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考试题(精)

上传人:n**** 文档编号:87904274 上传时间:2019-04-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考试题(精)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医考试题(精)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医考试题(精)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医考试题(精)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医考试题(精)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考试题(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考试题(精)(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将 其字母写在题干后 1.温病学理论源于:A. 伤寒论 B. 温疫论 C. 神农本草经 D. 诸 病源候论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指:A.阴病治阳 B.阳病治阴 C.阴中求阳 D.阳中求阴 3.“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了五行之间的:A.相生 B.相克 C.制化 D.乘侮4.精汁是指:A.精液 B.髓液 C.肠液 D.胆汁5.不属于七冲门的是:A.户门 B.吸门 C.飞门 D.气门6.气与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A.后天与先天方面 B. 性状与分布方面 C. 生化与运行 方面 D.功能与结构方面7.能加强表里经脉在体表联系作用

2、的是:A.经别 B.经筋 C.别络 D.皮部8.手厥阴经的终点与何经的起点相接:A.手少阳经 B.手阳明经 C.手太阳经 D.手太阴经 9.肺气上逆的表现,主要是:A.恶心、呕吐 B.呃逆、嗳气 C.吐血、咯血 D.咳 嗽气喘10.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久卧伤:A.气 B.血 C.筋 D.肉11. 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A. 手厥阴经 B. 足少阳经 C. 足厥阴经 D. 手少阴经12.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A. 寒与热 B. 上与下 C. 动与静 D. 邪与正13. 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 ? A. 木为水之子 B. 水为火之所不胜 C. 火为土

3、之母 D. 金为木之所胜1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A. 五脏 B. 六腑 C. 奇恒之腑 D. 脏腑1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 肺主气,司呼吸 B. 肺主升清 C. 肺主通调水道 D. 肺主治节16.脾统血的含义是A. 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 脾有调节经脉 中血流量的作用C. 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 脾有贮藏血液 的作用1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A. 心阳 B. 肺气 C. 脾气 D. 肾阳18. 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A. 脉 B. 筋 C. 髓 D. 骨19. 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 A. 风邪

4、 B. 寒邪 C. 暑邪 D. 燥邪20. 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A. 阴盛慎用寒药 B. 阳虚慎用寒药 C. 冬季慎用寒药 D. 假寒慎用寒药21. 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A. 水谷精微 B. 肾精 C. 冲任气血 D. 命门之火22. 五行中土的特性是A. 生发、柔和 B. 阳热、上炎 C. 长养、化育 D. 清静、收杀23. 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A. 肝的疏泄作用 B. 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 膀胱的气 化作用 D. 肾的气化作用24. 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A. 气滞 B. 气逆 C. 气不降 D. 气脱25. 分布于面颊部的经脉是A. 足阳明胃经 B. 足少阳胆经 C.

5、手少阳三焦经 D. 手太阳小肠经26. 湿邪致病往往缠绵难愈,是由于A. 湿为阴邪 B. 湿性重浊 C. 湿性粘滞 D. 湿性趋下 27. 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其中最清稀的是A. 痰 B. 饮 C. 水 D. 湿28. 对津液不具有直接固摄作用的是A. 肝 B. 肺 C. 脾 D. 肾29. 孙络是指A. 十五别络 B. 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C. 络脉中最细 小的分支 D. 十二皮部的络脉30. 由于暑性升散,故致病可见A. 易伤人体上部及肌表 B. 易生风动血 C. 易耗气伤 津 D. 易为阳热症状31. 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主生殖功能的经脉是A. 督脉 B. 带脉 C. 任脉 D. 冲

6、脉32. 心悸不安,精神涣散,多由下列何种因素引起 ? A. 喜伤心 B. 怒伤肝 C. 思伤脾 D. 悲伤肺33. 形成阴疽流注的病因多为A. 暑邪 B. 热邪 C. 痰饮 D. 瘀血34. 脾病面色黄,见何种脉时为逆A. 浮脉 B. 洪脉 C. 弦脉 D. 缓脉35. 肺的生理特性是A. 喜润恶燥 B. 不耐寒热 C. 体阴用阳 D. 喜燥恶湿 36. 循行于下肢内侧前缘内踝上八寸以下的经脉是A. 足太阴脾经 B. 足厥阴肝经 C. 足少阴肾经 D. 足阳 明胃经37. 十二经中具有两条别络的经脉是A. 足少阴肾经 B. 足太阴脾经 C. 手少阴心经 D. 手太 阴肺经38. 导致人体生命

7、死亡的根本病机是A. 阴阳偏盛 B. 阴阳偏衰 C. 阴阳离决 D. 阴阳失调 39. 对虚实错杂证运用先攻后补治则的主要根据是A. 先祛邪不会伤正 B. 先扶正可致留邪 C. 正气虽虚 尚可耐攻 D. 标症紧急先治其标40. 肾所藏之精是指A. 先天之精 B. 后天之精 C. 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 精 D. 生殖之精 41、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是A 、阴阳依存 B、阴阳消长 C、阴阳对立 D、阴阳格拒42、“五输穴”中“经穴”的五行属性是A 、木 B、火 C、土 D、金43、中精之腑是A 、胆 B、髓 C、脉 D、小肠 44、心之苗是A 、舌 B、脉 C、面 D、脑45、脾之液为A 、泪 B、

