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81547 上传时间:2019-04-14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解析版】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解析版】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解析版】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解析版】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析版】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阳高中2020届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儒家经典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和完成设计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练。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的这种逐层扩展的关系,实际上受到下列哪种制度的影响A. 世袭制度B. 分封制度C. 宗法制度D. 郡县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察的是分封制的内容。从材料中“家,国,天下”可以看出其修身的顺序与分封顺序正好相反,体现了个人不断攀升的过程,D项中郡县制尽管也是国家管理地方制度但郡,县名称明显不同于家,国,天下。王位世袭与宗法制亦

2、各有其侧重,与题意不复。如上所述,不复赘述。考点:分封制的内容。评点:该题需要掌握儒家思想对政治的态度与道家和法家的不同,儒家的入世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也对后世各家产生深远影响,它是现今关注家国大事的理论的渊源。2.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所勾勒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各遂性命、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这恰好是今天全球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理想。这个派别是()A. 道家 B. 墨家 C. 儒家 D. 法家【答案】A【解析】【详解】老子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提出了“道法自然”,主张人与自然万物是连续一体的,自然存在具有深刻的内在价值,人类应当尊崇自然、关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子所勾

3、勒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各遂性命、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这恰好与今天全球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构想相符,故A项正确;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并未勾勒万物和谐、各遂性命、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的世界蓝图,故B项错误;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主张的社会蓝图是恢复周礼,并未勾勒万物和谐、各遂性命、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的世界蓝图,故C项错误;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的韩非,他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他提出建立君主专制

4、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并未勾勒万物和谐、各遂性命、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的世界蓝图,故D项错误。3.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意在揭示A. 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B. 嫡长子继承制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C. 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D. 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答案】B【解析】材料“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指出立贤能者为君胜于立长,量才干任

5、用胜于凭资格,但是最终还是不能用最好的措施来实行,是因为害怕这样做让人有借口轻易发起争端,这种弊端实在更加大了。可见王国维并不否认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而是认为嫡长子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故排除AC,选B。材料认为当时没有较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但没有提到今后有没有,排除D。故选B。4.战国时期,商鞅在魏国没有得到重用而入秦国,被秦孝公委以重任;吴起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他们的做法却很少受到非议,这反映了A. 分封制的瓦解有利于人才流动B. 各诸侯国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视C. 郡县制度在诸侯国得以推广D. “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战国时期,商

6、鞅在魏国没有得到重用而入秦国吴起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他们的做法却很少受到非议”反映出战国时期人才流动促使“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分封制与人才流动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郡县制,故C项排除。5.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以“明人伦”为重点。无论国学还是乡学都以“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所谓六艺,即礼(政治伦理)乐(艺术教育)射与御(军事体育)书与数(基础文化知识)。这反映出西周的教育A. 重视儒家的人伦思想B. 以提高平民素质为目的C. 以贵族子弟为主要教育对象D. 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

7、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周时期儒家思想还未产生,排除A项;“以提高平民素质为目的”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结合六艺的内容可知是对统治阶级的教育,故C正确;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6.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帝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十科举人。这反映出隋朝A. 开创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B. 继续沿用察举制并有所发展C. 表明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D. 重视官员的德行与考试成绩【答案】B【

8、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准确和完整理解和整合所获信息,调用相关知识,作出必要判断的能力。据材料“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可知,皇帝要求各地官员通过考察人才的品德和才能并分科举荐,从十科来看,涵盖范围广泛,是对以往察举制的继承发展,即B。开创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是隋文帝,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形成,排除A项;据材料信息可知,科举制尚未正式形成,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考察官员的德行与考试成绩,排除D。故选B。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名师点睛】古代武官的选拔往往都是世袭或者察举,通过科举制选拔是在唐

9、代。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清代情况大不相同,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加上封建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7.唐代中期后,儒学中出现了一批“异儒”思潮,对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如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其通史中首次倡言“六经皆史”。对该史料的分析、推理正确的是A. 说明在唐代儒学主流地位严重动摇B. 说明在唐代学术氛围比较宽松C. 说明在唐代儒学的发展趋向平民化D. 说明在唐代儒学信仰有待于重构【答案】D【解析】唐代佛教发展,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儒学“异偶”以及“提出了怀疑和批判”说明

