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安徽省a10联盟2019届高三11月段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80589 上传时间:2019-04-14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安徽省a10联盟2019届高三11月段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解析版】安徽省a10联盟2019届高三11月段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解析版】安徽省a10联盟2019届高三11月段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解析版】安徽省a10联盟2019届高三11月段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解析版】安徽省a10联盟2019届高三11月段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析版】安徽省a10联盟2019届高三11月段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安徽省a10联盟2019届高三11月段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A10联盟2019年上学期高三11月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从整体来看,宋代文艺有趋于世俗化、平民化的倾向,从而产生雅俗共存的时代特征。一方面,在士大夫手中,作为正统文艺样式的诗文、书画十分兴盛,而且依然保持着高雅、严正的姿态,牢牢地占据着大雅之堂的主要地位。另一方面,民间伎艺也十分发达。宋代城市繁荣,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兴起,繁华的都市生活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说话、杂剧、影剧、傀儡戏、诸宫调等艺术迅速兴起和发展。这两类文艺形式分别适合不同社会阶层对文化生活的特殊需求,也适应各个社会阶层审美情趣的不同倾向,共生共荣,互不排斥。这种

2、雅俗共存的繁荣局面是宋代文艺的总体时代特征,是一个健康发展的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尤其值得称许的是,宋代文艺的雅俗共存并不是泾渭分明、严守畛域的不同板块,而是互相影响、互相交融的共生状态。话本小说本是服务于市民阶层的说唱艺术,但是其“入话”部分常以诗词“起兴”,例如碾玉观音这篇宋话本,开篇便引用王安石、苏轼等人的咏春诗词多达11首。这分明是通俗文学对雅文学的倾慕与靠拢。南戏本是宋代民间艺人创造的新兴艺术样式,它在形式上综合了宋代众多的伎艺,如宋杂剧、影戏、傀儡戏、歌舞大曲,以及唱赚、缠令等在表演上的优点,与诸宫调的关系则更为密切。南戏虽是典型的宋代俗文学,从曲牌来看,其实也是雅俗并存的,既有麻婆

3、子等产自市井的“下里巴人”,也有从词牌中移植来的祝英台近等“阳春白雪”。更重要的是,宋代文艺的主体作者即宋代士大夫在文艺创作时具有融合雅俗的审美心态,从而实现了以俗为雅的境界提升。宋代的儒、道、释三种思想已在哲理的层面上有机融合起来,三教合一成为一种时代思潮,这使得宋代士大夫的文化性格迥异于前代文人。首先,士大夫对传统处世方式进行了整合,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是互相排挤的两极。其次,宋代文人采取了新型的态度,不像唐人那样张扬、发舒,而是倾向于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在现实生活中,宋代的士大夫多采取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态度。随之而来的是,宋人的审美态度也世俗化了,这就促成了宋代文学从雅俗

4、之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宋词的兴盛便是其典型表现。宋代文人用诗文来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词则用来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这样,诗文和词就有了明确的分工:诗文主要用来述志,词则用来娱情,成为士大夫宣泄衷肠的合适渠道。由于词被看作是用于抒写个人情愫的文体,很少受到“文以载道”思想的约束,因而文人可以比较自由地抒写内心款曲,词体也因此能够保持自身的特性,取得独立的地位。同时,在社会下层,由于经济发达、都市繁荣,民间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更有一些词人直接为歌女写词,如柳永常常出入于秦楼楚馆,北宋中后期的秦观、周邦彦也都为歌伎写了不少词作。就其整体而言

5、,宋词的兴盛是与宋代都市的繁荣和文化娱乐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宋词在整体上具有以俗为雅的性质。(摘编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宋代文艺雅俗两类形式有利于适合不同社会阶层的特殊需求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倾向。B. 雅俗共存的宋代文艺中,雅和俗不是泾渭分明、互相割裂,而是互相交融、互相影响。C. 宋代士大夫的文化性格与前代文人迥异,是因为三教合一在宋代成为一种时代思潮。D. 宋代文人生活态度的变化带来宋人审美态度世俗化,促成宋代文学消弭了雅俗界限。2. 下列列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宋代文艺雅俗共存的总体时代特征

