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笔记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87903432 上传时间:2019-04-14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167.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化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中药化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中药化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中药化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中药化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化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化学笔记(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药材须经干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大与溶剂的接触表面,提高提取效率。2.溶剂极性:亲水性越强,极性越大;亲脂性越强,极性越小(大水小指);极性的大小可用介电常数()来判断, 越小,极性就越小,反之亦然。3.常用溶剂极性大小顺序: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三氯甲烷)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记忆:十四本,二三迷,双乙丁丙甲乙水)3.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方法:1煎煮法:含挥发性成分及加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使用。2浸渍法:适用于遇热不稳定的成分,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3渗漉法:适用于遇热不稳定的成分,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4回流提取法:对热不稳定成分

2、不宜使用。5连续回流提取法:对热不稳定成分不宜使用。4.水蒸气蒸馏法的适用范围:1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化学成分。2化合物的沸点100度以上,却有一定的蒸气压。5.超临界萃取法:1萃取选择性的决定因素:温度、压力、夹带剂的种类及含量。2常用的提取物质:C026.重结晶法中溶剂选择的一般原则:1)不与被结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2)对被结晶成分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3)对杂质或冷热时都溶解(留在母液中),或冷热时都不溶解(过滤除去);4)溶剂沸点较低,容易挥发除去;5)无毒或毒性较小,便于操作。7.判断结晶纯度的方法1)结晶形态和色泽:一个纯的化合物一般都有

3、一定的晶形和均匀的色泽。2)熔点和熔距:单一化合物一般都有一定的熔点和较小的熔距(12)。3)色谱法:单一化合物用两种以上溶剂系统或色谱条件进行检测,均显示单一的斑点。4)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纯的化合物显示单一的谱峰。8.两相溶剂萃取法常见的方法有液液萃取法和液液分配色谱(LC或LLC)等。9.分离因子:1)100,仅作一次简单萃取就可实现基本分离;2)100l0,则需萃取10-12次; 3)2时,要想实现基本分离,需作100次以上萃取才能完成;4)当1时,意味着两者性质极其相近,即使作任意次分配也无法实现分离。10.正相色谱与反相色谱:1分配柱色谱用的载体:主要有硅胶、硅藻土及纤维素

4、粉等 。2正相色谱:固定相极性流动相。分离水溶性或极性较大的成分, 3反相色谱: 固定相极性流动相。分离脂溶性化合物,11.硅胶:适用于分离酸性成分。硅胶、氧化铝属于物理吸附过程,一般无选择性,可逆吸附,属于极性吸附剂。1对极性物质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极性强的物质优先吸附。2溶剂极性越弱,吸附剂对溶质的吸附能力增强,反之亦然。3溶质即使被硅胶、氧化铝吸附,但一旦加入极性较强的溶剂时,又可被后者置换洗脱下来。12.氧化铝:适用于分离碱性成分。13.活性炭:非极性吸附剂。1吸附行为与硅胶和氧化铝相反:水中吸附能力强,洗脱剂的洗脱能力随溶剂极性的降低而增强。2应用于水溶液的脱色素,糖、黄酮苷以及环烯

5、醚萜苷的分离纯化。14.大孔吸附树脂:1吸附原理:选择性吸附(由于范德华引力或产生氢键的结果)分子筛性能(由其本身的多孔性网状结构决定)2影响吸附的因素:大孔树脂本身的性质(比表面积、表面电性、极性、能否形成氢键等)洗脱溶剂的性质(极性、酸碱性)被分离化合物的性质(分子量、极性、能否形成氢键)3大孔吸附树脂的应用:用于天然化合物的分离和富集。4洗脱液的选择:用适量水洗,洗下单糖、鞣质、低聚糖、多糖等极性物质;7O%乙醇洗,洗脱液中主要为皂苷,但也含有酚性物质、糖类及少量黄酮,实验证明30%乙醇不会洗下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3%5%碱溶液洗,可洗下黄酮、有机酸、酚性物质和氨基酸;10%酸溶液洗,可

