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延津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卫星班期末语文试卷(有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888281 上传时间:2019-04-1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5.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新乡市延津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卫星班期末语文试卷(有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南省新乡市延津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卫星班期末语文试卷(有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南省新乡市延津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卫星班期末语文试卷(有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南省新乡市延津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卫星班期末语文试卷(有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南省新乡市延津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卫星班期末语文试卷(有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新乡市延津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卫星班期末语文试卷(有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新乡市延津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卫星班期末语文试卷(有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延津县高级中学高二卫星班语文科试卷答题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找回遗失的翅膀一评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16至18世纪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一部分。但从总体上看,中西文化交流研究在海内外均偏重于西学东渐一脉,其主流并不体现为中西文化双向互动的多层次探索。相比西学东渐领域已取得的成果,中外学者仍然缺乏针对中学西传的系统研究。为了打破此种单向的趋势,张西平教授二十余载孜孜不倦,以文化自觉与理论自觉为首要前提,致力于在中西文化交流史的背景下全方位

2、研究海外汉学。他遍访欧洲、追踪整理失落的欧藏中国文献,其新作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集合了作者的学术导向与研究成果,对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刻反思,为人类文明史找回了中学西传这只“遗失的翅膀”。20世纪有关近代中西关系的著作中有相当数量的论述,隐藏着西方文化高于中国文化的情感预设,这导致人们更倾向于关注西方文明怎样参与对近现代中国的改造。张教授在导论中批评了中西文化交流史单向化、片面化的研究现状,提出应该把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导论开拓性地从中国典籍翻译的角度展开中学西传研究,张教授认为,“对于中国古代文献的西译,传教士的西学汉籍和中国历史的西语文献报告和著作的研究,是改

3、写目前世界史和中国史研究的关键。对于它们的细致研究,将是解开全球化密码的关键所在。唯有此,历史的真相才会呈现出来。”导论还对西方文化自我成圣观提出了批评。本书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西方中心主义话语权力被解构和祛魅以后的故事,着力重现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精神文化通过怎样的路径流传到西方,又对西方世界产生过何种影响,展现中国文化在塑造西方文明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西方文明完全依靠自身发展的线性历史观被破除,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调的历史观念,即西方文明的演变进步并不是地域性的单向因果递进关系,而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交互关系。通过学习、吸纳及改造其他文化的资源,创造了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所谓“西方的胜利

4、”。与此同时该论著进一步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性意义。导论凭借翔实的史料,通过法国重农学派与孔子学说之关联、莱布尼茨对宋明理学的学习、伏尔泰对儒家思想的推崇等,将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拔擢至启蒙运动与中国文化之深刻渊源这一思想层面。在中学西传的进程中,中国文化尽管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但因其具有的人类共同价值与进步因素,为启蒙运动所借鉴吸收。该论著超越了西方中心论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的限制,以公正开放的态度解构了“五四”以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二元对立。通过挖掘、理解启蒙运动的发生、衍变,重现中国文化如何成为启蒙运动的思想源泉。当被忽视已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曾在某种程度上孕育了启蒙思想的事实浮出历史

5、地表时,让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所具有的现代思想内涵,经过改造也可以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资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外学者对西学东渐有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对中学西传却没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张西平教授的研究填补了这个空白。 B 16世纪到18世纪间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它们既影响了中国文明的发展,对西方文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 张西平教授致力于海外汉学研究,他追踪整理失落的欧藏中国文献,注重从中国典籍翻译的角度展开中学西传的研究。 D.中国文化虽然是一种地域性文化,但有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与进步因素,具有世界性意义,

6、因而孕育了西方的启蒙思想。2下列对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导论体现了文化自觉与理论自觉,没有传统的西方文化高于中国文化的情感预设,因而能客观地研究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B.导论对西译的中国古代文献、西学汉籍及有关中国历史的西语文献、著作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解开了全球化密码的关键所在。 C.导论打破学术传统,反思并批评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史单向化、片面化的研究现状,主张将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 D.导论既批评了西方文化的自我成圣观,解构了西方中心主义话语权力,但也不受民族主义限制,态度公正开放,还原了历史真相。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