6、,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令人信服。B. 文章以碾玉观音和南戏为倒论证宋代文艺的雅俗共存是互相影响、互相交融的共生状态。C. 文章不仅分析了宋代士大夫的文化性格发生变化的原因,还列举了其在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D. 文章用较大篇幅阐述宋词兴盛过程,以此说明宋代都市的繁荣和文化娱乐业的发展密切相关。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宋代士大夫创作的诗文、书画等正统文艺样式,牢牢地占据着大雅之堂,是“雅”文艺的代表。B. 作为宋代民间艺人创造的新兴艺术样式,南戏综合了众多伎艺的表演优点,是“俗”文艺的代表。C. 宋代文人若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常用诗文;若抒写个人的闲情逸致,则一般用词

7、。D. 由于摆脱了“文以载道”思想的约束,受到民间娱乐场所的欢迎,宋词逐渐具有以俗为雅的性质。【答案】1. D 2. D 3. C【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D项,“促成宋代文学消弭了雅俗界限”程度过重,原文为“促成了宋代文学从雅俗之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故选D。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

8、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

9、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以此说明宋代都市的繁荣和文化娱乐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不正确,是为了说明宋代文艺“实现了以俗为雅的境界提升”;且“宋代都市的繁荣和文化娱乐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也不正确。故选D。【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牢牢地占据着大雅之堂”扩大范围,原文为“占据着大雅之堂的主要地位”。B项,偷换概念,原文为“它在形式上综合了宋代众多的伎艺,如宋杂剧、影戏、傀儡戏、歌舞大

10、曲,以及兼有唱赚、缠令等在表演上的优点”。D项,强加因果;且“摆脱了文以载道思想的约束”也不正确,原文为“很少受到文以载道思想的约束”。故选C。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私塾先生唐凤雄先前,桑槐坪唐氏祠堂里有一私塾。私塾先生为村里一老学究,长须飘飘,一步三摇,才学渊博。祠堂高大深邃,每日里书声琅琅,给田园平添几分雅趣。老学究年逾六甸,面容慈祥,执一铁尺教鞭,四书五经堆砌台前,自有几分威仪。而学生中桀骜不驯者有之,顽钝不化者有之,学究大伤脑筋,每言“人之初,性本善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一脸惋叹状。冷不丁,恍见私塾门口有人驻足,搁书去看,空无一人。天井中几条小小鱼儿于

11、清澈见底浅水里钻来钻去。老学究便踱回去,继续授课,未几,又有了那种感觉,复去察看,直到祠外,见空旷田园有一牧童在牧牛。“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老学究动了愁思,叹息着入祠。一日,天色阴晦。有人咣当一声将门撞开,身未见声先至:“夫子,土匪来了,土匪来了!”急呼阵阵。老学究定睛一看,竟是那未及弱冠的牧童。老学究慌了,倒是牧童不怕:“莫慌莫慌,土匪还在河对面哩,我再去缠一缠”一溜烟就跑出祠堂。土匪拥进桑槐坪,村人早就躲进山里了。土匪洗劫村子,没见值钱东西,骂骂咧咧,走了。一日,私塾放学后,老学究一个人踱着步走出祠堂,见不远处草坡上那牧童咬着草根心不在焉地牧牛,他径直走上前去:“娃,你随我来,给你一

