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5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76797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2.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5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 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5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 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5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 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5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 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5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 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5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5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 (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主题线索】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精耕细作的农业占主导,手工业和商业是其有效补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主要表现】 (1)农业: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精耕细作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历史悠久、门类齐全、工艺精湛,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发

2、展十分缓慢。,(3)商业: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兴起和繁荣。城市、“市”和商人等商业元素不断发展,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古代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4)经济政策:土地制度经历了氏族公社所有、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基本政策,它与明清时期实行的“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共同严重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第5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考纲考情分析,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主干知识整合,考点即时演练,考纲考情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

3、干,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砍树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仍是 的耒耜和石锄、石犁。,木制,(3)铁犁牛耕,铁农具,曲辕犁,2.耕作技术 (1)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 。 (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赵过推行 。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 3.耕作制度 (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 (

4、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修建了 ,汉朝修建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垄作法,代田法,都江堰,(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 用于灌溉,唐朝时创制了 ,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5.经营方式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 所有,实行 。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 确立;农业收益的增加;政府为保证财源,扶植小农经济。 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 地位: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中国传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关系到古代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的安危。 (3)田庄经营:随着 的集中,汉代出现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

5、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采用 形式。,翻车,筒车,国家,集体耕作,封建土地私有制,精耕细作,土地,集体耕作,二、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1) 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 和技术。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过程,黄河流域,生产工具,经济重心南移,3.特征 (1)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 的南迁。 (2)南移趋势往往在 、战乱时较为突出。 (3) 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4)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 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 转移。,北方人口,封建割据,政治中心

6、,长江流域,沿海,4.影响 (1)对海外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 的发展。 (2)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 发达,一直影响至今。 (3)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4)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 事业的发展。,海上贸易,商品经济,文化教育,(5)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

7、好地融合在一起,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6)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7)对风俗习惯的影响: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唐中期北方饮茶之风盛行等。 (8)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经济重心和政治军事重心分离,由此促进沟通南北经济的交通运输的发展。 (漕运) 三、古代的土地制度 1.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 ,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方式:公元前594年,鲁国进行税

8、制改革,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 。 2.土地兼并 (1)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 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2)危害: 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矛盾激化、动荡不安。 (3)措施 北魏至唐前期实行 ,限制土地买卖。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不能根治土地兼并。,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兼并,均田制,宋代“田制不立”“ ”,两极分化更为激烈。 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通过 广占田土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政府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税。清前期人地矛盾突出,政府为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百姓生计,鼓励

9、尽可能开垦、利用土地。 3.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定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2)过程 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 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 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采取订立 的方式,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为主。,不抑兼并,土地买卖,租佃经营,契约,明清时期:人口增多, 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3)影响: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 相对减弱,租佃农民通过抗租、减租斗争,争取长期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四、古代手工

10、业的进步 (一)官营手工业 1.历程: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全部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西汉时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由 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人地矛盾,人身依附关系,工商食官,政府,3.表现 (1)冶金业 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 商周时代: 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两汉:高炉炼铁及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南北朝:发明 等,技术长期领先世界。 (2)制瓷业 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至唐朝: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时,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

11、瓷系统。 宋朝: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 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 是著名的瓷都。,青铜,灌钢法,景德镇,(3)丝织业 商朝:已有织机。 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西汉:长安设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唐朝: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清:官府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4.两类 (1)一部分是直接为满足最高统治者皇帝、皇室成员、贵族以及封建政府的特殊需要而设立的。如铸钱、织造、陶瓷、造船、军器、火药等。,(2)一部分是重要的国计民生物资,由于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官府为取得这部分利益而实行官营。这既包括盐、酒

12、、茶等生活必需品,也包括铁、金、银、铜、铅、锡等生产原料。 (二)民间手工业 1.生产特点 (1)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来 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3)田庄手工业:由田庄经营,涉及纺织、农具、兵器修造等,是 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交纳赋税,自然经济,2.发展历程 (1)早期状况: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 (2)隋唐时期: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数出自农夫织妇之手。 (3)宋元时期:除纺织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

13、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 (4)明清时期: 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 性质的生产关系。 (三)手工业的特点 1.历史悠久、领先世界、远销海内外。 2.技术不断进步。 3.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长期并存。,民营手工业,资本主义,4.规模不断扩大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5.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 6.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的相应变化。 7.农业与手工业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制约。 (四)手工业的影响 1.西汉:中国丝绸通过“ ”远销亚洲、欧洲,中国获得“丝国”称誉。 2.唐朝: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明

14、清:通过 ,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重理解,1.土地制度的发展演变,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土地制度: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3)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经营模式。 (4)生产模式:精耕细作是我国封建农业的主要特色。 (5)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6)历史地位:农业在封建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7)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转移的发展过程。 (8)与政府关系:一方面国家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

15、障;另一方面农业也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3.唐代至清代“匠户”的演变,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主题一,精耕细作古代农业发展,材料 中国古代的农业科学技术,到了明清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耕地和整地的农具有代耕架、秧马等。“代耕架”从现代机械角度来看,虽有些简单笨拙,但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条件下,能够创造出这样的农具,的确是农业生产工具发展史上的一项创造。作为农业命脉的水利,中国一直非常重视,明清尤然。据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共2 270余处,清代 3 500余处,形成排灌网络。农田水利科学技术著作大量出现,有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与清朝官修的授时通考等。明朝中后期以后,原产于美洲等地的一些农作物相继传入我国。18世纪中叶以后,北方山东、河北、陕西等地较为普遍地实行了三年四熟或二年三熟制的多熟耕作制,并出现以畜力牵引的大型化的深耕细作和以自给性的饲料栽培、家畜饲养并提供肥料的集约化大规模经营。 谭黎明论明清时期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解析】划分材料层次,从农具改进、水利兴修、农业著作、物种引进等角度概括。 【参考答案】采用新式农具;实行新的耕作制度;栽培新的农作物品种;排水灌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