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人民(通史)版课件:第6单元 晚清时期的中国 第16讲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76990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PPTX 页数:64 大小:2.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人民(通史)版课件:第6单元 晚清时期的中国 第16讲 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人民(通史)版课件:第6单元 晚清时期的中国 第16讲 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人民(通史)版课件:第6单元 晚清时期的中国 第16讲 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人民(通史)版课件:第6单元 晚清时期的中国 第16讲 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人民(通史)版课件:第6单元 晚清时期的中国 第16讲 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人民(通史)版课件:第6单元 晚清时期的中国 第16讲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人民(通史)版课件:第6单元 晚清时期的中国 第16讲 (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6讲,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与三民主义,内容索引,主干梳理 断点弥补,概念理解 重点深化,史料考法 定向突破,高考感悟 押题演练,课时作业,主干梳理 断点弥补,1.背景 (1)清朝国势渐衰,社会矛盾尖锐。 (2)读书人埋头读经,远离现实。 (3)读书人与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4)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代表人物 (1)林则徐 地位: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著作:四洲志华事夷言。,一、新思想萌发(“师夷长技”),(2)魏源 著作:海国图志。 思想:“ ”,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 (3)洋务派 口号:“师夷长技以自

2、强”。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影响 (1)积极影响:新思想的最主要功绩在于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开始关注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形成了社会思潮,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2)消极影响: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学习西方的主张,体现了其阶级局限性,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强盛起来。,师夷长技以制夷,【轻巧识记】 “一、二、二、三”识记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 一个层面:学习西方技术。 二个派别:抵抗派、洋务派。 二个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 三点影响:冲击了传统观念;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1.背景 (1

3、)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2)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3)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目的: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3.理论武器:进化论、西方社会政治学说。 4.核心主张: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主张变法,建立 制,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二、维新思想,君主立宪,5.主要人物及主张 (1)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初步形成维新变法纲领。出版 ,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在维新变法期间,全力策划新政。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宣传民权;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的出路。 (3)谭嗣同:是维新派中的激进派,对

4、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的批判,号召人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4)严复:1898年,翻译出版天演论,提倡 思想,成为人们要求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孔子改制考,进化论,6.影响 (1)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2)通过变法以挽救民族危机,充满着爱国主义激情。 (3)要求建立 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意义。 (4)传播了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具有启蒙意义。,君主立宪,【易错辨析】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异同 (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富国强兵;都注重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2)不同点:洋务派主

5、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政治制度;维新派则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工商业。 (3)分歧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戊戌变法(选修1) 1.背景 (1)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根源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 (4)康、梁的准备:创办学堂,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力倡维新;上书皇帝,恳请变法;创办报刊,传播维新思想;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展开论战,挑战顽固。, 链接选修 ,2.变法内容 (1)政治:允许官民参政

6、,打击旧官僚。 (2)经济:采取措施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3)军事:增强军事实力。 (4)文化教育:促进西学传播,废除八股。 3.变法评价 (1)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积极影响:它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它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同时它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1.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加深,民族危机严重。 (2)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高涨。 (3)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

7、党中国 成立。 2.提出:孙中山在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所写的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三民主义。 3.内容 (1)民族主义: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同盟会,三、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2)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 ,它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 的纲领。 4.评价 (1)它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2)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3)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鼓舞仁人志士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共

8、和国,土地问题,(4)对结束封建君主专制、促成中华民国的建立和 的颁布起了巨大作用。 (5)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易错提醒】 “平均地权”“平分土地”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平均地权的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要求。,概念理解 重点深化,考点一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思想,概念解读,体用之争 “体用之争”最初指的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辩,它出现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争论的实质是维护清朝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争,

9、二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秩序。但是,洋务派的主张和实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到了清末,扩展到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争论,维新派认为“体”应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体用之争有了更新的内涵。,针对练1 (2018山西五地市联考题,28)1877年,马建忠写信给李鸿章说:“窃念忠此次来欧,一载有余,初到之时,以为欧洲各国富强专在制造之精、兵纪之严;及披其律例,考其文事,而知其讲富者以护商会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这反映了其 A.主张推广西方法律 B.对洋务运动的反思 C.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D.实现富国强兵愿望,解析 材料反映出

10、马建忠对西方富强的认识,认为应“护商”“得民心”。反思洋务运动,坚持“中体西用”,只学西方技术,不学制度,中国不可能富强,故B项正确。,1.“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与“中体西用”思想的比较 (1)相同: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都主张学习西方科技。 (2)不同 具体目的不完全相同:前者突出抵抗侵略,后者首先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 主张的实践程度不同:前者几乎没有具体实践,后者则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实践活动。,认知深化,2.多元史观评价“中体西用”主张 (1)从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

11、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从整体史观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4)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3.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 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

12、合。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发生。 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成因 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慢,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否定封建伦理道德,阻力很大,而且必然会失败。 主观原因: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考点二 “天下为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五权宪法 五权宪法是孙中山提倡的实行“五权制度

13、”的宪法原则。五权制度即“五权分立”的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将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这五种治权分别由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个机关独立行使,以防止政府之专权;而同时将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由人民掌握,实行所谓“权能划分”。,概念解读,多视角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 (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 (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 (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

14、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认知深化,针对练2 (2018长沙模拟)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了合五族共建民国的思路,但1920年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中说中国不止五族,应该合各族成为一大民族。1921年,他认为“不能笼统讲五族,应该讲汉族的民族主义,使其他各民族同化为汉族”。1924年,他又指出,中国应通过联合各民族,而成为一个民族。这一变化 A.表明孙中山仍然坚持大汉族主义的狭隘观念 B.适应了中国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 C.

15、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D.明确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孙中山的民族观念不断调整,从“五族共和”到认为应该联合各民族而成为一个民族,这一变化适应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故选B项。,家国情怀孙中山的家国精神 孙中山有着深厚的为民情怀,一生坚持以“天下为公”为最高思想境界,致力于“除去人民的那些忧愁,替人民谋幸福”的情怀。这是他追求真理,矢志革命的力量源泉,是他奋斗不息,永不言弃的深厚基础。,素养感悟,史料考法 定向突破,材料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学东渐,对中国的传统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而等清政府认识到这一点时已为时过晚。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曾编译四洲志 ,此书后经魏源增补为海国图志。魏源的思想新旧参半,他在提出上述主张的同时,又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自强运动”便脱胎于这种思想,该派中人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机器制造技术,这实际上是魏源等人“经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孙子兵法中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正好表明了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不幸的是,中国太大了,士大夫们墨守成规、思想闭塞,对外界情况麻木不仁,因而西方的影响主要只是局限于香港等通商口岸地区。 费正清东亚:传统与变迁,获取材料信息,要求:阅读材料,分析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学东渐发生的变化。 信息: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