12、样东西。”老学究柔声说。牧童忐忑地随老学究进了祠堂。老学究掩上门,掏出书。“孺子可教也。往后,你就不用偷偷摸摸听课了。”“先生!”牧童跪下了。牧童唐力做了老学究的关门弟子。一晃几年过去,学童又换了一轮,老学究须发皆白,一堆雪似的在祠堂蠕动。在族人会上,他道出告老的念头,族人请问谁可接任,老学究手指一旁肃立的唐力:“他可担当矣。”众人讶然。一试之下,果然不负众望。唐力做梦也不曾想到,年纪轻轻就做了私塾先生,自感责任重大,不敢误人子弟,授业之余,勤学苦练。置身清风涤荡一净的祠堂,思及牧牛求学经历,恍然若梦。就在这一年,年轻的私塾先生又遭遇了咄咄怪事。秋凉一日,唐力正教习三字经这篇启蒙圣文,耳闻祠外

13、沓沓之声,不经意地透过木窗朝外一觑,顿时大惊失色:一队扛枪的队伍正沿着石板路朝这边来了。稍顷,他冷静下来,他想自己可以从后门逃过,可这些十岁以下的学童怎么办?乱糟槽一跑,还不叫乱枪打死?想到此,他极力压抑声音,对学童们说:“现在土匪来了,你们听先生的话,不要交头接耳,只管看书,不许走动。”学童们一听土匪来了,吓得呜呜直哭,但见唐力镇静,也陆续安静下来。几个扛枪的已进了祠堂。唐力迎上去,见他们东张西望,就索性说:“长官行行好吧,这里只有学生,没值钱东西。”“嗬,还是个私塾嘛。”扛枪的就想往里走。唐力瞪圆眼睛,大步上前拦阻:“贼有贼路,匪有匪道,你们不能欺负孩子!”正在此时,祠外传来一个威严的声音

14、:“吵什么!”落音处,又一伙扛枪的拥着一挎驳壳枪头领模样的大汉进来了。唐力心一横,想先求求情,万一不行就豁出命去,他于是请求头领手下留情,那头领不待他说完,笑了:“先生你误会了,我们是工农红军。”“你们就是红军?”唐力听说过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事,暗暗松了一口气。“我们想借贵地开个会,行吗?”“行的,当然行的。”唐力喜出望外。这队红军对地方果无骚扰,就在祠里开会休息。大约开了半天会,就生火做饭。那红军长官好歹要唐力和他们吃一顿饭,说:“你是先生,知书达理,我张猛子是粗人,就是吃了不识字的亏呀。”这话唐力很受用。临走时,红军走下祠堂台阶,又踅回来,重重地说:“我张猛子看你是个好先生,以后有机会

15、,我张猛子保你上省城,做个官怎样?当然喽,我张猛子这条命那时还在才行哇”说完,他大笑远去。目送远去的红军队伍,唐力疑是梦幻,泪湿长衫。十数年后,县里转来省城信函,正是那张猛子,邀唐力去省城发展。其时桑槐坪也是沧海桑田,祠堂里的私塾已被政府兴办的公立小学取代,唐力便是小学唯一的教师。唐力拿着张猛子的信很是为难:去吧,当时公立小学师资奇缺,他实在不忍心弃下那些学生不管;不去吧,不但拂了张猛子的美意,而且也错失了良机。后来唐力依旧那件长衫,在祠堂里进出,把那些前尘旧事的惆怅,付于抑扬顿挫的吟诵之中了。(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7期,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16、A. 小说标题“私塾先生”一语双关,既指先前的老学究,又指后来的唐力。两人虽然时代不同,年龄迥异,但都不失为合格的“先生”。B. 老学究收唐力做了关门弟子,是为了报答唐力的救命之恩:土匪到来前,唐力不但跑到祠堂给他报信,而后又“再去缠一缠”土匪。C. 虽然小说对张猛子着墨不多,但是透过他的言行,读者可以看到个威严直爽、爱护百姓、尊重人才、重诺守信的红军指挥官形象。D. “目送远去的红军队伍,唐力疑是梦幻,泪湿长衫”明写唐力,暗写红军,借写唐力的心理和神情,衬托出了红军是真正的人民军队。5. 小说中的唐力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小说中两次写到土匪来到桑槐坪,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4. B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