 737 页第 5 行云:达磨所谓不分别专注一境而修者,当亦指此。此种修空法,显密皆同。现在大家略略了解即可,以后学习广论奢摩他、毗钵舍那部分时,会详细为大家解说。如禅门开山鼻祖迦叶尊者安住相顺现证空性之前的无分别领受后,不再依教依文而证入诸法法性之心藏(即空性)。此种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无分别,是属于随顺现证空性开悟、随顺圣者果位上的无分别。而初学者观修的无分别是在因位上。初学者如果不依教依理思惟观察,将无明颠

10、倒错乱执着自性有遮除呈现无自性有,而是一开始就全然没有作意思惟的无分别而修的话,这无异于外道的无想定,是颠倒错乱的,是极应呵斥的。前面我们也讲过,很多人因为看到圣者现证空性时其特征是无分别,因而心生误解,认为初学者一开始就要用圣者果位的无分别来修。这种修法跟外道修无想定有何区别呢?这种不站在未现量证空性的凡夫异生的角度,不按次第的修行,依文解义,遮止一切作意思惟,还自许自己是顿教行者,是在损减教法,害人害己,千万要注意,必须破除。从上面的讲解中我们知道,成佛的主因是菩提心,要想快速解脱成佛,必须发起菩提心,而只有生起出离心才能发起菩提心。因此,依次第修菩提心之道是非常重要的。而道次第又是四方之

11、道,贯穿上上下下修法的共因,就是菩提心。略论释616 页卷十第 1 行藏人多喜学无上瑜伽,每见颇邦喀大师对求学者,必令先学道次发菩提心;第 6行华严经谓:菩提心为一切佛功德种子。以佛断证二德,无量无边,皆由菩提心生故。因此在接下来的修学过程当中,一定要在这个共因上下功夫。很多人对什么是菩提心不了解,也有些人认为行善事是菩提心,有些人认为证空性就是菩提心。这种错误的见解,也是应该要加以破除。前面对于行善事就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错误见解,我们已经讲过了。现在我们对于证空性就是菩提心这个错误的见解,在这里引略论释讲解一下。翻开略论释719 页(卷十一),倒数第 6 行中间:此处菩提心则指世俗、胜义

12、二种。此系嘎马那西那说。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跟胜义菩提心二种。此系嘎马那西那即马明菩萨所说。5世俗菩提心,即前文所说诸相,为真实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依分别心思惟所修起来的,就是前文所说诸相,为真实菩提心。略论释616 页卷十第 3 行,引现观庄严论把世俗菩提心又分三种:初、解义菩提;二、造作菩提;三、真实菩提。一是通过经教学习,解了生起菩提心的次第,称为解义菩提心;二是依经论所讲修菩提心的次第、方法,思惟抉择,在内心生起觉受,从而转化我们的心识,称为造作菩提心;三是透过平常的思惟修行,慢慢地变成任运而起,称为真实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则系假名安立者,此系初地以上事。以初地以上,一心专注空性,身心

13、与空性如百川归海,成为一味,无见相二分,如是心相,假名为胜义菩提心。如不善解此,则往往误认修空性即是修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则系假名安立者,此系初地以上事情了。怎么说呢?以初地以上,一心专注空性,初地菩萨现证空性,他一心专注空性的时候,身心与空性如百川归海能所成为一味,即见分和相分溶为一味。故此时无见相二分。此时的识体,我们称为无漏根本智。此时已经没有了世俗相,对不对?但出定以后,世俗相依然会显现出来。由于在没有现证空性之前,你已经生起了世俗菩提心,之后在见道位的时候现证空性,此刻取名为胜义菩提心,但不是说空性中有菩提心。此是为了区别异生位的菩萨,故依现证空性中而取名为胜义菩提心。然后出定以后,

14、世俗菩提心会不会消失掉?不会。而在相续的第二刻、第三刻他内心的具生实执又会同时现起来,此时我们称为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决不是执实心,但是会与他内心的具生实执同时现起。如此,如果对此处不善了解,则往往误认修空性即是修菩提心。因而,执持空性的心也决不是执持菩提心,故应分清楚。如果证空性即是菩提心的话,为何佛陀还称那些声闻、独觉是阿罗汉,而不是菩萨呢?引法华经来讲,为何佛陀呵斥罗汉为焦芽败种呢?为什么佛陀先授记菩萨当来成佛,而没有授记阿罗汉当来成佛呢?为什么后来又授记阿罗汉也能成佛呢?因为这些阿罗汉已回小向大,转入大乘。而成佛的主因是菩提心,所以成佛的主因没有生起来的话,佛不可能授记。十地经亦说空

15、性是共因,声闻、独觉、菩萨,甚至佛陀共有的。故不以空性来区分大小乘,而以是否具有菩提心来区分大小乘。假设这个我们不清楚的话,就会误认为修空性就是修菩提心,这是非常错误的见解。6那么如何生起菩提心呢?这是我们在上士道要修学的内容。前面也曾经给大家讲过,今天再略略讲一下,而且今后我们会反复给大家讲,就是要让大家种好这个因。在今后的学修中不论是下士道、中士道都不要离开这个菩提心的学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顿悟之路。修菩提心有两种方法:七支因果跟自他相换。第一种七支因果,是修知母、念母、报恩、修慈、修悲、增上意乐、希求佛果。在七支因果之前必须先修平等舍。所谓的平等舍,就是把我们的贪、瞋转成非贪、非瞋,但

16、这必须要有下士、中士的基础。为什么要修平等舍,调伏我们的贪、瞋之心呢?因为我们的贪来自于自己的亲人、自己喜欢的人;瞋来自于自己的冤家、自己讨厌的人。做不到平等舍,我们在思惟一切有情都曾经是自己的母亲的时候,当思惟到今生亲生母亲的时候,就很容易起贪;思惟到今生自己的冤家、仇敌的时候,就很容易起嗔。因此,修知母之前必须要修平等舍。修平等舍之后,我们才能正式修第一支知母。修知母,一定要修到你已经肯定了一切六道有情,都是曾经当过我们的母亲,如同今世的母亲。以前我们讲略论的时候讲了很多,如何成立一切有情为我的母亲,都有它的理由等等。今天只是略略讲讲七支因果的内涵,无法讲得太细,以后到上士道会详细讲解。第二支念母。从这一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