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语文高考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古代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二十六~二十七)(有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888894 上传时间:2019-04-1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三语文高考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古代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二十六~二十七)(有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8届高三语文高考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古代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二十六~二十七)(有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8届高三语文高考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古代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二十六~二十七)(有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8届高三语文高考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古代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二十六~二十七)(有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8届高三语文高考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古代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二十六~二十七)(有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高三语文高考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古代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二十六~二十七)(有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高三语文高考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古代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二十六~二十七)(有解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综合提能练(二十六) “古代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乌 夜 啼李白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注秦川女:唐代李善注引纤锦回文诗序曰,“窦韬,符国秦川人。被徙沙漠,其妻苏氏。韬临去别苏,誓不更娶,苏氏织锦,作回文诗以赠之”。(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起首两句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黄云城边乌欲栖”一句突出城边景色之暗淡,渲染了凄凉气氛,奠定了诗歌之感伤基调。B起首两句,在有声有色的自然景物中蕴含着的愁绪牵引了读者。归飞的乌鸦与远在天涯的诗人形成对

2、比,更引发空闺思妇的愁绪。C诗人对秦川女的容貌服饰,稍做具体的描写,让人站在她的闺房之外,在暮色迷茫中,透过烟雾般的碧纱窗,依稀看到她伶俜的身影,听到她低微的语音。D这个深锁闺中的女子,她的一颗心牢牢地系在远方的丈夫身上,追忆昔日的恩爱,感念此时的孤独,种种的思绪涌上心来,不禁泪如雨下。E“独宿空房泪如雨”,这如雨的泪水不仅表现思妇的悲痛,也沉重地滴到诗人的心上,促使读者去想一想造成她不幸的原因。解析:选BCB项,“远在天涯的诗人”错误,应是“远在天涯的征夫”。C项,“稍做具体的描写”应是“不做任何具体的描写”。(2)这首诗是如何突出表现织锦秦川女的情感的?请就其中两点做分析。答: 参考答案:

3、以归乌夜啼渲染氛围,为下句表现织锦秦川女思亲念远的孤苦做铺垫。化用窦韬妻苏氏织锦赠回文诗的典故,使织锦秦川女思念丈夫的情感内蕴更加丰厚。“隔窗语”“停梭怅然”等细节描写细腻,让人能真切感受到思妇的孤寂哀伤。“泪如雨”运用了比喻(夸张),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独自哀伤的思妇形象。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临江仙暮春赵长卿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注作者是宋朝宗室,“靖康之变”后,北宋亡于金人,宗室纷纷南迁,最后定居临安一带。(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4、过尽征鸿”一句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园的情感,词人用比兴手法,以征鸿比喻漂泊异乡的旅客,含蓄地写出了词人期盼和失望之情。B“一春”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词人惆怅自怜的感情。说明从春分到春社,词人都处于思乡痛苦的煎熬之中,竟然没有理解他的人。C“怀家”两句是一实一虚,“夜”字境界阔大,与起句“过尽征鸿来尽燕”相呼应,构成一个艺术整体。把思家意绪、中酒情怀表现得迷离动人。D上阕说“故园消息茫然”,是表示失望,在感情上是一跌;下阕则借江头春汛,激起一腔回乡的热望,是一扬。江水殷勤有情,正暗暗反衬出人之无情。E“别来”一句,写词人乘春浪即将告别临安,却又舍不得离开的矛盾心态。全词情感起伏有致,语言自然

5、流畅,明快简洁,富有韵味。解析:选CEC项,应为“天”字境界阔大,与起句相呼应。E项,“明快简洁”错误,应是“含蓄隽永”。(2)词尾作者以景作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答: 参考答案:词人设想自己登上归船,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敲打着船篷的雨声,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蒙蒙,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词人借想象之景写出心境的凄凉和心中欲去而流连、不去更思归的复杂情绪。词的最后以景作结,寄情于景,渲染了情境,使词含蓄隽永,意犹未尽,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浣 溪 沙朱敦儒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脱箨修篁初散

