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17届高三语文仿真模拟考试(二模)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98120 上传时间:2019-04-1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2017届高三语文仿真模拟考试(二模)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湖南省2017届高三语文仿真模拟考试(二模)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湖南省2017届高三语文仿真模拟考试(二模)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湖南省2017届高三语文仿真模拟考试(二模)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湖南省2017届高三语文仿真模拟考试(二模)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2017届高三语文仿真模拟考试(二模)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2017届高三语文仿真模拟考试(二模)试题(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醴陵一中2017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戉:早期王权的象征王者,一国之主。其形三横一竖,为何这样的构形?汉字早期在表达这个王字时,以器具“戉”的象形来指代“王”,表明了“戉”即“王”的含义。不过这个原初的字义,似乎很快就被淡忘了。两周到西汉时期对“王”字的解释,臆断成分很重。孔子曰:“一贯三为王。”董仲舒曰:“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孔子和董仲舒都没有将这个字解释准确。甲骨文的发现,为推定“王”字的本初意义提供了证据。文史学家吴其昌说,戊、戉、戍、成、咸诸字皆由石斧的形状演化而来,其锋刃左右旁向者衍为上述各字,其锋刃向下时则衍为工、士、壬、

2、王诸字。这个斧头的形状,居然造就了如此多的字形,斧头的方向判定了字的意义,让我们见识了古人造字的意趣。考古学家林沄有专文说王,论“王”字本像无柄且刃缘向下的斧钺之形,本表示军事统率权,后来这军事统率权的象征演变为王的权杖。戉()的象形,是王字定形的基础,这已经成为古文字学家的共识。历史学家徐中舒也说戉的写法,“像刃部下向之斧形,以主刑杀之斧钺象征王者之权威”。甲骨文存在的商代,钺已经是青铜质,而戉字的出现却是更早时代的事,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刻画就是证据。良渚文化玉戉的背后,也许已经有了王权的定义吧。戉这个字,可以给相关的字形字义更多的提示。有研究者论“辛”,说最早的甲骨文“辛”,是一把执行最严厉

3、刑法的割人肉用的锋利小刀,三面有刃,字的下尖或左偏或右偏,表示刀锋歪斜,类似雕刻刀。这样解释其实并不到位,“辛”()的字形其实是一柄刃部向上的戉,下面那个尖尖其实是柄,刃在上方,那些学者显然是将它认倒了。再看看带有“辛”字根的“辟”(),甲骨文写成用戉砍掉了一个人的头的样子,所以这是一种极重的刑罚,砍头,古代谓之“大辟”。王是下达或者执行“大辟”的主体,所以王又有了“辟”这样奇怪的代称,这与用戉代称王的意义是一样的。诗经中有辟王,如大雅棫朴有“济济辟王,左右趣之。济济辟王,左右奉璋”,这里说的“辟王”,就是周天子。汉代贾谊新书审微说到这样一个故事:卫侯要朝见于周天子,掌管接见事务的周行人问他的

4、名号,说是叫“卫侯辟疆”。周行人郑重地对卫侯说,辟为天子之号,诸侯是用不得的。卫侯不得已临时更改了自己的名字,如此天子才接受了他的朝见。古人将天子、辟、璧相提并论。辟之名,可以是天子,也可以就是璧。金文璧()字恰恰是借用了辟字的字形,借形亦借义,只是在字下加了个“玉”。璧是献给天子的,璧因此有了天子的称名“辟”。璧是由辟而来,辟即为戉。在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中,都发现过璧形戉,也许透露出了一个信息:璧与戉之间本来是可以画等号的,都是王权的体现。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字的构形是由器具“戉”的象征指代而来的,“戉”像斧头之形,其锋刃向下,就衍生出了

5、“王”的字形。B. “辛”的字形是一柄刃部向上的戉,用来执行割人肉的刑罚,但是一些学者将它认倒了,把它当做一把三面有刃的小刀。C. “辟”字的甲骨文写成了用戉砍掉一个人的头,而下达或执行砍头刑罚的主体是王,所以“辟”字又可以用来代称王。D. “璧”是献给天子的,所以古人造字时借用了代表天子的“辟”字,然后在字下加上了玉字,于是就成了“璧”字。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孔子和董仲舒采取臆测方法,没有将王字含义解释准确,所以汉字的造字研究不能有主观想象,而应依据材料,科学推断。B. 古人造字仅从斧头锋刃的左右旁向和向下方向,就衍生出了不同的系列字形,形成了字的意义,由

