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四川省眉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80499 上传时间:2019-04-1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四川省眉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解析版】四川省眉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解析版】四川省眉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解析版】四川省眉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解析版】四川省眉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析版】四川省眉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四川省眉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眉山一中办学共同体2020届高二上期1月月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的侠文化历史悠长,“侠”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战国时韩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里的法和禁指国家的法律制度。韩非子站在法家的立场指出了“侠”目无法纪、好斗使力的一面。司马迁则以民间道德定义侠客形象,其在史记中专立游侠列传,云:“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随后又立刺客列传指明侠的本质就是舍己为人,他们明大义,识大体,他们的义愤为国难而发,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成为铲除不平、伸

2、张正义的一种社会力量。班固在汉书中作游侠传,从后汉书起,官修史书不再专门为游侠立传。此后史书对侠的记述便无以为继。史家没有记载的东西,就以诗、文、小说、戏曲等形式记载流传下来,侠的形象由此出“史”入“文”。也就是说,政府希望独掌法律,不喜欢跟政府唱对台戏的游侠。而游侠认为政府有不公正的地方,所以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执掌正义,决定是非和生杀。这一点是像中国这种大一统帝国绝对不能允许的。因此,从汉景帝开始就大量杀戮游侠,中国历代帝王,只要建立起政权,国家稳定以后,一定杀游侠。所以,侠存在的空间主要是乱世。中国人为什么在侠的身上寄予那么大的希望?柳亚子诗云“乱世天教重侠游”,就是说,在乱世里面,老百姓更

3、易被欺侮,更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所以,格外地想念侠。人们在侠的身上寄托了被拯救的希望。不仅乱世,就是所谓的太平盛世,封建社会的很多不公也无法通过政府得到适当处理,很多坏人,官府和法律制服不了,或者说不愿意管制,这时民众希望在法律和政府之外,另外有一批人,这批人跟政府没关系,但是他们能够帮助老百姓,即所谓拯世济难。这就是侠能够被接受或者代代相传的心理基础。武侠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人格精神中的一部分。结合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中对武侠精神的诠释,再纵观历史武侠人物的悲壮侠义之举,可以将武侠精神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恩,知恩必报,重义轻命;信,言出必行,一诺千金;勇,千里赡急,不吝其生;义,除暴安良,打抱

4、不平;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所以受欢迎,还有一点就是侠身上展现出的气质:独立不羁,自由放达。古代侠士,衣带飘飘,倚剑长歌。他们不要名位,不要爵禄,也不想受到任何社会和他人的束缚,他们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将不平之事变成公平之事;轻财好施,赈穷救急,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追求公平与自由。这种天马行空、豪放肆意的气度,很受文人的欣赏。 正因为这样,中国的文人,或者说一直到现在的读书人,或多或少都对侠的观念、对写侠的诗文、对武侠小说感兴趣。虽然史记汉书以后的中国史书,没有再记载关于侠的故事,可是,我们从魏晋隋唐描写游侠的诗歌文章,从唐代宋代的豪侠小说,从元代及明代清代的游侠

5、杂剧传奇,从明清的侠义小说,到20世纪的武侠小说,一直到现在台湾、香港很流行的武侠电影,都可看到大侠的身影。侠作为一个特殊历史阶段的社会群体虽已消失,但是武侠崇尚的重义轻生,舍生取义,追求道德完美和理想人格的传统心态,早已积淀于中华民族伦理文化意识的深处,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发展道路。1.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们喜欢侠的原因的一项是( )A. 不管是身处乱世还是治世,遭遇不公的人们都在侠的身上寄托了被拯救的希望。B. 人们敬佩侠铲除不平、伸张正义,具有的恩、信、勇、义、忠等武侠精神。C. 人们欣赏侠不慕名利,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的独立不羁、自由放达的气质。D. 侠的形象出“史”入“文

6、”,被以诗、文、小说、戏曲等形式记载流传下来。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老百姓在乱世被欺侮、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在治世,遭受冤屈,无法通过政府得到适当处理,这些是侠世世相传的心理基础。B. 司马迁在褒扬游侠“言必信,行必果”,识大体、明大义的同时,也指出他们“行有不轨于正义”,这表现了他“妍媸毕露”的实录精神。C. 在封建社会,因为游侠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执掌正义,决定是非生杀,挑战政府的法律,所以会遭到政权稳定的政府的戕害。D. 作者在文中引用韩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意在表明他作为法家代表人物对战国末期儒家和游侠持批判态度。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

7、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封建社会,社会有不公现象和老百姓希望被拯救的心理,是游侠作为社会群体存在的土壤。B. 鲁智深虽和金氏父女素昧平生,但他“路见不平一声吼”,拳打镇关西,除暴安良,他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典型的游侠形象。C. 因为汉景帝在巩固政权、稳定国家后就开始大量杀戮游侠,所以,侠存在的空间主要是乱世。D. “武侠精神”已积淀于中华民族伦理文化意识的深处,大侠的身影仍可能出现在今后的影视作品或小说中。【答案】1. D 2. A 3. C【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

8、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不属于人们喜欢侠的原因的一项”,D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不是人们喜欢侠的原因,而是表现。故选D项。【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考查其表述正确与否。A 项,“这些是侠世世相传的心理基础”不正确,由原文“他们能够帮助老百姓,即所谓拯世济难。这就是侠能够被接受或者代代相传的心理基础”可知,侠世代相传的心理基础是“侠客能拯世济难”。故选A项。【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