6、洗下生物碱、氨基酸;丙酮洗,可洗下中性亲脂性成分。15.聚酰胺吸附色谱:属于氢键吸附;适用化合物类型:酚类、醌类、黄酮类。1吸附强弱通常在含水溶剂中大致有下列规律:形成氢键的基团数目越多,则吸附能力越强。易形成分子内氢键者,其在聚酰胺上的吸附即相应减弱。分子中芳香化程度高者,则吸附性增强;反之,则减弱。2洗脱溶剂的洗脱能力由弱到强的顺序为:水甲醇或乙醇丙酮氢氧化钠水溶液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尿素水溶液(记忆:水甲乙丙氧,甲酰二甲尿)3聚酰胺色谱的应用:对酚类、黄酮类等含酚羟基化合物可逆吸附,分离效果好,吸附容量大,适于制备分离。可用于生物碱、萜类、甾体、糖类、氨基酸等其他极性与非极性化合物的分离。

7、对鞣质的吸附特强,近乎不可逆,故用于植物粗提取物的脱鞣处理。16.凝胶过滤法:分子筛作用,根据凝胶的孔径和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大小而达到分离的目的。17.膜分离法:利用一种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膜, 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的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应用:精制药用酶时,用透析法脱无机盐。采用膜分离技术生产中药注射剂和大输液可以明显缩短生产周期,简化生产工艺。有效地去除鞣质、蛋白质、淀粉、树脂等大分子物质及其微粒、亚微粒和絮凝物等。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口服液、药酒和其他制剂。18.离子交换色谱:1离子交换法原理: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解离度差异进行分离。2离子交换树

8、脂的结构与性质:球形颗粒,不溶于水,但可在水中膨胀。母核部分:由苯乙烯通过二乙烯苯(DVB)交联而成的大分子网状结构。网孔大小用交联度表示,交联度越大,则网孔越小,质地越紧密,在水中越不易膨胀;交联度越小,则网孔越大,质地疏松,在水中易于膨胀。离子交换基团:阳离子交换树脂有强酸性和弱酸性两种;阴离子交换树脂有强碱性和弱碱性两种。(阳酸阴碱)3离子交换法的应用:用于不同电荷离子的分离:天然药物水提取物中的酸性、碱性及两性化合物的分离。用于相同电荷离子的分离:依据酸性或碱性的强弱不同分离(碱性强弱:;弱酸性树脂吸附强弱:)。19.分馏法:利用中药成分沸点的差别进行分离的方法。1)沸点相差在100以

9、上时,可用反复蒸馏法达到分离的目的。2)沸点相差在25以下,则需要采用分馏柱。3)沸点相差越小,则需要的分馏装置越精细。如挥发油和一些液体生物碱的提取分离常采用分馏法。20.纸色谱、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在中药化学成分纯度测定中的应用:1用PC或TLC选择适当的展开剂,样品只有在 3种以上溶剂系统或色谱条件进行检测,均显示单一的斑点才可以确定其为单一化合物。2个别情况下,须用正相和反相两种色谱确认。3HPLC不受条件限制,用量少,时间快,灵敏度高,准确。2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1)* 及n* 跃迁可因吸收紫外光及可见光而引起,吸收光谱出现在紫外及可见区域(200700nm)。2)U

10、V光谱主要可提供分子中的共轭体系的结构信息,可据此判断共轭体系中取代基的位置、种类和数目,用于推断化合物骨架,用于测定化合物的精细结构。3)对分子中含有共轭双键、,-不饱和羰基(醛、酮、酸、酯)结构化合物,及芳香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是重要手段。22.红外光谱(IR):1)红外吸收范围:4000625cm-12)可确定其分子中的官能团的种类及其大致的周围化学环境:40001500cm-1为特征频率区:官能团吸收,如羟基、氨基、重基、芬环等出现此区域。1500600 cm-1为指纹区:可做真伪鉴别依据。23.核磁共振谱(NMR):1)氢核磁共振(1H-NMR):分子中有关氢质子的类型、数目及相邻原子或

11、原子团的信息,对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测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化学位移:识别不同的类型的氢。峰面积:判断每个信号的氢质子数。裂分与偶合常数:判断相连接的氢的情况。2)碳核磁共振(13C-NMR):化学位移也取决于周围的化学环境及电子密度,并可据此判断13C的类型。在决定中药化学成分(碳水化合物)的结构有重要作用。24.质谱(MS):可用于确定分子量和求算分子式,及提供其他结构信息。二、生物碱1.生物碱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存在情况:分布于植物界,在动物界中少有发现。是许多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1)双子叶植物:毛茛科(黄连属黄连,乌头属乌头、附子)防己科(汉防己、北豆根)罂粟科(罂粟、延胡索)茄科(曼陀罗

