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二轮复习语文通用版练习:古诗歌“名家非名作”押题练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93391 上传时间:2019-04-14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二轮复习语文通用版练习:古诗歌“名家非名作”押题练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9版二轮复习语文通用版练习:古诗歌“名家非名作”押题练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19版二轮复习语文通用版练习:古诗歌“名家非名作”押题练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19版二轮复习语文通用版练习:古诗歌“名家非名作”押题练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19版二轮复习语文通用版练习:古诗歌“名家非名作”押题练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二轮复习语文通用版练习:古诗歌“名家非名作”押题练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二轮复习语文通用版练习:古诗歌“名家非名作”押题练 word版含解析(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歌“名家非名作”押题练选题说明高考古诗歌阅读从选材上看,所选诗歌以唐宋诗词为主,名家非名篇作品成为考查热点,有时也会涉及非名家的名篇作品;从考点上看,重点考查语言、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形象的考查还是隐含在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题中,较少直接设题考查。 基于上述情况,试题的选编以诗人划分题组,突出高频考点(语言、情感、技巧),突出热点体裁(唐宋诗歌)。题组一李白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送别李白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惜别倾壶醑注,临分赠马鞭。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注醑(x):美酒。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照应题目“送”,描

2、写了渭城边纵酒言别的场景,在酒坊里长醉而不能入眠这一细节表现了诗人酒量之大、心境之豪放。B第二联用梨花来比喻雪,诗人希望自己的浓浓深情能像春天的梨花一样,让临别的友人忘却那冬天离别的苦闷冷清的感伤。C颔联描写了一幅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条迎风摇曳的美好春景,以自然界的乐景衬托出了朋友之间深切的离别之情。D颈联中用了“倾壶醑”“赠马鞭”两个动作描写来表现内心,可以看出诗人与友人情感之深厚,欲以这些行为来挽留友人。解析:选CA项,“诗人酒量之大、心境之豪放”虽合理但不符合诗人描写这一细节的目的,这里主要是表现诗人的离别之情。B项,“用梨花来比喻雪”分析不当,应是用雪来比喻梨花。D项,“欲以这些行

3、为来挽留友人”无中生有。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 参考答案:送朋友到渭城城外,临别与朋友饮酒,表达惜别之情。作者喝得酩酊大醉,又赠马鞭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之情。诗人想象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表达对朋友的美好祝愿。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江行寄远注李白刳木出吴楚,危槎百余尺。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别时酒犹在,已为异乡客。思君不可得,愁见江水碧。注此诗是诗人早年出蜀舟行途中寄给蜀中友人的作品。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紧扣题目中的“江行”,直叙出行的方式,乘坐孤舟,沿江而下。B二、三联围绕“远”字

4、,写舟行迅疾,与故乡渐行渐远,离愁愈来愈浓。C“片”字富有表现力,写出了小舟在浩渺的大江上乘风破浪,扬帆远航。D诗的末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青碧透寒的江水也有浓浓的思乡之情和愁苦之意。解析:选CC项,“写出了小舟在浩渺的大江上乘风破浪,扬帆远航”说法错误,应为“写出了一叶孤舟在烟波浩渺的大江上的渺小、无依”。4诗中“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与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轻舟已过万重山”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试比较分析。(6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及情感比较。作答时先分别思考所给诗句的情感,然后再将诗句的情感放一起进行比较。诗中“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意思是说西来的疾风吹动着顺水东去的船帆

5、,一日的航程就有千里之远。这两句诗写了舟行迅疾,与故乡渐行渐远,离愁愈来愈浓。一个“片”字也写出了一叶孤舟在烟波浩渺的大江上的渺小、无依。而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给船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轻舟进入坦途,这是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这一句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兴奋与快意。参考答案:“轻舟已过万重山”是以舟行之“轻”之“快”,写诗人内心的兴奋与快意。“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却相反,行舟愈是“轻快”,内心愈发“沉重”旦暮之间,故土已远在千里之外,故人已杳无踪影,离愁乡思油然而生。题组二杜甫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西 阁 夜杜甫恍惚寒山暮

6、,逶迤白雾昏。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击柝可怜子,无衣何处村。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注766年,诗人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该诗写于移居西阁时。击柝,敲梆子巡夜。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 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描绘江上初夜景色,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B前两联“暮”“昏”着眼时间,“风”“月”着眼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C诗歌善用修辞,如“白雾昏”“风落石”采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形象生动。D诗歌尾联直抒胸臆,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诗人却关注纷乱时局,担心百姓。解析:选CC项,“白雾昏风落

7、石采用了比拟手法”理解有误,这两处并未采用比拟手法。6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6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典抒情、情景交融等。颔联描写了山风、落石、静楼、明月等景物,抒发寓居他乡之情;根据注释可知,颈联中的“击柝”“无衣”是典故,所以此联是借典抒情。参考答案:颔联借景抒情,借山风落石、月侵静楼,营造清冷寂静的氛围,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寓居他乡的痛苦之情。颈联借典抒情,重门击柝,暗喻战事;“无衣”“同袍”以待战事,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纷乱的忧虑。

8、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狂夫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筿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注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中“故人”指严武,杜甫初到成都时,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筿(xio):小竹,细竹。裛(y):通“浥”,沾湿。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即沧浪”三字,用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典故,暗示诗人操守。“即”字有知足意味,有此清潭,又何必“沧浪”呢?B这是一个斜风细雨天气,光景饶有情趣: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出落得荷花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C颈联写严武音书断绝,作者失去了经济支持,饥饿波及幼子,以至形于颜色,则家人忍饥挨饿的情形可以想见,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D尾联“填沟壑”本为悲哀之事,诗人却能以“疏放”的态度对待,而这样的人生态度却使世俗中人耻笑其“老来更狂”。解析:选DD项,“而这样的人生态度却使世俗中人耻笑其老来更狂”错误,“自笑狂夫老更狂”一句是作者自嘲,而不是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