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题(上海卷,含参考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907308 上传时间:2019-04-14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2.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题(上海卷,含参考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题(上海卷,含参考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题(上海卷,含参考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题(上海卷,含参考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题(上海卷,含参考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题(上海卷,含参考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题(上海卷,含参考解析)(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题(上海卷,含析版)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古希腊人所称的“美索不达米亚位于下图中( )ABCD。【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美索不达米亚是古代两河流域的发源地,因此选择的就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间的部分,图中只有位于两条河之间,其余都是与海洋有关,因此排除其他选项,选择B选项。是地中海和尼罗河交汇处,孕育的是古代埃及文明;是地中海中岛屿密集地区,是希腊文明的发源地;是地中海意大利半岛,孕育的是古代罗马文明。【考点定位】古代东方古代两河流域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名师点

2、睛】在古代文明中,地中海附近的文明最多。首先有大河文明下的古代埃及和古巴比伦,又有海洋文明下的古希腊和古罗马。这两种文明交织在一起,构成古代西亚和欧洲的文明源头。它们所对应的地理位置要格外的注意,要明确其所在位置和标志性的文明特征。2.有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以下考古发现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石制农具 B青铜礼器C.宫殿遗址 D家畜遗骨【答案】C【考点定位】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二里头遗址【名师点睛】从历史上来看,夏代的文明需要用考古的形式来确认。中国曾经开展过夏商周的断代工程,二里头文明也就是在此次活动中被确认为夏朝的遗迹,也证明了史料中记

3、载的夏朝的存在。在考古过程中发现的宫殿遗址是最有力的证据证明了夏朝已经出现了奴隶制社会的国家形式,也将夏朝的历史初步确定在约公元前2070年。3.周公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人的册典主要指的是(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册”和“典”是用于记录文献资料的书籍,“殷”有发扬光大的意思。这句话理解是:要想发扬祖先的光辉事迹,就要靠书籍来记录。这应该是古人注重史学研究的一个典范。针对殷商的历史,可知当时的书籍就是龟甲和兽骨,因此选择C选项。A选项是青铜器,虽然当时有铭文,但是用途不是为了纪念祖先的,而是饮食用具。B选项出现时代晚于商朝。D选项不是殷商文明的产

4、物。【考点定位】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青铜时代【名师点睛】中国是对历史研究最重视的国家。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的历史是最完备,记录最全面,最详实的。印度的历史是一笔糊涂账,它们的史诗和神话结合起来,导致不知道哪些是史实,哪些是神话。埃及的历史一度被中断,记录大多通过考古来发现。巴比伦文明辉煌很短暂,之后经历了太多的变数,也造成了历史的不完备。4公元前1046年,武王率兵在牧野打败商军,建立周朝。这一年处在( )A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 B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C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D公元前l1世纪下半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商周时期的牧野之战的具体时间。牧野之战材料

5、给出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按照公元纪年法来看,1046年比1000要大,还是公元前的计算方式,所以它发生在公元十一世纪;46年比50小,但因为是公元前,所以是下半叶,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考点定位】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西周的建立【名师点睛】公元纪年法是按照基督教中耶稣的诞生之日作为公元元年,发生在这一年之后的时间称为公元后,一般省略为公元,发生在这之前的称之为公园前。公元前的时间按照顺序来排,数字就比元数少了1,也就是说1000年是公元11世纪。上下半叶按照和五十的大小去比较,比五十小就是下半叶,反之就是下半叶。公元前在元数上与公元后没区别,但是上下半叶正好相反。5探究

6、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下表中应填入( )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农民起义频繁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ABCD.【答案】D【考点定位】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社会大变革【名师点睛】台湾的历史学者往往把中国历史分为三个大变革时期,第一个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第二个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三个就是中国近代。这三个变革时期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到社会全方位的变化,这种变化都是一种历史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的表现。我们要将这三个时期对比分析,总结规律,对未来有指导作用。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7、,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明白它讲述的内容,这段话其实是王夫之的封建论中的一部分,意思是关于封建和郡县之争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前一句主要是论述“封建”,也就是分封制。与分封制相对应的就是封建社会的郡县制,是说郡县制度实行了两千年也没有人能更改,因此空白处最恰当的就是郡县之制,因此选择B选项。【考点定位】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名师点睛】古文中出现的“封建”往往都指的是分封制,因为它的本意是封邦建国,因此是西周分封制的代表。而封

8、建代表封建社会的含义是在近代以后的事情,因此不要被干扰。在古代对封建和郡县研究比较多的是柳宗元,王安石和王夫之。这三个人都写过相关的作品,经常被引用。7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张体现了( )A进步史观 B天命史观C.循环史观 D英雄史观【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中韩非对于三个历史阶段进行了评述,材料中观点的大体意思是:上古中古人口稀少,条件简陋,可以行仁义;现代社会人多物少,争于气力,因此就不可以行仁义,而需要用法治。每一时代的世情事态都不一样,一切政治政策都要以当时的世情事态为出发点。这与法家的主张一致,这种观点表现出人们