8、涕 C、汗 D、涎46、络脉中最细小的部分称之A 、浮络 B、孙络 C、别络 D、经筋47、循行至头顶部的经脉是A 、手足阳明经 B、手太阳经 C、手足少阳经 D、足厥阴经 48、怒伤肝 , 怒则A 、气上 B、气结 C、气下 D、气散49、下列属继发病因的是A 、风邪 B、疫疠 C、痰饮 D、七情50、治疗阴虚证 , 在补阴时适当配补阳药属于A 、寒因寒用 B、阴中求阳 C、阴病治阳 D、阳中求阴 51. 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主生殖功能的经脉是A. 督脉 B. 带脉 C.任脉 D. 冲脉52. 心悸不安,精神涣散,多由下列何种因素引起 ?A. 喜伤心 B. 怒伤肝 C.思伤脾 D. 悲伤肺53

9、. 形成阴疽流注的病因多为A. 暑邪 B. 热邪 C.痰饮 D. 瘀血54. 脾病面色黄,见何种脉时为逆A. 浮脉 B. 洪脉 C.弦脉 D. 缓脉55. 肺的生理特性是A. 喜润恶燥 B. 不耐寒热 C.体阴用阳 D. 喜燥恶湿56. 循行于下肢内侧前缘内踝上八寸以下的经脉是A. 足太阴脾经 B. 足厥阴肝经 C.足少阴肾经 D. 足阳明胃经 57. 十二经中具有两条别络的经脉是A. 足少阴肾经 B. 足太阴脾经 C.手少阴心经 D. 手太阴肺经 58. 导致人体生命死亡的根本病机是A. 阴阳偏盛 B. 阴阳偏衰 C.阴阳离决 D. 阴阳失调59. 对虚实错杂证运用先攻后补治则的主要根据是A

10、. 先祛邪不会伤正 B.先扶正可致留邪 C.正气虽虚尚可耐攻 D. 标症紧急先治其标60. 肾所藏之精是指A. 先天之精 B.后天之精 C.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D.生 殖之精二、填空题1.中医治病主要不是着眼于 _的异同,而是着眼于 _的区别。2.素问天元纪大论说:“物生谓之 _,物极谓之 _”。3.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是 _、 _。4. 素问灵兰秘典论 说:“脾胃者 _之官, _出焉”。5.素问逆调论说:“肾者 _,主 _”。6.人动则血运于 _,人卧则血归于 _。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 _; 浊气在上,则生 _”。8.六腑以 _为用,腑病以 _为补。9.肝其华在 _

11、,其充在 _。10.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 _之,血主 _之”。11.气为血之 _,血为气之 _。12.阳脉之海是 _脉,阴脉之海是 _脉。13.灵枢本神说:“心气虚则 _,实则 _”。 14.惊则气 _,伤 _脏。15. 素问宣明五气篇 说:“ 久立伤 _, 久行伤 _” 。 16.暑邪纯属 _邪,无 _暑之说。17. 素问至真要大论 说:“诸 _肿满, 皆属于 _” 。 18. 素问通评虚实论 说:“ _则实, _则虚” 。 19.女子胞又称 _,即是 _。20.急则治其 _,缓则治其 _。21. 广义的神,是指。 _22. 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 _的功能。 23.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

12、 _的作用。24. 根据五脏主五华的理论, _可致发枯、 脱落。 25. 实证,是指 _的一种病理反映。26. 寒邪 _称为中寒。27. 中医认识病因, 通过分析疾病症状、体征来推求, 这种方法 称之为 _。28. 七情致病对脏腑的影响,主要是导致脏腑_。29. 小肠的生理功能是 _。30. 瘀血所致的疼痛, 性质一般多为 _。 三、问答题1.肺主宣发与肺主肃降之间的关系如何 ?2.试述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3.何谓血液 ? 血液是如何生成的 ?4何谓中医学理论体系?其特征是什么 ?5. 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要成就是什么 ?中医基础理论练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A 2. B 3.

13、 C 4. D 5. D 6. C 7. C 8. A 9. D 10. A11.B 12.D 13.D 14.A 15.B16.C 17.D 18.B 19.D 20.C 21.B 22.C 23.D 24.B 25.D 26.C 27.C 28.A 29.C 30.C 31.D 32.A 33.C 34.C 35.B 36.B 37.B 38.C 39.C 40.C 41、 A 42、 D 43、 A 44、 A 45、 D 46、 B 47、 D 48、 A 49、 C 50、 D 51.D 52.A 53.C 54.C 55.B 56.B 57.B 58.C 59.C 60.C三、填空

14、题1.病 病机 2.化 变 3.抑强 扶弱 4.仓廪 五味 5.水脏 津液 6.诸经 肝脏 7.飧泄 瞋胀 8.通 通 9.爪 筋 10.煦 濡 11.帅 母 12.督 任 13.悲 笑不休 14.乱 肾 15.骨 筋 16.外 内 17.湿 脾 18.邪气 盛 精气夺 19.胞宫 子宫 20.标 本 21.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22.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 23.主持、调节全身各 脏腑之气 24.肾精不足 25.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 26.直中于里, 伤及脏腑阳气 27.辨证 (审证 求因 28.气机紊乱 29.受盛化物、 泌 别清浊 30.刺痛三、问答题1.二者对于维护肺的正常生理活动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正常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