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通史b版练习:第十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94252 上传时间:2019-04-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通史b版练习:第十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通史b版练习:第十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通史b版练习:第十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通史b版练习:第十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通史b版练习:第十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通史b版练习:第十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通史b版练习:第十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四单元 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主要因素1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业结构调整2“一五”计划期间调整工业布局3“一五”计划的特点4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5股票试点加快经济体制改革6乡镇企业发展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及科教文艺服饰变化的政治意义9交通工具的选择反映平等意识增强10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发展受政治运动冲击11新时期教育公平和民族平等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到1956年底

2、,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最终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促进这一体制形成的主要因素应当是()A.苏联模式的影响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西方国家的封锁D.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解析:A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并与苏联结盟。1956年,经过三大改造,我国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受苏联影响较大,带有鲜明的“斯大林模式”特点,A项正确。B、C、D三项非主要因素,均排除。2.(2018黑龙江哈三中二模)195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3 278亿斤,比1949年增长44.8%。但从1952年下半年起,全国许多地区出现抢购粮食,以致粮价上升的社会现

3、象。到了1953年,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这种现象()A.通过大规模工业化而缓解B.受工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C.产生根源是农民持粮惜售D.推动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解析:B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土地改革运动开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大幅度提升。但是由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以及城镇人口的增加,造成了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粮食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出现了抢购粮食,粮价上升的现象,尤其是1953年“一五”计划全面开展后,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由此可知材料中的现象是受工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故B项正确。这种现象不是通过大规模工业化而缓解,

4、而是通过“统销统购”制度的出台解决的,故A项错误。农民持粮惜售只是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不是根源,故C项排除。土地改革运动是195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提高的原因,D项混淆因果关系。3.(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1953年,在国家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家对上海的建设方针是“维持、利用、积极改造”,利用上海的工业为全国重点建设服务,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为全国服务的老工业基地。据此可推知()A.上海引领国营企业发展走向B.上海已成为新兴工业基地C.新中国工业布局将发生变化D.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起步解析:C据材料“一五”计划“利用上海的工业为全国重点建设服务”,可见上海不是国家“一五”计划建设的重点

5、,意味着国家工业布局将发生变化,由沿海向内地发展,故C项正确;A项中的“引领走向”、B项中“成为新兴工业基地”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中“所有制改造起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4.(2018湖南永州一模)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我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资总额为766.4亿元。“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行业工业农林水利邮电运输文教卫生城市公用事业贸易其他投资比例58.2%7.6%19.2%7.2%3.7%3.1%1.0%备注工业投资的88.8%用于重工业建设由上表可以推知,我国当时()A.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B.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和重建工作C.经济建设过程中脱离实

6、际急躁冒进D.注重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统筹发展解析:D表格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在各部门的投资比例情况,据材料不能得出A项判断,而且这一判断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是在1952年完成,据题干材料也不能得出B项认识;C项表述为1956年后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弊端,不符合“一五”计划时期的特征,排除;题干材料中各部门“一五”计划期间的投资情况突出反映了既定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思想,同时又兼顾各行各业,故D项表述符合题意。5.(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1959年8、9月间,东三省减少轻工业用电2/ 3;1960年,山东省的轻纺、化工企业停工或半停工达3/ 4;1960年,

7、全国城镇工矿业人口猛增,全民所有制职工由1957年的2 450万人猛增到5 044万人。这表明当时()A.工业化加剧了经济困难B.“一五”计划激发了人们的建设热情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国家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解析:C据材料时间“1959年”“1960年”,联系所学可知,这正是“大跃进”时期,另据“减少轻工业用电”“工矿业人口猛增”等信息,表明国家依然在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从而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C项正确。“经济困难”是政策因素导致的,而非工业化,A项错误。B项是在1953195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农业粮食问题基本解决,才会出现剩余劳动力,而当时正处于粮食艰难时期,故

8、D项错误。6.(2018广西柳州摸底)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并在上海、深圳进行股票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这一决定()A.有助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B.旨在发展外向型经济C.反映出产业结构亟待调整D.使改革进入了新阶段解析:A材料“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并在上海、深圳进行股票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表明我国进一步推动市场经济发展,有助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故答案为A项;材料并未强调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的关系,未体现外向型经济,故B项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D项应指“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明确市场与计划的关