7、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中国热,当时人们推崇儒家学说,这与此后中国向西方学习很相似,其实,文化上互相学习是常态,完全不存在所谓的“西方胜利”。 B.张教授对“五四”以来的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二元对立有了新的认识,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现代思想内涵,东方文化也参与了西方近代思想的形成。 C.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对西方启蒙运动曾产生过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它们经过改造,相信也可以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资源。 D.西方文明的演变进步,不局限于本地域的单向因果递进,也不是纯粹依靠自身的线性发展,而是学习和吸收了其他的文化资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

8、面的文字,完成4-6题。插 田叶紫失业,生病,将我第一次从嚣张的都市驱逐到那幽静的农村。我想,总该能安安闲闲地休养几日吧。这时候,是阴历四月的初旬农忙的插田的节气。我披着破大衣踱出我的房门来,田原上早已经充满劳作的歌声了。通红的肿胀的太阳,映出那些弯腰的斜长的阴影,轻轻地移动着。碧绿的秧禾,在粗黑的农人们的手中微微地颤抖。一把一把地连根拔起来,用稻草将中端扎着,堆进那高大的秧箩,挑到田原中分散了。我的心中,充满着一种轻松的、幽雅而闲静的欢愉,贪婪地听取他们悠扬的歌曲。我在他们的那乌黑的脸膛上,隐约的,可以看出一种不可言喻的、高兴的心情来。我想:“是呀!小人望过年,大人望插田!这原是他们一年巨大

9、的希望的开头呢。”我轻轻地走过去。在秧田里第一个看见和我点头招呼的,便是那雪白胡须的四公公,他今年已经七十三岁了,还肯那么高兴地跟着儿孙们扎草挑秧,这是多么伟大的农人的劳力啊!“四公公,还能弯腰吗?”我半玩笑半关心地问他。“怎么不能呀!农夫不下力,饿死帝王君呢。先生!”他骄傲地笑着,用一对小眼珠子在我的身上打望了一遍,“好些了?”“是的,好些了。不过腰还是有些”“那总会好的啰!”他又弯腰拔他的秧去了。我站着看了一会,在他们那种高兴的、辛勤的劳动中,我深深地感到自家几年来生活的卑微和厌倦了。东浮西荡,什么东西毫无长进,而身体,又是那样的受到许多沉重的创伤;不能按照自家的心思做事,又不会立业安家,

10、有时甚至连一个人的衣食都难以温饱,有什么东西能值得向他们夸耀呢?而他们,一天到晚,田中,山上,微漪的、淡绿的湖水,疏云的、辽阔的天际!唱自家爱唱的歌儿,谈自家开心的故事。忧?愁?夜间的,酣甜的呓梦!我开始羡慕起他们来。我觉得,我连年都市的漂流,完全错了;我不应该在那样的骷髅群中去寻求生路的,我应该回到这恬静的农村中来。我应该同他们一样,用自家的辛勤劳动,争取自家的应得的生存;我应该不闻世事,我应该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兴趣,使我突然忘记了腰肢的痛楚,脱下了鞋袜和大衣,想同他们插起田来。我的白嫩的脚掌踏着那坚牢的田塍,感到针刺般的酸痛。然而,我却竭力地忍耐着,艰难地跟着他们下到了那水浑的田中。四公公几

11、乎笑出眼泪来了。他拿给我一把秧,教会我一个插田的脚步和姿势,就把我送到那最外边的一层。顺着他们里边的行列,倒退着,插起秧来。四公公越到我的前头来了他已经比我快过了一个长行。他抬头站了一站,我便趁这个机会像夸张自家的能干般地和他攀谈起来。“我插的行吗?四公公!”“行!”四公公笑了一笑,但即刻又皱着眉头说,“读书人,干这些事情总不大合适呀!对吗?”“不,四公公,我是想试试看呢,我看我能不能插秧!我想唔,四公公,我想回到乡下来种田呀!”“种田?王先生,你别开玩笑呢!”“真的呀!还是种田的好些,我想。”四公公的脸上阴郁起来了,他呆呆地站在田中,用小眼珠子惊异地朝我侦察着我的话是否真实。我艰难地移近到他

