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82440 上传时间:2019-04-1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解析版】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解析版】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解析版】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解析版】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析版】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铁人中学2017级高二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 100 分,答题时间90分钟。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第卷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2分,共计27题,54分。)1.孔子和柏拉图是古代东西方思想界的巨人,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仁”、“礼”、“中庸”,柏拉图写理想国宣扬其“哲学王”,二者共同之处是A. 面对社会转型提出自己治国主张B.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利益C. 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教育更多的子弟D. 对现实社会制度失望,力图构建和谐社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材料的理

2、解能力。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仁”、“礼”、“中庸”,其行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恢复“礼崩乐坏”的社会秩序,孔子试图利用周礼来重新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而柏拉图则通过理想国一书表达自己重新建构有序理想社会的国家,所以二人政治主张的共同之处在于力图构建新的和谐社会,所以答案选D,ABC三项是二人思想主张的表象而非政治主张的实质。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2.“今上下之接,无子父之泽,而欲以行义禁下,则交必有郄(隔阂)矣。且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韩非子此语强调了A. 墨家的兼爱主张B. 儒家的仁义思想C. 讲究君臣父子的秩序D. 不能靠仁义

3、来确立等级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今上下之接,无子父之泽,而欲以行义禁下,则交必有郄(隔阂)矣”中可以看出,韩非子批判儒家的仁义亲情,强调治国不能只依靠情感和榜样,故D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引文反映了韩非子只重利完全排斥义,而非墨家的思想,故A项排除;讲究君臣父子秩序属于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3.自汉朝“独尊儒术”后,孟子本应和孔子一样倍受尊崇,但事实并非如此,孟子却好象被忽略了。原因是孟子的思想A. 批判和否定君主专制B. 提出了仁政学说C. 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D. 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孟子思想的认识与理解。依据所学可知,孟

4、子的思想虽为同为儒家思想,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但他主张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并提出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及“性善说”。这显然与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与对人民的剥削搜刮不一致。分析选项,A说法错误,B不够全面;C符合题意;D说法错误。所以应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4.在世界文明的“轴心时代”(公元前6前3世纪),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A. 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 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5、崇儒尚佛、兼收并蓄【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特点。从材料中“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可以判断我国处在春秋战国时期。5.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A. 人性本善B. 心即理也C. 格物致知D. 致良知,知行合一【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学,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作者通过“急穿芒履去登临”即通过亲自去观察去实践感知万物获取新的认识,可知这和“格物致知”主张一致,正确的选项是C项,A项排除,BD项是心学,不符合题意。6.明朝官

6、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被称为“补子”,各等级对应的图案有明确规定,如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列选项中对这种历史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 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B. 商品经济发展淡化了中央集权C. 心学的传播张扬了个性D. 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纲常束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明朝对官服的品级有着严格的规定,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这说明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传统的纲常和等级制度的束缚,故D项正确

7、;材料体现的是等级制度收到冲击,没有体现出武官地位的提高,故A项错误;B项错误,明清时期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B项错误;C项错误,心学的传播没有体现个性。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7.“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遥趋之”。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A. 家国情怀B. 艰苦奋斗的精神C. 耕读情怀D. 探索创新的精神【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一片丹心图报国”“苟利国家生死以”中这些词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

8、具有家国情怀,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艰苦奋斗、耕读情怀和创新精神,故BCD项排除。8.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实用性读物,如陶朱公致富奇书、四民必用、沈氏农书、耕收农话、杵臼经、布经等。这主要因为A.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B. 科学研究注重实用性C. 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D. 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陶朱公致富奇书、四民必用、沈氏农书、耕收农话、杵臼经、布经等适应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农业经济以及手工业发展,因此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书籍并不都涉及科学研究,故B项错误;科举考试主要考查四书五经,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

9、宋明理学,特别是心学盛行,经世致用作为进步思想并不盛行,故D项错误。9.下表为“宋代至清代我国不同性质书院比例表”,对其原因理解正确的是A. 理学取得正统地位B. 商品经济促进思想繁荣C. 教育事业篷勃发展D. 思想控制日益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数据表明,明清时期官办书院占据主导地位,这说明明清时期的思想控制日益强化,故D项正确;材料和理学取得正统地位无关,故A项错误;官办书院占据主导地位无法体现出思想繁荣,故B项错误;官办书院占据主导地位意味着思想控制加强,体现不出教育事业篷勃发展,故C项错误。10.1877年,对西方持否定态度的刘锡鸿作为副使出使英国,抵达伦敦两个月后,他对英国

10、政治评价道:“无闲官,无游民,无上下隔阂之情,无残暴不仁之政,无虚文相応(应)之事。”据此分析,刘锡鸿A. 仍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伦理和儒家价值观B. 肯定了英国政体中体现的民主和法治精神C. 主张对中国传统政治体制进行全面批判D. 从反对学习西方向支持学习西方制度转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刘锡鸿的思想主张。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锡鸿仍然存在官、民思想,仍然存在封建时代儒家的的“仁政”的思想,说明刘锡鸿仍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伦理和儒家价值观,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对西方的评价只是从表面现象上进行评价,未涉及到民主和法治精神等深层次的东西,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刘锡鸿

11、仍然存在官、民思想足以证明刘锡鸿不会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进行全面的批判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刘锡鸿仍然存在官、民思想足以证明刘锡鸿不会支持学习西方制度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考点:中国的近代化近代化的主题刘锡鸿的思想主张11.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历来是治国理政的大忌。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A. 汉代儒学的主张B. 程朱理学思想主张C. 陆王心学的思想D.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谈

12、到的是治国理念问题,可以看出习总书记所强调的是务实问题,反对空谈,要实事求是、落到实处,因此与明清时期的经世致用思想吻合,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汉代强调的是经学,是理论上的内容;B、C选项是哲学上的思想,没有落到实处。12. 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 为统治者“润色鸿业”C. 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 为阅读者“铺陈气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汉赋是西汉时

13、期文学作品特点,气势恢宏,符合西汉大一统辉煌气势,为统治阶级造声势,故A、B和D均反映汉赋特点,不符合题意;汉武帝时期把治国思想从西汉初的“黄老无为”(道家)改为经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故C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科技与文学艺术文学艺术成就汉赋。13.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A. 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B. 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C. 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D. 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

14、能力。从材料“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可以看出顾炎武特别强调人的道德的作用,认为以无德之人讲学,与圣人相去深远。故选B项。材料主要说的是有学问的人应该有道德,不选A项。材料并非说的是治学问的方法问题,不选CD两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顾炎武的思想【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14.汤显祖牡丹亭题词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下列对这段话的解读,正确的是A. 表明文学开始与现实相结合B. 是对当时的官方哲学的否定C. 标志着世俗文学的诞生D. 是早期民主思想产

15、生的体现【答案】B【解析】【详解】汤显祖借牡丹亭歌颂了伟大的爱情,这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否定,即否定了当时的官方哲学宋明理学,故B项正确;文学开始与现实相结合开始于诗经,故A项错误;宋代世俗文学诞生,故C项错误;早期民主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反专制,材料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15.元代堪称中国戏曲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主要肯定了元曲的哪类艺术风格A. 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B. 以文人抒情写意为主流C. 既雅俗共赏又凝重沉郁D. 充满追求个性的浪漫主义色彩【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主要说明元曲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百姓,没有深奥不易理解、粗野庸俗的情况。反映了元曲以自然本色为主流这一特点。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元曲16.智者们关心的是如何运用他们精彩美妙的演讲来使他们的听众获得实际的效用,他们的演讲并非真理性的,而是效用性的,在他们光辉伟大的形象背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