6、此可见古人造字的意趣。C. 卫侯参见周天子,改了“辟疆”的名字,才得朝见,可见当时对“辟”字的用法,有明显限制,不可以随便用这个字取名。D. 判定文字的构形及意义,可以依据文字象形的特点,还可以用出土文物进行佐证,甚至能在原始的刻画中找到蛛丝马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刃缘向下的斧钺之形,虽然学者林沄认为表示军事统率权,徐中舒认为主刑杀,但是他们都认为其象征王者权力。B. 作为斧形的器物,“戉”有石质、青铜质和玉质,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刻画证明“戉”字的出现在商代青铜材质的钺之前。C. 作者引用大雅棫朴中“辟王”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辟”可以作为王的代称,这一结构

7、和“戉”代称王是一样的。D. 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中,发现的璧形戉,证实了璧是王权的体现,所以璧和戉所代表的含意基本是等同的。【答案】1. B 2. A 3. D【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用来执行割人肉的刑罚”是有的学者的观点。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项,“采取臆测方法”不准,是“臆断的成分很重”;“造字研究不能有主观想象”过于绝对。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

8、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证实了”错误,原文为“也许透露出了一个信息”。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玉碗金莲厉周吉俗话说“有钱难买金镶玉”。纯手工金镶玉制作工艺精细复杂,以前会这种技艺的多在宫中,乾隆皇帝甚至规定金镶玉为宫中独有。清代末期,皇族没落,金镶玉技艺也近乎失传。莒东冯家是一金镶玉制作世家,其技艺世代相传,至今已有200多年。据说,冯家祖上曾在宫内制作金镶玉,离开皇宫后,一直淡泊名利,低调处世,技艺虽世代相传,却鲜为人知。至冯淳这一代,制作技艺已炉火纯青,但对他来说,制作金镶玉只能算业余爱好,在世人眼里,他就是从土里刨食的地道农民。冯

9、淳制作金镶玉很用心,作品多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美。当地很多名流都渴望拥有冯淳制作的金镶玉,无奈他的作品甚少,再加上其为人怪异,多数人难以如愿以偿。冯淳这样,世人多有微词,然而他照旧我行我素。莒地历史悠久,民间多有老物件流传。这日,好友老孙拿来一只玉碗,这碗做工精细,造型古雅,美中不足的是里面有两处碰伤,碗口处有一半指甲盖大小的破损,下面连着一道差点到达碗底的裂纹。冯淳拿到玉碗后先是感慨一番,然后慢慢斟酌镶嵌方案。冯淳知道,修好了,玉碗的价值甚至会超过从前,修不好,这碗就彻底毁掉。因为自己对这种玉的硬度把握不准,在开槽与嵌入金丝等环节都可能把玉碗弄坏。为了修复玉碗,冯淳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前十多天他

10、一直在把玩琢磨,中间十多天又在思考所用图案,最后十几天,他一直在仔细镶嵌、处理。当老孙再次见到玉碗后,顿时惊呆了,碗里有两条栩栩如生的金鱼,从碗侧生出一朵莲花,花朵含苞欲放,正好盖住了玉碗的破损之处。因做工精细,图案生动逼真,一般人难以看出这碗曾是件残品。一年后,冯淳突然接到了获奖通知,他这才知道“玉碗金莲”获得了市民间艺术大赛手艺类唯一的一等奖。这时他才想起来,此前老孙和儿子都曾劝其报名参加评选,他拒绝了。拿这件作品报名是老孙和儿子一起商定的。冯淳获奖后声名鹊起,前来求他镶嵌玉器的人与日俱增,有些人甚至故意把玉器弄坏了来找他修补。冯淳哪有这么多的精力,他只能拒绝。越拒绝,人家越求他。至于求他