10、传统儒学出现了危机,有待于信仰的重建,故D项正确;儒学受到批判,但并不能说明儒学主流地位的动摇,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儒学危机,并不是学术氛围的宽松,故B项错误;儒学发展一直属于精英基层,儒学平民化是在南宋以后,故C项错误。8. 元史百官制中说:“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 这充分说明A. 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没有变化B. 地方机构长官为蒙古人和汉人,掌握实权C. 反映了当时民族团结和融合D. 元代地方设行省,行省之下则有路、府、州、县【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行省制度的建立。9.宋明

11、理学的传统里,程朱理学提出了“知先行后”的观点,陆王心学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王夫之提出了“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辩证的知行观。这从侧面反映出A. 宋明理学存在致命缺陷B. 明末清初对知行关系有了定论C. 儒学的哲学化倾向明显D. 儒学知行关系理论的不断深入【答案】D【解析】“知先行后”“知行合一”“知行相资以为用”都体现出知行关系理论,说明这一关系不断深入,故D正确;宋明理学并没有存在缺陷,故A错误;B中形成定论说法错误;儒学的哲学化倾向是宋明理学时期。10.元史选举志一记载:“(世祖至元)四年九月,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以为:贡举法废,士无如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

12、事官僚,或做技巧败鬻以为工匠商贾。”另据谢枋得叠山集记载:“当时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元朝A. 重视科举制度B. 文人的社会地位较低C. 有明显的等级划分D. 工商业经济发展较快【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贡举法废,士无如仕之阶”可以看出元朝废除了科举取士的制度,知识分子的地位非常低,“九儒、十丐”,仅好于乞丐,故选B。A项与材料意思相反;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等级划分的内容来,主要说的是因为废除了科举制,知识分子的地位变得很低;D项材料并未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的知识分子

13、的地位。11.就我国古代的物理学而言,力学知识是与农耕技术、都邑建筑、铁制工具、水利工程、船舶制造、材料选配等紧密相连的,光学知识则与古镜研制、自然现象的观察、对天然晶体的考察等息息相关。材料表明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显著特点是A. 长于逻辑推理B. 重视实用性C. 探求物理规律D. 领先于世界【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力学知识是与农耕技术、都邑建筑、铁制工具、水利工程、船舶制造、材料选配等紧密相连的”、“光学知识则与古镜研制、自然现象的观察、对天然晶休的考察等息息相关”体现中国古代科技与人们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说明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实用性,故B项正确;AC项不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而是西方近代

14、科技的特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的地位,故D项排除。【点睛】“力学知识是与农耕技术、都邑建筑、铁制工具、水利工程、船舶制造、材料选配等紧密相连的”、“光学知识则与古镜研制、自然现象的观察、对天然晶休的考察等息息相关”是关键信息。12.宋元的工匠们将规矩工整的楷书广泛用于刻书并加以改造,在明朝中期形成了以“横轻竖重、四角整齐”为特征的宋体字。宋体字的形成A. 实现了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B. 阻碍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C. 利于印刷业发展和文化传播D. 有利于活字印刷术的诞生【答案】C【解析】【详解】宋体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横轻竖重,四角整齐”,并不是实现汉字由繁到简,故排除A项;宋体字主

15、要是用于刻书印刷,与书法艺术无关,没有阻碍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故排除B项;宋体字的特点有利于刻书印刷,从而利于印刷业的发展和文化传播,故选C项;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时期,宋体字的形成是明朝,故排除D项。13.下表呈现的是“纸是谁发明的”这一问题的不同史料,对此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史料出处史料内容东汉后汉书蔡伦传“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唐朝书断“汉兴,有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南宋学斋拈毕“纸笔不始于蔡伦、蒙恬但蒙、蔡所造精工于前世则有之,谓纸始于此二人则不可也。”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考古发掘发现了古纸(史称放马滩纸),推断其年代为西汉初年,该纸纸面平滑、质地薄而软。A. 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多样化B. 文字史料不能客观再现史实C. 考古发现可弥补文献史料的不足D. 历史结论只能依靠考古证实【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真相是唯一的,不是多样化,故排除A;B项说法片面,文字史料也可能再现史实,故排除B;D项说法犯了绝对化的错误,故可排除;依据材料可见,考古发掘发现了古纸(史称放马滩纸),对以前的史书记载有了一定的补充,所以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