9、系,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7.(2018湖北七市联考)20世纪80年代,以集体企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独领风骚,吸纳了5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邓小平称为中国农民自己的创造。但南方谈话后,乡镇企业因其发展已突破了地域、资金、业务范围等诸多限定,而失去了统计学的意义。这反映了()A.乡镇企业退出历史舞台B.“南方谈话”解放了企业家思想C.经济结构得到合理调整D.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增强解析:D“南方谈话”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根据材料信息“乡镇企业因其发展已突破了地域、资金、业务范围等诸多限定”可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增强,故选D。乡镇企业没有

10、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因其发展突破诸多限定,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企业家思想,排除B。经济结构包括企业结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而材料只有乡镇企业,C属于过度解读材料。8.(2018河北唐山一模)1998年,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决定自当年起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建立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供给商品化、社会化的住房新体制。这表明()A.城镇住房制度牵动社情民意B.国家开始关注民生领域建设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解析:D由材料信息“建立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供给商品化、社会化的住房新体制”可知,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后,解决住房问题也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故答案为D。材料信息不能反映社情民意,故排除A;B“开始关注”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1984年后全面展开,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C。9.晚清社会男子服装的显著特点是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特别是风云激荡的辛亥前夜,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从而使服饰本身超越了它所具有的文化意味。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A.新旧政治力量势均力敌B.东西方文化冲突加剧C.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D.政治选择呈现多元化解析:D材料反映了晚清社会服饰上新旧并存

12、,不涉及新旧政治力量势均力敌,故A项错误;据材料“晚清社会男子服装的显著特点是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可知东西方文化不存在冲突加剧,故B项错误;仅从服饰看不出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故C项错误;据材料“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可知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代表不同的政治主张,政治选择呈现多元化,故D项正确。10.清末提倡平等的新派人物,往往不愿乘坐人抬的轿子,而宁可坐较低等的人力车。但有人作竹枝词,讽刺这些新派人物:“短小轻盈制自灵,人人都喜便中乘。自由平等空谈说,不向身前问弟兄。”这说明()A.交通运输工具向近代化转变B.清末社会变革平等意识高涨C.社会风

13、气受到客观条件制约D.人力车能体现社会地位平等解析:B材料的侧重点不是说交通工具的变革,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新派人士提倡平等不愿乘坐人抬的轿子而坐较低等的人力车,被人讽刺为空谈自由平等,可知社会平等观念增强,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移风易俗,没有强调其制约因素,故C项错误;人力车不能体现社会平等,故D项错误。11.(2018吉林长春二模)下表为全国19771982年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率(人数:万)年份参加人数录取人数录取率1977570275%197861040.2 7%1979468286%1980333288%19812592811%19821873217%表格中参加考试人数最高峰值形成的历史

14、因素是()A.高等学校的盲目扩招B.政治运动对教育领域的冲击C.改革开放对教育的推动 D.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影响解析:B表格中最高峰值出现在1978年,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的第二年,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刚刚恢复,几届考生同时报考。体现了政治运动对教育领域的冲击,故B项正确。12.(2018河南中原名校质检)201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要求,保留并进一步完善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优惠政策。该项规定的实质是()A.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体现教育公平和民族平等C.推进高考制度深入改革 D.加大少数民族的教育投入解析:B材料是围绕民族教育,与民族

15、区域自治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加快民族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实行高考加分政策,是对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教育落后现状下的一种教育公平,故B项正确;C项是高考改革的体现,不是实质,故C项错误;加大少数民族教育投入材料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18湖南岳阳质检)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79年,撒切尔当选为首相,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撒切尔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取消石油等领域垄断,废除了多项限制经济活动的规定;大量削减福利开支,扩大公共产品市场化。英国经济增长从1982年的-2.2%回升至1988年的5.9%,通货膨胀率从1980年的18%回落至1986年的3.4%。但由于大量国有企业倒闭,失业率由1979年的4.9%上升为1983年的11.7%,此后逐渐有所下降。19841985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