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九单元 第24讲 现代中国的外交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95288 上传时间:2019-04-14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7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九单元 第24讲 现代中国的外交 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九单元 第24讲 现代中国的外交 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九单元 第24讲 现代中国的外交 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九单元 第24讲 现代中国的外交 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九单元 第24讲 现代中国的外交 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九单元 第24讲 现代中国的外交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九单元 第24讲 现代中国的外交 (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4讲 现代中国的外交,目 录,把握主流 辐射多元,发掘高考 内化高考,依托教材 高于教材,主,干,知,识,依托教材高于教材,注 (1)“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另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3)“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不移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影响,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内容,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2、提出,同邻国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目的,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主权国家一律平等为根本出发点,其提出的主要目的是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也标志着从强调意识形态为主向维护国家利益的转变。,注 “求同存异”的内涵 同:有相同的历史遭遇,都受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和统治;有共同的愿望,维护独立,谋求发展。 求同:共同的发展目的。 异: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保留不同的意见和分歧。 存异:保存不同的社会和意识形态。,拓美国在三个联合公报中均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中美两国关于两国关系以及我国台湾问题的重要历史文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是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政治基

3、础。,辩中美关系的缓和不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根本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因素之一,中日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国家利益,这才是根本原因。,拓 “结伴而不结盟”,“不结盟”在于强调独立自主。,拓进入新时代,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核,心,问,题,把握主流辐射多元,重 难 点 一 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功运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外交政策更加成熟,注重同新兴的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万隆会议推动了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的高潮,对外交往领域更广泛,同非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外

4、交政策更趋灵活,淡化意识形态的束缚,万隆经验为亚洲国家处理一些矛盾提供了实践的借鉴,重 难 点 二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外交,邓小平的职务的恢复为中美关系的改善奠定了新的政治基础,邓小平的倡导,中国共产党党内形成共识,对外开放的需要,维护国家安全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需要,教育生活,祖国统一,经济建设,外交环境,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留学的目的地逐渐从苏联转向美国,促进了中美的文化交流,中国人的生活日益受到了美国的影响,中美建交后,美国从台湾撤军,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外国势力从台湾的撤退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逐渐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和平统一方针,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中美建交后,中国执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发展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中美关系的改善是20世纪70年代震惊世界的大事,追随美国的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掀起与中国建交的高潮,美国围堵中国的联盟彻底崩溃。苏联也开始检讨对华政策,中国的外交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训,练,设,计,发掘高考内化高考,点拨:国家利益是外交的基石。,点拨:亚非拉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点拨:维护世界和平,世界责任担当。,“课时过关检测”见“课时检测(二十四)”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Thank You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