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学-总论+第九章-重点(全)(1)

上传人:n**** 文档编号:87902860 上传时间:2019-04-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成药学-总论+第九章-重点(全)(1)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成药学-总论+第九章-重点(全)(1)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成药学-总论+第九章-重点(全)(1)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成药学-总论+第九章-重点(全)(1)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成药学-总论+第九章-重点(全)(1)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成药学-总论+第九章-重点(全)(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成药学-总论+第九章-重点(全)(1)(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中成药学的概念及发展简史中成药学:是研究与阐述中成药的处方用药原理、加工制作工艺、临床应用以及贮存、保管、销售等各方面专门知识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为了预防及治疗疾病的需要,按规定的处方和制剂工艺将其加工制成一定剂型的中药制品,是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商药品化的一类中制剂。应用最多和最早的剂型是汤剂和酒剂五十二病方战国时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的一部医学方书,同时是最早记载多种中药制剂的著作。周易参同契魏伯阳的炼丹专著,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关于炼丹理论的著作。开中医外用制剂中丹剂之先河。肘后备急方葛洪,首先使用“成药”这一术语。文中记载了取青蒿

2、治疗疟疾,为现代青蒿素的分离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刘涓子鬼遗方晋末刘涓子撰,是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局方第一部政府颁布成药药典第2章 中成药的命名与分类(选择)组成:如丹参口服液、板蓝根颗粒、三七片;药味数:如二冬膏、三妙丸、四神丸、六味地黄丸;功用:如化虫丸、清热解毒颗粒、补中益气丸;主治:如痛经片、耳聋丸、小儿肺热咳喘颗粒;服用剂量:如十滴散、七厘散、六一散;方源:如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局方至宝丹;成药的外观性状色泽:如紫雪、碧玉散、狗皮膏;中医药术语或寓意古文化哲理:如交泰丸、戊已丸、逍遥丸(句式:体现中成药的xx并结合剂型的命名)第三章 中成药的剂型与制备剂型:是为适应诊断、治疗或预

3、防疾病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是临床使用的最终形式。1、 药物剂型的重要性1. 剂型决定或影响着药物的疗效,如生脉散-生脉注射液2. 剂型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速度和程度,如复方丹参片-丹参滴丸3. 剂型可以改变药物的毒副作用,如雷公藤片4. 某些剂型或给药系统可以起到靶向作用,如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2、 药物剂型的分类1. 分类方法: 1 按物态分类2 按分散系统分类3 按给药途径和方法分类4 按制法分类2. 常见剂型1 散剂:系指一种或多种药物混合而制成的粉末状制剂,可分为口服剂和外用散剂。2 颗粒剂:系指药材的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药材细粉制成的干燥颗粒状制剂,原称冲剂或冲服剂。特点:质量小

4、便于携带,贮存,运输。3 片剂:系指药材提取物、药材提取物加药材细粉或药材细粉与适宜辅料混匀压制而成的圆片状或异型片状的制剂。a. 优点1) 剂量准确2) 质量稳定3) 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产量大、成本低,药剂卫生易达标。4) 服用、携带、贮藏方便5) 品种丰富,能满足医疗,预防用药的不同需求b. 缺点1) 制备或贮藏不当会影响片剂的崩解、吸收2) 易引湿受潮;含挥发性成分的片剂,久贮成分含量下降3) 片剂中药物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较胶囊剂、散剂稍差4) 儿童和昏迷病人不易吞服c. 按原料特征:提纯片、全粉末片、全浸膏片、半浸膏片4 胶囊剂:系指药物装于空心硬质胶囊中或密封于弹性软质胶囊

5、中而制成的固体制剂。(适用于挥发性成分中药)5 丸剂:指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剂或其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微丸:直径0.5-3.5nm)6 栓剂:药材提取物或药粉与适宜机制或供肠道给药的固体剂型。7 黑膏药:指药材、食用植物油与红丹炼制成膏料,滩涂于裱褙材料上制成的外用制剂。8 橡胶膏剂:指药材提取物、药物与橡胶等基质混匀后,涂布于布上的一种外用制剂。9 巴布剂:系指药材提取物、药材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裱褙材料上制得的外用剂型。10 软膏剂:系指药物、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与适宜的基质混合制成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制备:研和法、熔合法,乳化法)11 透皮贴剂:系指可

6、粘贴在皮肤上,药物经皮肤吸收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薄片状制剂,简称贴剂或贴片。12 中药合剂和口服液剂:系指药材用水或其他溶剂,采用适宜的方法提取,经浓缩制成的内服液体制剂。单剂量包装者又称口服液。13 糖浆剂:指含有药物、药材提取物和芳香物质的浓蔗糖水溶液。14 药酒与酊剂:药酒又名酒剂,系指药材用蒸馏酒浸提成分制得的澄清液体剂型。15 注射剂:俗称针剂,系指药材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灭菌溶液、乳浊液和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或浓缩液。(由药物、附加剂、溶剂及特制的容器组成)16 气雾剂:系指药材提取物或药物细粉与适宜的抛射剂装在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受严封容器中,使用时借

7、助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呈细雾状或其他形状喷出的剂型。17 汤剂:应用最早、最广泛的剂型。 第四章 中成药的鉴定和质量标准控制1. 中成药鉴定的意义1)保证中药材的正确来源2)保证中成药疗效中成药疗效与中药材品质的优劣关系密切,中药品质优劣主要取决于有效成分的含量。2. 中成药鉴定的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3. 中成药理化鉴别方法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化学反应法、升华法、光谱法和色谱法等,其中以薄层色谱法最为常用。气相色谱:挥发油4. 中成药杂质的限量检查中成药的杂质是指能危害人体健康或影响药物质量的物质。1) 一般杂质:是指酸、碱、水分、氯化物、硫酸盐、铁盐、