9、围或缩小范围。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C项,强加因果。原文说的是“从汉景帝开始就大量杀戮游侠,中国历代帝王,只要建立起政权,国家稳定以后,一定杀游侠。所以,侠存在的空间主要是乱世”。故选C项。【点睛】第1题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

10、正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永恒的文赤壁曹矞 熟悉文史的人皆知,赤壁有文赤壁、武赤壁之别。武赤壁,自然指的是史上曾发生赤壁之战的武昌赤壁;文赤壁,指的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误把黄州赤壁当作赤壁之战古战场,曾于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写下不朽的诗赋名篇“一词二赋”的地方。 文赤壁自古素有“风景如画”之美誉。至于为何称之为赤壁,说法不一。或许因其山崖陡峭,壁如刀削,犹如城壁一般,且呈赭红色,故称之。或许当年苏轼见当地人把黄州的赤鼻矶叫作“赤鼻”,误把“赤鼻”当“赤壁”,再观其地形酷似,就不曾深究,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于是,他排遣愁绪,赤壁怀古,寄情于山水之间,撰妙文于

11、笔端,方有了后人击节赞叹不已的千古绝唱。这真是黄州百姓之荣光,实在是个美丽的错误! 如今,慕名而来游览文赤壁的观光客,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驱车到武汉,向东走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湖北黄州的文赤壁。一下车,就可远远望见儒雅文豪苏东坡,那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为他铸造这么一尊高大石雕,是应该的,苏东坡理所应当是这里的主角。大家纷纷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彪炳千古的大文豪,高兴地和苏东坡合影存照。 我凝视苏东坡良久,他英俊洒脱,气宇轩昂,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无不溢出文人雅士的睿智和大度,仿佛他正在拂袖挪步,缓缓走来。正欲上前与之搭讪时,不禁一愣,哑然失笑。 迎面一座山,不高,随同众游人拾

12、级而上。居高临下,山壁下面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在宋代,长江就在这座山脚下拍壁奔流的啊,几百年后已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已盖满了密密麻麻的房子。遥想当年,苏轼就在此地与友人一起两度泛舟游玩,怡情山水,饮酒作乐,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试想,他第一次秋游之后,写下赤壁赋;仅仅三个月后的冬天,重游赤壁再写赤壁赋时,就曾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何况他去世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呢?早已星转斗移,时过境迁,江山易改矣。而今虽依然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去,古时东坡赤壁以及泛舟游览情景,唯有梦里再现了。 黄州之于苏轼,简直太重要了。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

13、有四年零两个月之久。他大体上做了四件事:躬耕东坡、放浪山水、修身养性、激情创作。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他自身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境遇,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谪居黄州期间,苏轼以挥洒自如的笔力,创造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新的生活和新的艺术形象,冲破了艺术樊篱,开拓了诗词歌赋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路子。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的作品多出自黄州,他艺术上的顶峰是在黄州。据悉,在数量上,在黄州写了753篇作品,其中诗歌214首,词79首,散文457篇,赋3篇。在质量上,文学上的代表作有“一词二赋”,书法上的代表作是寒食帖。平均每两天一篇,每周3.3篇。乃至饮食上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也都是他在黄州时发明的。这些都是黄州

14、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啊。 哦,对了,包括苏轼的号“东坡居士”,也是他躬耕于黄州东坡之时取的。东坡是营地,长期无人耕种,是瓦砾之场,不适合耕种。又因当年大旱,从未躬耕的苏轼饱尝了开荒种地的艰辛,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一个月夜,苏轼拄着拐杖,走在东坡的田间小路上,诗兴大发,写下著名的小诗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这真是逆境出成果,逆境造就人才的典范。苏轼个人之不幸,命运的阴差阳错,反而成就了黄州赤壁之大幸,更是

15、中国文学之大幸! 苏轼遭遇贬谪,遇厄运而不悲观消沉,失意而不失志,胸襟开阔大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不让人敬佩万分?他文如其人,直抒心灵,率直本真,赤壁怀古之赋、之词,皆于悲愤之中更见其旷达情怀。 永远的苏东坡,永恒的文赤壁。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曾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作为后人的我们,崇敬仰慕苏东坡如此。我们这些后人的后人,自然还会如我们一般敬仰于他,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苏东坡千古流芳,文赤壁亦随之而名垂千古。 (摘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苏轼把黄州的赤鼻矶称作赤壁,是因为苏轼见当地人把赤鼻矶叫作赤鼻,再看它的地形酷似城壁,于是将错就错,把赤鼻矶当成赤壁之战的古战场。B. 作者说苏轼误把黄州赤壁当武昌赤壁是个美丽的错误,是因为苏轼为此写下不朽的诗赋,并使本来默默无闻的黄州赤壁成了游览胜地。C. 文章叙议结合,先叙后议,即叙述了作者游览文赤壁的经过,又叙写了苏轼被贬黄州的生活场景,时空转换自然,使得文章事、理、情融为一体。D. 余秋雨认为苏轼个人之不幸成就了黄州赤壁和中国文学之大幸,使黄州名扬天下,并写下了许多在苏轼一生中最有影响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极重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