6、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注朱敦儒(10811159),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箨:竹笋的壳皮。(1)下列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词以生动朴素的语言勾画了江南清明时节如画的风光,抒发了对江南春色的喜爱之情和满腔爱国热情。B“雨湿清明香火残”,既点明了时间,又描绘了江南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特色及扫墓时焚烧的香烛纸钱被雨水打湿后的情状。C“碧溪桥外燕泥寒”,写满江青色的春水荡漾,春寒料峭中,南来的燕子正啄泥准备筑巢,展现了春天到来的勃勃生机与希望。D“日长独自倚阑干”传达出词人心中深沉的辛酸,把上阕中凄冷的景色与词人凄迷的心境妙合交融,富有深沉动人的

7、韵味。E“江南春好与谁看”以反诘句收结全词,既与上阕孤独怆然的心境相呼应,又表达了自己失国亡家、忧念时事而无心观赏的沉痛心情。解析:选ACA项,“抒发了对江南春色的喜爱之情”错,词人是用江南清明美景来衬托对故国灭亡的悲情。C项,“展现了春天到来的勃勃生机与希望”错,词人写燕子啄泥筑巢,而叹惋自己流落江南,四处飘零,无以为家。(2)从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做简要的分析。答: 解析:词的上阕写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地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透露出词人的寂寞、惆怅。下阕以反诘句“江南春好与谁看”收结全词,表达了失国亡家、忧念时事而无心观赏的沉痛心情。

8、再结合词下注解可知本词是词人流落江南所作,联想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词人遭遇战乱,流落江南,内心自然充满悲愤凄凉。由此可得人物形象,按答题的一般步骤回答即可。参考答案: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内心悲凉凄苦、落寞怅惘的爱国词人形象。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地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天寒人心更寒。词人遭遇离乱,故国已亡,流落江南,内心的悲愤凄凉由此可见。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师伯浑,陆游的友

9、人。(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词的上阕写梦境,下阕写梦醒后的感想,虚实对比,反差巨大,凸现了词人的失落情怀。B词人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D“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E词尾间接抒发感慨,身虽老而雄心仍在,于苍凉悲愤之中更见豪壮之气。解析:选CEC项,“一动一静,以动衬静”表述错误,“动静结合”或“动静互衬”,常用于实景描写,这里作者写的是梦境,属于虚写。E项,“间接抒发感慨”错,应该是直抒胸臆。(2)本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

10、,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答: 解析:解答该题,首先要把握各自诗(词)境,可以先分析两者的相同点,“自许封侯在万里”“塞上长城空自许”两句写出的是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但这些志向和理想均落空了。然后分析两者的不同点,本词“鬓虽残,心未死”强调的是“心未死”,也就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意思;“镜中衰鬓已先斑”强调的是“鬓”“先斑”,侧重点在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上。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参考答案: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

11、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菊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注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首句“暗”“淡”二字重叠使用,生动逼真地刻画出紫色菊花那淡雅的风姿。B“融融”二字运用拟人手法,传达出自己看到金黄色的菊花时那一种温暖的感受。C诗歌颔联借典故来赞赏菊花之色和菊花之香,表明了自己安心归隐田园的乐趣。D

12、诗歌颈联既赞扬了秋菊傲霜的品格,又表达了自己抱负不能施展,虚度年华的忧虑。E末尾两句,诗人借菊花委婉地表达了期望被朝廷赏识,入朝做官的心绪。解析:选BCB项,“拟人手法”错,应该是通感,诗人在视觉里获得了触觉的感受。C项,“安心归隐田园”错,从后四句诗来看,诗人并不是安心归隐,而是渴望入朝为官。(2)这首咏菊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请以本诗为例,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答: 参考答案: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富有特征的物象的描写,将物人格化,赋予事物人的品性,来寄托作者志向、情趣或理想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往往能达到形象、委婉、深沉感人的艺术效果。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物我交融。除开头两句外,其余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