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3 制 取 氧 气 教案1(人教版九年级上)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85595 上传时间:2019-04-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2.3 制 取 氧 气 教案1(人教版九年级上)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课题2.3 制 取 氧 气 教案1(人教版九年级上)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题2.3 制 取 氧 气 教案1(人教版九年级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2.3 制 取 氧 气 教案1(人教版九年级上)(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3 制取氧气1自然界氧气的获得:主要是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 + 水 葡萄糖 + 氧气2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空气空气除去二氧化碳干燥氮气液态空气降温加压升温-196液态氧升温-183氧气(1)具体过程(2)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3实验室制法(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a. 实验原理:高锰酸钾(KMnO4) 锰酸钾(K2MnO4)+ 二氧化锰(MnO2)+氧气(O2)b. 注意事项: a).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b).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

2、体和水槽中的水。 d).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c. 实验步骤: a). 仪器组装: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b). 气密性检查: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c). 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d). 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e). 收集气体: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

3、集;或向上集气法。 f). 检验及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部,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g). 仪器的拆卸:按先右后左,先上后下的顺序。二氧化锰(2)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a. 实验原理:过氧化氢(H2O2) 水(H2O) + 氧气(O2)b. 注意事项: a). 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b). 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c). 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d). 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e). 该装

4、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总结:若固体(或固体+固体)加热生成气体,选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若固体+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选用双氧水制取氧气装置。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补充练习测试题(1)从液态空气分离氮气和氧气,为什么得到的是气态氮和液态氧?(2)用氧炔焰焊接和切割金属时,发生三种变化:乙炔在氧气中燃烧;焊接处金属与金属焊条熔化、冷却后凝固在一起;切割处的金属在高温下被氧气氧化除去。这三种变化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3)从液态空气、高锰酸钾、双氧水三种物质制氧气时,各物质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4)空气中有氧气,带余烬的木条伸入装有空气的集气瓶,木条是否会复燃?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