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师招聘考试资料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87900513 上传时间:2019-04-14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2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教师招聘考试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心理健康教师招聘考试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心理健康教师招聘考试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心理健康教师招聘考试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心理健康教师招聘考试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教师招聘考试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教师招聘考试资料(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社会心理学1社会化,再社会化,图式定义社会化,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即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特点 社会化以个体生物遗传物质为基础。 社会化对个体具有强制性。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具有能动性(个性)。 社会化具有某种共性。所谓图式,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再社会化用补偿教育或强制方式对个人实行与其原有的社会化过程不同的再教化过程。在某种情况下,青少年和成人通过再社会化,有意忘掉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重新塑造出新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是生命中具有转折意义的阶段。基本类型1、主动再社会化。根据环境条

2、件的变化自动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和参与新的社会生活。一般出现在社会急剧变动或移民生活中。2、强制再社会化。是一种社会性的强迫教化,对背离当时社会规范的人,通过特别机构在强制的条件下进行社会化。再社会化不同与继续社会化,后者在早期社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高,常在不知不觉间进行。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刻板印象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是交际心理中较重要的名词。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我们常说的 “ 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 ” ,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这里就存在着首因效应的作用。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

3、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这就需要你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利用近因效应,在与朋友分别时,给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会在他的心中美化起来。有

4、可能这种美化将会影响你的生活。 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居住在同一个地区、从事同一种职业、属于同一个种族的人总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因此,刻板印象一般说来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刻板印象毕竟只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并不能代替 活生生

5、的个体,因而“以偏概全”的错误总是在所难免。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在与人交往时,“唯刻板印象是瞻”,像“削足适履”的郑人,宁可相信作为“尺寸”的刻板印象,也不相信自己的切身经验,就会出现错误,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自然也就无助于我们获得成功。光环效应:由于对人的某种品质右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较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它品质或特点的现象。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亮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如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就会被认为是一个智力很高,聪明,热情,灵活,有创造性的学生。如果学生在某一方面表现不好,如成绩不好或玩皮捣蛋,

6、那么往往就会被教师认为什么样都有不行,一无是处。“情人眼里出西施”.3印象,印象形成与印象整饰印象整饰,有时又称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是心理学家库利、戈夫曼等人提出的,是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通常,人们总是倾向于以一种与当前的社会情境或人际背景相吻合的形象来展示自己,以确保他人对自己做出愉快的评价。印象整饰的形式第一种是常模(常规模式)下的印象整饰比如,大家都喜欢漂亮的外形,那么,都来减肥瘦身吧,或者见面的之前化妆打扮吧。若在常理范围内,适当地减肥瘦身以及梳妆打扮并无不妥。予人欢喜,自己欢喜。第二种印象整饰是戴上面具掩饰自我比如,一个常常急噪虚浮的人,在特殊场合,为了掩

7、饰自己,会装得斯文柔和,很多人在这个场合温文尔雅,在另一个场合就颐指气使了,因为,温文尔雅是他的面具,而颐指气使是拉下面具后他的习性。很多外表彬彬有礼的人,内心也许禽兽不如,外人看他完美无缺,家人看他可能诸多重要毛病。如果你注意观察,会发现很多人的面具根深蒂固地长在脸上。这种人很难识别,需要造化。第三种印象整饰是抬高自我通常,抬高的自我都懂得自夸,更高明的抬高自我的人会在自夸之前先自贬,露出自己一些无关紧要的弱点与瑕疵,再抬高自己的优点与长处,那往往会使对方对自己印象更深刻更真实。这种人相当危险,城府太深。第四种印象整饰是投其所好比如顺从、诌曲、逢迎、恭维、施惠,这些都是很多人喜好的,但不表示

8、就是人们自己喜欢的,所以,那个笑眯眯地听你说话的人,也许心里在骂你傻瓜,而那个送给你金钱的人也许心里在嘲讽挖苦你。4海德的归因理论,维纳归因理论,罗特的归因控制点理论,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海德认(归因思想创始人)为人们归因时,通常使用不变性原则,就是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如果某特定原因在许多条件下总是与某种结果相联,如果特定原因不存在,相应的结果也不出现。这就可把特定结果归结于那个特定原因。不变性原则的思想方法是科学的,用这种方法可找到某种行为或其结果的关键原因。韦纳归因理论(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努力,任

9、务(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其他因素(外界环境),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1、控制点(因素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维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3、可控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

10、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这两种不同的归因会对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韦纳的归因理论的主要论点: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2、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3、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罗特的归因控制点理论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

11、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这种人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称为内控者。对另外一些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种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称为外控者。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他们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

12、的。而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面对失败与困难,往往推卸责任于外部原因,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企图寻求救援或是赌博式的碰运气。他们倾向于以无助、被动的方式面对生活。显然这种态度与行为方式是不可取的。个体对自己的控制点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对控制点的不同认知会影响个体的情绪、期望、动机和行为,从而对其生活、工作、学习、健康等产生间接的影响。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

13、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归因判断标准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1、特异性信息(特殊性或区分性):针对客观刺激物,即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他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例如,教师甲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只批评了A,而没有批评其他学生,那么,这个行为就是区别性高的。2、一贯性或一致性:针对情境,即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做相同的反应。如,这人总对。在不同时间点、不同情境中,同一行为人面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 例如,如果在其他的时间和情境下也有同样的行为,那么一贯性高,

14、否则一贯性低。例如,教师甲总是批评学生A,还是只有今天批评A了。3、共同性信息(共识性、一致性):针对人,即其他人对同一刺激是否也做出与行动者相同的反应。如,每个人都对。不同人在面对相同刺激时,行为反应是否与被观察的人行为一样?即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一致性。例如,所有的教师都批评学生A,教师甲也批评了学生A。那么着一行为就是一致性高的。凯利认为这三个方面信息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还提出了协变原则、折扣原则)根据上述三方面的信息与协变,可以将人的行为归因于行动者、客观刺激物或情境。 如果一名员工完成目前

15、工作的水平,与其他类似的工作相同,即低区分性,而在这项工作中其他员工的水平总是和他的水平十分不同(或低工高),即低一致性,并且他的这一工作绩效无论何时都是稳定的,即高一贯性,则他的管理者或其他任何人在判断他的工作时,都会认为他自己对这一绩效负有主要责任(内部归因)。高特异性:马力只对一个小丑笑,没对其他笑。高共同性:每个人都对这个小丑笑。高一致性:马力总对这个小丑笑。归因于刺激物小丑。5归因过程的偏差现象归因偏差归因理论所描述的基本上是一种合理的、有逻辑的过程。它假定人们是用合理性的方法处理信息资料的,而且在估计信息资料并加以综合做出结论的过程中是相当客观的。但是,人们在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

16、归因时,并不总是既合逻辑又合情理的,因此会出现归因偏差(attributional bias)。这里主要介绍三类比较典型的偏差。1认知性偏差(1)行动者与观察者。行动者对自身原因的分析与旁观者对同一行为的归因分析是不相同的,行动者倾向于强调情境的作用,做出情境归因;而观察者倾向于强调行动者特质的作用,做出内部归因。这种差异是导致归因偏差的最重要因素。例如,某学生考试成绩不好,就学生本人(行动者)来说,他可能以试题太难、范围太广等外在因素来解释考试失败的行为;但就教师(旁观者)来说,他往往以学生不用功、没有做充分的准备,或者基础太差等内在因素来解释这种考试失败的行为。换句话说,对于考试失败,行动者本人所做的归因分析大都是外在的、情境的因素,而一般人对于别人的行为所做的归因分析大都是内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