8、重金属、砷盐等。它们的检查方法均在中国药典附录中加以规定。2) 特殊杂质:是指在某种制剂的生产和贮存过程中,根据其来源、生产工艺及药品的性质有可能引入的杂质。这种杂质在中国药典中列入个别制剂的检查项下。3) 中国药典中规定的杂质检查均为限量检查。 杂质限量:是指药物中所含杂质的最大允许量,通常用百分之几或百万分之几来表示。4) 杂质检查项目与举例A. 一般杂质检查:如鹿角胶中的砷盐B. 特殊杂质检查:如附子理中丸中的乌头碱C. 农药残留检查:农药中有机氯D. 黄曲霉毒素检查:食品和药品中5. 含量测定中待测成分的选择1) 对有效成分明确的中成药要进行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2) 中成药中某些药材,大

9、致明确有效成分类别3) 对有效成分不明确的中成药可采用以下方法:(简答、问答)A. 指标成分测定法:芎菊上清丸中的盐酸小檗碱B. 测定药物的总固体量:即测定浸出物量C. 生物测定方法D. 毒性成分的含量测定4) 对含剧毒成分中成药进行毒性成分的含量测定。第五章中成药的分类管理一、非处方药(OTC):是指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医师助理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又称柜台发售药。中药非处方药遴选原则: (填空,问答详细及具体内容)应用安全:古今资料与临床长期证明安全性无十八反,十九畏无明显不良反应无依赖性,无“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无中毒无作用强烈药物疗

10、效确切:处方合理功能明确,治疗间不调剂量,易根据症状选择质量稳定:质量可控,制剂稳定。使用方便:说明书详细易懂,包装明确,标示禁忌类,成人与儿童说明易掌握临床应用分类:甲类(红色)、乙类(绿色)更安全。二、处方药(RX药):是为了保证用药安全,由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或审定的,需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或其它有处方权的医疗专业人员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并在医师、药师或其它医疗专业人员监督或指导下方可使用的药品。三、国药准字号:国药准字+1位字母+8位数字(Z代表中成药,H化学药品)保健品:2003前(卫食健字号),2003后(国食健字号)第六章 中成药的应用一、中成药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辨证和辨病相

11、结合的病症结合应用原则:如外感风寒,用风寒感冒颗粒、九味羌活颗粒;外感风热,用风热感冒颗粒、维C银翘片;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用午时茶、藿香正气液异病同治的引申使用原则:急性结膜炎、急性胆囊炎、急性尿路感染均为肝胆温热所致,可用龙胆泻肝丸安全有效为前提的配伍应用原则:如对于胃炎又有胆囊炎的患者,可用胆宁片治疗胆囊炎,用汤剂治疗胃炎;如胃热牙痛、口臭、咽痛,可用牛黄解毒片配伍黄连清胃丸治疗二、影响中成药应用的因素原药材质量因素制剂工艺质量管理临床应用三、中成药的用药禁忌用药禁忌:禁用和慎用禁用:是指某药品必须严格禁止使用于某些病症和患者。慎用:是指在严密观察患者病候的情况下,某药品可以谨慎使用。用药

12、禁忌分类:证侯禁忌:某些证侯禁止使用某一类治法的中成药。配伍禁忌: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伍应用时导致药物减效失效、毒性增加等。妊娠禁忌(四)饮食禁忌:(五)特殊人群禁忌:四、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念与分类中药不良反应: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时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效有害反应。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因素药物因素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品种混淆而造成错用或误用药材的质量炮制或煎煮不当机体因素性别,年龄因素病理生理状态因素个体差异使用因素超时、超剂量用药药不对证和药物滥用药物配伍不当应对中成药不良反应的措施全面了解中成药,掌握正确的用法,严格遵守禁忌和注意事项重视辨证论治和三因制宜注意中成药的合理配伍选

13、择合适剂型,掌握合理剂量第七章 中成药新药的研究方法一、中成药新药概念:是指未在我国上市销售的,或新发现的由我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用物质制成的药品。(1) 分类,共9类,16类为新药1、未在我国上市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2、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3、新的中药材代用品4、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5、未在我国上市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6、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中成药新药研究的阶段: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临床前研究包括方面:药学研究,药理毒理研究二、中成药新药方源的选择:1、传统古方2、名医的经验方3、民间验方4、国家药品标

14、准处方5、科研组方6、医院制剂协定方三.中药剂型的选择原则1.根据防治疾病的需要2.根据药物及其有效成分的性质3.根据服用剂量4.其他(设备,工艺等)四.稳定性试验考察方法:1.室温留样考察2.加速试验五.药理毒理学包括四方面:主要药效学一般药理学毒理学药代动力学六注意点毒理学研究:主要指对药物急性毒性、长期毒性以及特殊毒性等的研究安全性研究必须执行GL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临床实验严格按照GCP(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临床实验分期:期临床实验期临床实验期临床实验期临床实验临床科研设计原则:随机,对照,盲法,重复第九章1、 分类及代表药解表药 1.辛温解表外感风寒证 九味羌活颗粒、荆防颗粒2.辛凉解表外感风热证 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片3.表里双解表里同病 午时茶颗粒、葛根芩连片4.扶正解表虚人外感症 参苏丸泻下药1. 寒下类里热积滞实证 清宁片、大黄清胃丸2. 润下类肠燥津亏便秘 麻仁丸3. 峻下类水饮壅盛于里的水结实症 十枣丸补益药1. 补气气虚证 补中益气丸、生脉饮2. 补血血虚症 四物合剂、阿胶补血膏3. 气血并补气血两虚证 八珍丸、乌鸡白凤丸4. 补阴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