12、的身边,就开始说起我那高兴农人生活的理由来,我大声地骂了一通都市人们的罪恶,又说了许多读书人的卑鄙,下流,然后,正当欲颂赞他们生活的清高的时候,四公公便突然地打断了我的话头:“得啦!先生,你为什么竟说出这样的话来呢?”他朝儿孙们打望了一下,摸着胡子,凄然地撒掉手中的残秧。“在我们,原没有办法的,明知种田是死路,但也只得种!有什么旁的生涯给我们做的呢?命中注定八合米,走尽天下不满升。而先生,你读书人,高升的门路几多啊!你还真的说这种话,你以为,唉!先生,这田中的收成都能归我们自家?” 他咽住了一口气,用手揉揉那湿润的小眼睛,摇头没有再说下去了。他的胡子悲哀地随风飘动着,有一颗晶莹的泪珠子顺着他那

13、眼角的深深的皱纹爬将下来。我没有再听出他底下说的是什么话来,痴呆地,羞惭地站在那里,看着他祖孙们手中的秧禾和那矫捷的插田动作。“死路”。“高升的门路!”我觉得有一道冰凉的电流,从水里通过我的脚干,曲曲折折地传到我的全身!我的腰肢,开始痛得更加厉害了。(有删改)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对田野的精心描写,既营造了宁静祥和的乡村环境,也烘托了摆脱都市喧嚣后内心的轻松和愉悦。 B.文章多处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出了一个待人友善、勤劳本分、易于满足而又乐观刚强的四公公形象。 C.结尾处“我羞惭地站在那里”的原因是四公公的话触动了我强烈的自尊心,让我

14、这个读书人觉得自己不辨事理、一无是处。 D.“我的腰肢,开始痛得更加厉害了。”这一细节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将我身体与心灵的疼痛汇集在一起,引人深思。5.作品以“插田”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5分)6.在作品中,“我”向往“插田”的农村生活,而四公公却说“种田是死路”应该追求城市生活。这也是当今社会的一种现象。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认识。(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当民国范儿遇上物理达人明 心80年前,一个有着浓郁民国范儿的23岁才女,踏进了美国伯克利大学的校门,从此开启了一段非凡的人生之旅。她就是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的物理学家吴健雄。吴健雄

15、出身在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吴仲裔是位有远见卓识的开明士绅。吴健雄“健”字辈,排行第二,父亲以“英雄豪杰”依次命名,故得名健雄。虽为女儿身,父亲希望她不让须眉,胸怀男儿志,积健为雄。吴仲裔一向重视教育,自然不会错过孩子的启蒙教育。但在吴仲裔看来,中国之所以落后,受洋人欺侮,主要原因是科学不发达,因此他时常跑到上海的书店,为孩子们购买一些有关科学知识的图书及报纸杂志。当别的女孩还在为不用裹小脚而庆幸的时候,小健雄已经知道了大气的压力、水的浮力,以及打雷和闪电是怎么回事等自然科学知识,并按照书里看到的、收音机里听到的,开始跟哥哥一起做一些简单有趣的科学实验了。等到了上学年纪,在父亲创办的明德女子学校里,十来岁的吴健雄知道了“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大胸怀,明白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才是最好的学习态度。受父亲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吴健雄后来考上了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其间,她多次到东吴大学听胡适演讲,常使少年吴健雄“思绪潮湃,激动不已”。吴健雄曾说,在一生中影响她最大的两个人,一个是她父亲,另一个则是胡适先生。她的研究“不过是根据胡先生平日提倡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之科学方法”。后来,吴健雄从中央大学数学系转到物理系。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