11、的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有天天呆在他家门口企图让其感动的,有从他的家人身上做工作以求曲线救国的,有财大气粗表示要多少钱随便的当然,也有不少人打算买冯淳已经制好的物品,可是除了一些小物件,上档次的大作品,他一件都不舍得卖。这日邻居笑问冯淳,面对发财机会,他何以能如此淡定。冯淳淡淡地说:“制作金镶玉,玩的是金玉,最大的忌讳就是掉进钱眼里。那样,就不是人玩金玉,而是人被金玉玩了!”其后,几件难事让老冯一筹莫展。一是近30岁的儿子因为没在城里买房而一直没找到媳妇,二是岳父因冠心病住院自己却没钱帮助治疗,三是村里就要进行旧村改造,冯淳家至少需要投入20万元才能购入改造后的楼房因为一直拒绝沾染铜臭,冯淳

12、家有限的收入只能维持日常生计,几乎没有盈余。面对困境,冯淳颇感迷茫。有无数人找老孙求购“玉碗金莲”,老孙一开始坚决拒绝,最后还是悄悄卖掉了,据说卖了30多万元。后来冯淳才知道玉碗是老孙花2000元从古玩市场上淘来的。要不是经过镶嵌,2000元怕已经是最高价位了。冯淳心里颇感不平。这年下半年,冯淳一直深居简出。有一个多月时间,干脆闭门谢客,即便与家人也很少交流,多数时间独自呆在制作间,谁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干什么。这天,冯淳突然向家人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那就是筹钱在县城繁华地段开一家金店,经营金玉制品,并同时承揽定制各种金镶玉。 “冯家金店”开业之际,前来祝贺者络绎不绝。老孙带来一个神秘的礼盒,冯淳

13、打开后顿时惊呆。 “你不是早把这宝贝出手了吗?”冯淳惊问。 “是有无数人打算买,可我能卖吗?即便卖,那也得你卖呀!买这碗时,我就打算送给你!至于以前为什么故意说卖掉了,那可得靠你自己琢磨!”说这话时,老孙笑得高深莫测。冯淳定定地看了老孙好一会后脸色大变,继而朝老孙深深地作了一个揖,老孙也急忙作揖回礼。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 小说开头简要介绍了金镶玉近乎失传的现状,既凸显了这门技艺的珍贵,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埋下伏笔。B. 冯淳身怀绝技,却只当做业余爱好,世人也把他看做普通农民,体现出主人公为人低调,也暗含着对漠视传统手艺这一社会现状的批判。

14、C. 作者运用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述了玉碗的修复过程,让读者领略到民间工艺独特的艺术魅力。D. 小说以玉碗金莲为线索展开叙事,反映了民间手艺传承人的现实困境,又展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引人深思。5. 老孙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冯淳原本只是把金镶玉手艺作为业余爱好,后来还是决定开店营业,你是否认同他的这个决定?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答案】4. D 5. (1)老孙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让情节更具波澜。(2)老孙引发了冯淳内心的纠结矛盾,有利于对冯淳的形象刻画。(3)老孙的形象与冯淳形象相互映衬,丰富了文章内涵,有利于小说主

15、题的揭示和深化。 6. 示例一:认同。(1)冯淳如果只是把金镶玉当作个人爱好,埋没了这一珍贵的民间手艺,不利于手艺的传承。(2)开店营业能够带来收入,切实改善冯淳的生活现状。(3)开店营业能够让更多的人接触并了解到这项技艺,有利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示例二:不认同。(1)冯淳把金镶玉当作个人爱好,不受名利干扰,心无旁骛地进行创作。(2)开店营业有可能会因为追求利润而影响创作质量。(3)开店营业虽然会吸引更多人的注意,但他们只是追捧金镶玉的经济价值,未必有利于这项民间手工艺的传承。【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几个选项分别考查了人物性格、小说主旨、写作特点等,考点较全。选项中A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

16、景”不够全面,开头部分只交代了历史背景,并没有体现小说的现实背景,而且没有后文的映现,并不能称之为伏笔。B项并没有暗含“对于漠视传统手艺这一社会现状的批判”。C项玉碗的修复过程没有神态描写,也没有不同角度描绘。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内容、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读全文;抓标题;辨文体;找线索;理层次。解答本题,考生要紧密结合文本,抓住文章中细节,判断选项对错。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作用的理解能力,题干“老孙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题从人物形象本身、情节、主旨等角度入手,概括形成答案,答题注意联系文本。6. 试题分析:本题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