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导与练》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95295 上传时间:2019-04-14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9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导与练》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2020版《导与练》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2020版《导与练》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2020版《导与练》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2020版《导与练》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导与练》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导与练》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6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考情分析,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主干知识整合,考点即时演练,考纲考情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服饰的变化,西式服饰,官定服饰,2.礼仪习俗 (1)“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断发”: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 之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不缠足运动: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人士倡导发起 运动,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生活方式,中西合璧,辛亥革命,女权,(2)日常礼仪的革新 古代礼仪:在纲常礼教束缚下,古

2、代中国人形成了一套体现 的日常礼仪。 民国之初:为了体现 精神,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礼仪的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3)婚姻风俗的变革 原因: 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 范围: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 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4)丧葬礼俗的变化: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了国人的注目。,贵贱尊卑,新文化运动,民主共和,知识层,3.对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 (1)反映了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 (2)折射出 和民主意识。 (3)有些成为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 (4)发展不平衡,广大内地

3、农村相对闭塞和贫穷。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 (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确立计划经济体制,社会生活受 较大。 (2)表现: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人们衣着朴素,食物简单,住房拥挤,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 2.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 (1)原因:改革开放;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文精神,政治影响,(2)表现,多样化,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 (1)铁路建设 19世纪70年代:外商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 。 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 。 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4、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机车制造: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淞沪铁路,唐胥铁路,(3)公路 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 等大城市,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公路运输获得较快发展。 (4)水运 鸦片战争后:列强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 ,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水上运输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发展较快。 20世纪90年代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5)航空 1909年: 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

5、航空事业的开始。,上海,轮船招商局,冯如,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通讯工具 (1)电报 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 主持架设了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了无线电台,设立 。 (2)电话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 。此后,电话的发展非常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 电讯网络。 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台湾,无线电报局,电话公司,全国,3.影响 (1)交通工具的变革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6、,而且也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3)带来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危机等。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走向繁荣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等。,(3)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等,为夺取 发挥了重要作用。 (4)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日报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在介绍学术文化和社会生

7、活方面内容丰富。 (5)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电影 (1)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 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走向成熟。 (3)新中国成立后: 和 题材被搬上银幕。,革命胜利,定军山,工农生活,革命战争,(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3.电视 (1)1958年: 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 4.互联网 (1)历程 诞生:20世纪60年代末。 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 接入: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

8、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北京电视台,1994,重理解,1.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 (1)新闻事业功能。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 (2)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 (3)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报刊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

9、2.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主题一,东西方文明碰撞中的“开化”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从男尊女卑的观念出发,统治者制定了一整套法律、伦理道德的原则,用以规范和限制女性的行为中国古代把“主内”作为对女性的角色定位,把相夫教子作为女性的天职 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的独特贡献 材料二 “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呢?也不致坐食,累及父兄,夫子了。一来,可使家业兴隆;二来,可使男子敬重,洗了无用的名,收了自由的福。” 秋瑾集,【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男尊女卑

10、的观念”“规范和限制女性的行为”“主内”“相夫教子”以及材料二“但学得科学工艺收了自由的福”,从妇女的经济地位、家庭地位、行为能力、受教育机会等方面作答。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及出处“秋瑾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济、思想、教育等方面作答。 【参考答案】变化:妇女的经济地位提高(就业机会增加);家庭地位提高;受教育机会增加;行为更加自由。 原因: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速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解体,冲击了传统的妇女地位;西学东渐,西方先进思想传入中国,冲击传统的思想观念;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冲

11、击了传统封建政治制度;妇女解放领袖的带动。,【问题】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妇女的地位有哪些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妇女地位变化的原因。,深化拓展,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社会影响和认识,1.特点 (1)从原因看: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改变了社会生活,受西方影响明显。 (2)从动力看: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3)从过程看: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4)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 (5)从程度看:空间范围上,在城市和沿海地区较为显著,农村和内地变化缓慢;主体上,

12、市民阶层接受较快,农民阶层接受较慢。,2.社会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3.认识 (1)社会生活的变迁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社会生活变迁特别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迁是有限的。 (3)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一定的稳定性,有些东西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完全根除,特别是在偏僻地区和文化水平较低

13、的人群中,另外,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主题二,近代化的“桥梁”中国通讯业的近代化,材料 晚清设立电报则纯从外国移植,一切器材设备全靠引进。这在创设初期是必不可免的,但不能长期依赖外国。郑观应多次向李鸿章等提出:“既各省电线万不能少,必须陆续筹办,以便交通,所用水陆电线、机器、电气、瓷碗、纸料日多。应即考选少年普通中西文之学生,分别出洋学习制造机器、水陆电线、电气等法。一俟毕业,仍分赴外国制造厂学习一二年,然后返国,自行设厂制造,不独可塞漏卮,而所用材料价廉,成本自然轻减,犹望精益求精,或有独出心裁之新器胜于外国者也。”这项重要意见格于时势,未克实现,以致始终没有生产电线及电瓶

14、等大量需用的器材。 徐元基论晚清通讯业的近代化,【解析】“发展困境”根据材料信息,可从依赖外国、自强设想未果等方面展开;“原因”可从晚清中国社会性质、电讯业近代化阻力和封建官僚素质等方面展开说明。 【参考答案】发展困境:纯粹仿照西方,严重依赖外国器材设备;提出学习西方生产急需器材的设想,但始终未能实现。原因:晚清电讯业建设受制于封建势力的阻碍和西方国家的垄断;近代中国缺乏电讯业建设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封建官僚的思想观念、科学知识和办事效率都无法适应电讯业建设的近代化要求。,【问题】根据材料,概括晚清中国在通讯近代化方面的发展困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始终未能改善困境的原因。,深化拓展,中国通讯业近

15、代化的影响,1.积极影响: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交流,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改变了人们的联系方式,加快了生活的节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沟通,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消极影响:电讯器材长期依赖外国;后期发展滞缓,社会应用不广;通讯业主权不完整,遭到列强破坏。,主题三,作用各异大众传媒的变迁,材料 19世纪50年代后外国在华办报活动的步子日趋加快。在华外报大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是中文报刊的复兴与发展,特别是商业性中文日报的迅速发展。六七十年代后,随着外国商人、传教士以及其他人士的深入各地,在华外报由南向北、由东向西不断扩展,至90年代维新运动兴起之前,一个以上海为中心,以广州、汉口、天津、香港、澳门等南北重要城市为基地,散布于8个省14个城市的外报网络基本建成。1895年维新运动兴起以后,以民办报刊为主体的民族报业逐渐崛起,结束了外报长期垄断中国报业市场的局面。随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全面展开,国人办报活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自1901年至1911年,官绅士民积极创办各类报刊,新办报刊数量与年俱增。据不完整统计,1901年为34种,至1911年为209种。办报点也已遍布全国,计有上海、北京、天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