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人民(通史)版课件:第15单元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39讲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76980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PPTX 页数:81 大小:3.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人民(通史)版课件:第15单元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39讲 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人民(通史)版课件:第15单元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39讲 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人民(通史)版课件:第15单元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39讲 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人民(通史)版课件:第15单元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39讲 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人民(通史)版课件:第15单元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39讲 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人民(通史)版课件:第15单元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39讲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一轮人民(通史)版课件:第15单元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39讲 (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9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改革,内容索引,主干梳理 断点弥补,概念理解 重点深化,史料考法 定向突破,高考感悟 押题演练,课时作业,主干梳理 断点弥补,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联邦政府的调节和管理职能深入到各主要经济部门。,【图解历史】 战后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的原因,(2)表现 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政府广泛补贴出口产品,维持高出口水平。 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_政策。 (3)实质:经济体制仍然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4)影响 美国快速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

2、 从20世纪_年代起,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福利主义,50,2.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凯恩斯,滞胀,3.美国的“新经济” (1)背景:二战后,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概念提出:20世纪90年代初。 (3)含义:它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_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4)特征:经济增长伴随着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基本上实现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 (5)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 (6)本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的周期性仍然存在。,信息技术,【特别提示】 “新经济”的实质是信

3、息化与全球化,其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4.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 (1)凯恩斯主义特征(二战后) 私人企业与_相结合。 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 (2)货币主义(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夫人推出经济改革政策,调整经济运行机制。 (3)经济自由主义(20世纪90年代):向“多市场、少政府”转变。 5.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 (1)发展方针: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和建设福利国家。 (2)特征: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共存。,国有化,(3)措施 提高国有企业比重和制定经济计划。 利用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全面指导和调节社会经济。 (4)结果 法

4、国的政府干预模式使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法国开始了_浪潮。,【特别提示】 二战后,英法与美国不同,因其私人垄断资本较弱,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要表现为大量企业国有化。20世纪80年代,英法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要表现为将大量国有企业私有化。,私有化,6.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 (1)建立:1949年阿登纳政府废除中央统制经济,建立“社会市场经济”。 (2)特征 充分发挥_的调节作用。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3)内容 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 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用收入调节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 (4)结果:经济奇迹般地迅速恢复

5、和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市场,7.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实行“_”。 (2)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逐步确立起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自由竞争机制,但政府始终掌握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决策权。 (3)特征:政府对经济的_远远大于市场调节。 (4)结果 1987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0世纪90年代出现“泡沫经济”,但经济强国的地位没有动摇。,统制经济体制,干预,8.建立“福利国家”和第三产业的兴起 (1)建立“福利国家”(社会保障) 目的: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实质:国家运用_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个人和家庭的

6、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 历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70年代后受挫,但是继续发展;80年代以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评价 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助长了部分人的惰性,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社会保障,(2)第三产业的兴起(经济结构) 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表现: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 作用 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归纳总结】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四大新变化,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7、(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显示出更大的局限性。 (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 2.内容,农业税,玉米,3.评价 (1)积极性: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局限性: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地方权力,个人崇拜,【图解历史】 赫鲁晓夫改革,(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改革初期 (1)措施 内容:重点进行工业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 局限:没有改变优先发展_的基本政策。 (2)结果 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一定的冲击作用。 军事实力

8、和_增强,成为超级大国。 2.改革后期 (1)状况:过分追求稳定,改革步伐逐渐缓慢下来。 (2)结果: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各种社会矛盾滋生,苏联陷入困境。,重工业,综合国力,(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内容 (1)经济:制定发展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 (2)政治 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将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 2.影响 (1)使苏联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 (2)最终导致_解体。,苏联,【归纳总结】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概念理解 重点深化,考点一 全面干预经济的新时代二战后资本主义

9、经济的新变化,概念解读,经济“滞胀” 指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以概括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现象时的专门术语。经济“滞胀”的新特点则是经济衰退与物价上涨现象同时出现和存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后进入了“滞胀”阶段,重创了各国的经济。,解析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出现经济“滞胀”局面,取消规章制度是为了克服凯恩斯主义带来的弊端,让市场发挥更大效应,以促进经济发展,故选A项。 取消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 美国并未实行杀富济贫政策,故C项错误; D项并非取消规章制度的目的。,针对练1 (2018长沙模拟,35)美

10、国过去是建立规章制度最有代表性的国家,而在20世纪70年代初又是取消规章制度最有代表性的国家。美国取消规章制度是为了 A.让市场发挥更大效应 B.取消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实行杀富济贫的政策 D.完善福利国家制度,1.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方式及实质 (1)方式 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典型国家:英法)。发达国家把铁路、电力等投资数额大、见效慢、利润低、私人不愿投资的基础工业、交通运输业、公用事业收归国有,同时兴办原子能、宇航等工业企业。 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典型国家:日本)。其目的是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发达国家的经济计划是指导性的,侧重对经济发展

11、的规划和引导。 财政政策调节(典型国家:美国)。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 介于计划和市场之间的“社会市场经济”(典型国家:联邦德国)。,认知深化,(2)实质:国家干预经济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过程中,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的表现 (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形态。 (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 (3)产业结

12、构的调整:科技进步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同时还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航空以及激光等。 (4)经济全球化:由于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家国情怀福利制度是公平、正义的体现 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也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福利制度对保障人民基本需求、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西方福利国家的福利制度进行比较借鉴,可以为我国福利制度改革提供经验教训。,素养感悟,考点二 “减速脱轨”二战后苏联的改革,苏共“二十大” 在1956年2

13、月举行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作的中央工作报告提出了关于国内外形势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一些新观点。国际方面,赫鲁晓夫强调了两种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国内方面,赫鲁晓夫强调恢复和加强法制;党的建设方面,赫鲁晓夫要求批判“个人崇拜”,恢复“集体领导原则”。苏共“二十大”表明,赫鲁晓夫试图通过批判斯大林,为推行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开辟道路。,概念解读,1.战后苏联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认知深化,2.二战后苏联改革的缺陷 (1)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加了改革的阻力。 (2)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

14、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 (3)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直接原因:经济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针对练2 (2018江西九校联考)赫鲁晓夫执掌苏联时,在1957年,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管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在1961年,又把全国分为17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协调和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在1963年,把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A.体制改革步子过大操之过急 B.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

15、矛盾 C.计划管理体制得到一定削弱 D.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责不清,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赫鲁晓夫不断调整经济行政区,领导经济建设的机构也不断改变,这说明其经济改革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故选B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操之过急,排除A项; 根据材料中“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可知C项错误; 材料信息旨在强调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明确思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史料考法 定向突破,材料 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意识形态领域来看,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时苏联国内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道。具体表现,第一是在“说事”时,改变历史结论,美其名曰“新视角”。当时有人认为,十月

16、革命给俄国带来的不是进步,而是倒退。因为“革命前的俄国已经在朝着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民主发展,如果革命在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以后就中止,那么俄国就可以建立资产阶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因而可能早已实现现代化并与西方先进国家并驾齐驱了。第二是在“论人”时,颠覆历史评价,美其名曰“复杂论”。对于斯大林的批判和全盘否定。在赫鲁晓夫时期批判的主要是斯大林个人,以及他在,获取材料信息,领导工作中的各种错误,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已经由此发展到批判和否定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且进一步直接诋毁列宁。第三是在“讲史”时,歪曲历史事实,美其名曰“再思考”。最初,有人把勃列日涅夫时期简单地说成是一个“停滞时期”,毫无成就可言。后来针对斯大林时期,否定国家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摘编自陈之骅苏联解体前夕的历史虚无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