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1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85326 上传时间:2019-04-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1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1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1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1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1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1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1 word版含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级高一3月份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2.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的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小农经济的特点 D.农业与土地的关系3.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

2、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4.1973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遗址中发现了一件缂丝腰带,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件缂丝实物。请判断这件缂丝腰带出现的最早朝代 ()A.春秋时期B.西汉C.唐朝D.明朝5. 王安石在关于风俗的论议中谈到:“兼并之家多。富者财产满布州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造成当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井田制遭到破坏 B.均田制的实施C.均田制开始遭到破坏 D.“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的政策6. 明朝中后期,出现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这说明(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3、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自然经济解体 D.商品经济的发展7. 曾几何时,通过“丝绸之路”的中华文明传播天下。但到了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逐渐降低。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是( )A.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封建制度日益腐朽 D.西方列强的侵扰8.下面一则史料记载了杭州城的商业贸易情况,它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杭州城( ) “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敲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A.商代B.汉代C.唐代D.宋代9. 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

4、国农耕社会的产物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10.“刺绣文不如倚门市”这句话表明西汉( )A.丝织业衰退 B.商业繁荣 C.商人社会地位降低 D.工商业发达11.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白银涌入世界各地。一位葡萄牙商人说,白银在全世界游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对白银流入并留在中国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 中国手工业生产领先世界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中国仍是世界市场的中心A.B.C.D.12.宋徽宗时期,政府对城市街道两旁的居民不断地扩大商业用地,导致城市街道越来越狭窄的现实,征收“侵街房廊钱”。

5、这说明()宋政府巧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 宋代的城市规划已经出现失控的苗头 “市坊”制度已经被打破 宋代商帮势力强大A.B.C.D.13.清初学者唐甄曾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这一言论反映的经济思想是()A.重视农业B.重农抑商C.农商并重D.工商皆本14.唐中期以后江南一些地方性城市逐渐上升为全国性城市,当时广为流行的“扬一益二”之说就是较好的证明,广州也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材料现象说明()A.南北政治局面的不同B.城市区域分工日益深化C.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D.城市经济属性不断增强15.明代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写道,一商人在县城如厕时偶然官府在街上过

6、”,吓得他“心慌起身”逃走,竟把装银子的袋子遗忘在厕所。为何官员隔墙路过就将一个本分的商人吓得魂飞魄散?拍案惊奇总结了这一社会通则:“那富的人,怕的是见官。”材料反映了( )A.农本思想根深蒂固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C.明代商业发展迅速 D.专制统治严重压制了商业的发展16.苏州碑刻博物馆的永禁机匠叫歇碑,是清朝雍正年间机户为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工)银而立。下列直接反映了该碑刻包含的历史信息是()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兴起于苏州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劳资斗争 中国早期雇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开展斗争A.B.C.D.17. 颜氏家训中说:“生民之本,要

7、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可见当时的经济形态是( )A.合作经营B.集体劳作C.重农抑商D.自给自足18. 欧洲中世纪谷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从云梦竹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谷物的收获量就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基于小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 D.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19.唐前期130多年间兴修的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分布于全国各地。灌溉工具除已有的桔槔、辘轳、翻车外,又创造了连筒、桶车、筒车和水轮等。唐水利管理法规水部式还对唐代

8、水利建设和维护提供了法律层面的有力支持。材料反映出在唐朝()A.政府重视农田水利灌溉 B.水利兴修处于世界领先水平C.农业生产技术全面提升 D.开始依照法律治理水利事业20. 唐初有诏令规定男20、女15即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女13,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增多,以进考第。”这一规定为了( )A.规范普通民众生活B.加强官员监督力度 C.增加户口发展生产D.强化宗族维系作用21.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抑制土地兼并,打击豪强地主 B.减轻

9、农民负担,防止农民暴动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资金 D.力图搜刮百姓,以备岁币22. 南宋士大夫袁采在其家训袁氏世训中强调:“人有田园山地,界至不可不分明。”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宋代( )A.政府重视对土地兼并的抑制 B.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C.土地商品化的趋势非常严重 D.租佃关系占据主导地位23.东华续录记载了乾隆五十一年毕沅的一份奏折:“豫省连岁不登,凡有恒产之家,往往变卖糊口。近更有于青黄不接之时,将转瞬成熟麦地贱价准卖。山西等处富户,闻风赴豫,举放利债,借此准折地亩。贫民已经失业,虽遇丰稔之年,亦无凭借。”材料所述现象()A.导致租佃关系迅速发展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维护了

10、社会的稳定局面 D.迫使政府推行均田制度24.据统计,安徽在两汉时共有76座县治城市,仅占全国的5%左右。其分布是淮北36座(47.4%)、江淮30座(39.5%)、皖南10座(13.1%)。安徽有50处确认的汉代城市遗址,大多规模较小。(数据摘自安徽汉代城市的分布与建设)这表明( )A.统治者不重视江南地区的开发 B.当时郡国主要分布在黄淮地区C.两汉时期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D.汉代政治中心在我国北方地区25.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B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A.保证了

11、南北录取比例的平衡 B.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C.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 D.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26. 宋史食货志载:“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后乐集载:两浙一带,“所在围田遍满,昔之曰江曰湖,今皆田也。水皆田也。水稻种植遍及南方各地”。材料所反映的实质是( )A.南方耕地面积有所增加 B.南方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C.江南的农业生产发展 D.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27. 铁生沟汉代冶铁遗址,是西汉时期河南郡铁官的三号作坊。铁生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冶铁用的耐火砖、木炭、煤饼、矿石等。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汉代冶铁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B.铁生沟汉代冶

12、铁遗址是当时最大的铁矿C.当时已经用煤冶铁 D.当时用煤冶铁已经相当普遍28. 宋代范正敏遯斋闲览证误:“闽岭以南多木棉,土人竟植之,有至数千株者,採其花为布,号吉贝布。”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福建( )A.农民以种植棉花为主业 B.棉花种植与纺织业日益扩大C.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D.商业日益发达29.明代中叶以后湖广地区以种粮为主,而山东、河南许多农民则以种棉为业;苏州、福州发达的丝织业所用的生丝,要从湖南运来;而松江的棉布业,又要靠山东、河南出产的棉花。这主要说明明中期以后( )A.涌现出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 B.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分工开始打破C.出现了资财雄厚的豪商大贾 D.生产部门间地域

13、分工趋势日渐明显30.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工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B.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C.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31. 清乾隆中期以后,只开广州一处与西方通商,但这并没有阻止中外贸易的扩大,道光时中国出口货物的价值与乾隆时期相比,出现了成倍增长。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A.中国试图融入世界市场 B.西方积极向中国开辟商路C.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转型 D.“海禁”政策未能严格执行32. “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

14、”的关系演变概括为五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早期面貌的是( )A.秦都咸阳B.唐都长安C.宋代东京D.明代苏州33.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这主要反映当时明朝政府( )A.提高农民生活水平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严格管理市场D.压制丝织业发展34.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农民形象:“普通农民大概一半是自耕农,一半兼做佃农。不管怎样,他和他的家人在相隔不远的三四块田地里劳动,带着锄头和镰刀来来回回,主要为他们自己的生存干活还可以种点卖钱的作物。”这反映了自耕农( )A.在经济上实现了男耕女织 B.依赖于商品经济而生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