9、对历史认知的发展,也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反应,因此选择进步史观。B选项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与材料不符;C选项强调循环,而材料强调发展进步;D选项材料中没有出现英雄。【考点定位】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名师点睛】对于历史史观,我们比较常见的有唯物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比较细致的史观也体现在历史材料中,如本题的进步史观,循环史观。此外还有发展史管,时代史观等等。每一种历史史观都有自己的意义,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优劣之分。8.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

10、思想影响?( )A.孔孟思想 B黄老学说C.两汉经学 D宋明理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如果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这道题很容易就答出来了。这首诗是宋代朱熹的一首诗作,朱熹是宋明理学中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因此选择D选项。如果不知道作者是谁,我们就要从诗句的意义来解释,诗句的后两句能发现含有很强的哲理性,这是宋诗的典型特征,因此受到了宋明理学的影响。B选项是道家思想,首先排除;A选项过于笼统,没有具体的表述;C选项时间错误,是宋代不是汉代,因为汉代还没有绝句。【考点定位】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宋明理学程朱理学【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的诗歌最早是源于诗经,在汉代发展为汉乐府和

11、汉赋,隋唐时期格律诗考试出现并盛行,这直接影响了后代文学的发展。唐诗主要讲求的是对个人感情的描摹,而宋诗则主要讲求哲理和情感的深至,把情感写到极尽,因此显得很饱满。9.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下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 )A 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B 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C 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D 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答案】A【考点定位】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辉煌的科学技术火药武器的发明、使用及其影响【名师点睛】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国外的时间我们需要记住:最早传到国外的造纸术,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4世纪传入朝鲜,7世纪传入日本,

12、8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12世纪先传入非洲后传入欧洲,16世纪传入美洲,19世纪传入大洋州。其次是印刷术,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也是这时期传入朝鲜,日本,埃及,欧洲。 指南针前身是司南,13世纪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唐末发明火药,火药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 再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10.中世纪后期位于东西方之间的某个军事强国,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控制了亚欧商路。这个国家是( )A.西罗马帝国 B.法兰克王国C.拜占庭帝国 D.奥斯曼帝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中世纪后期,当时基本上西亚地区都是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它横跨亚欧非洲,把东西方交往

13、要道直布罗陀海峡牢牢地控制。而且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时,也会提到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欧商路。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B选项地理位置不满足;A、C选项在时间和地理上不符合。【考点定位】古代伊斯兰世界奥斯曼帝国帝国的统治【名师点睛】奥斯曼帝国是15世纪到19世纪地中海地区重要强国,并在16到17世纪和西班牙、法国、奥地利等同为该地区最强的国家之一。不过在17世纪的巅峰期之后,奥斯曼帝国日趋衰弱,不敌崛起的奥地利和俄国。奥斯曼帝国最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里败于协约国之手,奥斯曼帝国因而分裂。之后凯末尔领导起义,击退希腊,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奥斯曼帝国至此灭亡。11.有史学家写道:在危机

14、中,新教和其他力量站在法律和议会一边,而君主则把政治命运押在罗马天主教会身上,最后制定法律的议会战胜了国王。他描述的是( )A.英国“光荣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C.法国大革命 D.德意志王朝战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出现了两组词汇:新教、天主教和法律议会、君主。这是典型的与宗教改革和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有关的内容。首先排除德意志,因为在德意志资产阶级革命中没有涉及到国王。提到议会就排除了美国,因为美国没有设立议会。再结合内容,我们知道英国的光荣革命是典型的互相妥协的产物,而法国大革相对彻底,废除了国王,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考点定位】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

15、命英国革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名师点睛】欧美主要国家代议制民主政体的确立都有各自的特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我们说是相互妥协的产物;美国的特点就是没有议会,三权分立;法国的特点就是封建势力顽固,民主道路艰辛漫长;德意志特点就是不彻底。日本和俄国都是改良运动,所以有很多封建残余。这些国家的特点是判断各个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和改良的重要手段。12.“一般的法律是人类的理性,各国的法律是人类理性在特殊场合的适用”。持以上观点的启蒙思想家是( )A.伏尔泰 B.狄德罗 C.卢梭 D.孟德斯鸠【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给出的内容观点主要有理性和法律,这位启蒙思想家认为理性是最朴实的法律,这是典型的孟德斯鸠的思想。孟德斯鸠认为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应是理性的体现,而且他主张“三权分立”,将国家权力分开化,这样更有利于民主,对国家政治更有利。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考点定位】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