12、属洋金花、颠茄属颠茄、莨菪属莨菪)马钱科(马钱子)小檗科(三颗针)豆科(苦参属苦参、槐属苦豆子)。2)单子叶植物:石蒜科百合科(贝母属川贝母、浙贝母)兰科。3)少数裸子植物:麻黄科红豆杉科三尖杉科松柏科。4)低等植物:烟碱存在于蕨类植物中。麦角生物碱存在于菌类植物中。地衣、苔藓类植物中仅发现少数简单的吲哚类生物碱。藻类、水生类植物中未发现生物碱。2.生物碱的分类方法:按植物来源、生源途径和基本母核的结构类型分类。主要有吡啶类生物碱、莨菪烷类生物碱、异喹啉类生物碱、吲哚类生物碱、有机胺类生物碱。3.吡啶类生物碱: 来源于赖氨酸,是由吡啶或哌啶衍生的生物碱,主要有两种类型。1)简单吡啶类: 槟榔中

13、的槟榔碱、槟榔次碱,烟草中的烟碱,胡椒中的胡椒碱。(记忆:简定狼烟焦)2)双稠哌啶类:由两个哌啶环共用一个氮原子稠合而成的杂环,具喹喏里西啶的基本母核。如苦参中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野决明中的金雀花碱等。(记忆:双定苦金花)4.莨菪烷类生物碱: 来源于鸟氨酸,由莨菪烷环系的C3-醇羟基与有机酸缩合成酯。如莨菪碱、古柯碱等。(记忆:莨菪浪荡河5.异喹啉类生物碱:来源于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系,具有异喹啉或四氢异喹啉的基本母核,主要有四种类型。1)简单异喹啉类: 如鹿尾草中的萨苏林,(记忆:简异萨苏林)2)苄基异喹啉类 :苄基异喹啉类又分为1-苄基异喹啉类和双苄基异喹啉类。1-苄基异喹啉类:异喹啉母核1

14、位连有苄基。如罂粟中的罂粟碱,乌头中的去甲乌药碱,厚朴中的厚朴碱。(记忆:一变英武后)双苄基异喹啉类:两个苄基异喹啉通过13个醚键相连接。如防己科北豆根中的蝙蝠葛碱,汉防己中的汉防己甲素和乙素。(记忆:双变蝙蝠防甲乙)3)原小檗碱类:由两个异喹啉环稠合而成,又分为小檗碱类和原小檗碱类。小檗碱类:为季铵碱,如黄连、黄柏、三棵针中的小檗碱;(记忆:小檗百练针)原小檗碱类:为叔胺碱,如延胡索中的延胡索乙素。(记忆:原小乙元胡)4)吗啡烷类:具有部分饱和的菲核,如罂粟中的吗啡、可待因,青风藤中的青风藤碱等。(记忆:吗啡可青风)6.吲哚类生物碱: 来源于色氨酸,主要分为四类。1)简单吲哚类: 如板蓝根、

15、大青叶中的大青素B,蓼蓝中的靛青苷等。(简引大青蜓)2)色胺吲哚类: 含有色胺部分,结构较简单。如吴茱萸中的吴茱萸碱。(色引吴茱萸)3)单萜吲哚类: 结构较复杂,如萝芙木中的利血平、番木鳖中的士的宁等。(单引历史)4)双吲哚类 :由两分子单吲哚类生物碱聚合而成的衍生物,如长春花中具有抗癌作用的长春碱和长春新碱。(双引长春)7.有机胺类生物碱: 氮原子不在环状结构内。如麻黄中的麻黄碱,秋水仙中的秋水仙碱,益母草中的益母草碱等。(有仙母马)8.生物碱的性状:1)多为结晶形固体,少数为非晶形粉末,少数小分子生物碱(烟碱、毒芹碱、槟榔碱)为液体。2)具有固定的熔点,有的具有双熔点,个别的仅具有分解点。3)多具苦味,少数呈辛辣味或其他味道,如甜菜碱具有甜味。4)一般无色或白色,少数有颜色,如小檗碱、蛇根碱呈黄色,药根碱、小檗红碱呈红色等。个别生物碱在可见光下无色,而在紫外光下显荧光,如利血平。5)个别小分子固体及少数呈液态的生物碱(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