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时检测(十三) 明清时期的文化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75897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时检测(十三) 明清时期的文化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时检测(十三) 明清时期的文化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时检测(十三) 明清时期的文化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时检测(十三) 明清时期的文化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时检测(十三) 明清时期的文化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时检测(十三) 明清时期的文化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时检测(十三) 明清时期的文化 word版含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检测(十三) 明清时期的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李贽并未绝对地否定孔子及其思想,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却还供奉孔子;他反对把孔子言论的价值绝对化和对孔子的盲目迷信。这在当时()A背离了传统儒家思想B开启了清代的考证学术之风C推动了人们从正统儒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D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解析:选C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李贽反对盲从孔子,向传统理学思想发起了挑战,这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人们从正统儒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故C项正确;明清之际儒学并不是背离传统儒学思想,李贽言行的价值在于其批判性,故A项错误;根据设问中“在当时”可排除B、D两项,这两项都是明清

2、儒学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2李贽驳斥轻视和贬低商人的传统观念,指出:“且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贷,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垢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更有甚者,商人“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官商勾结,贿赂成风B商业资本力量雄厚,商品经济发达C封建制度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D封建官府促进商业发展解析:选C根据“受辱于关吏,忍垢于市易”“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李贽的言论主要是针对轻视和贬低商人的传统观念,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故选C项。A、B、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排除

3、。3对于法律与君主的关系,战国时期的韩非认为君主要用严刑峻法确立维护君主的绝对权威,而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则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限制君权,两者的观点截然不同。形成这样的历史叙述,首先需要()A据史料提出自己的认识 B考证相关史料真伪C研究分析比较史料异同 D搜集整理相关史料解析:选D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观点进行考证之前首先要搜集整理(占有)相关史料,在考证相关史料真伪之后,再通过研究分析比较史料的异同,依据史料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认识,因此D项是第一步,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干中的“首先需要”的要求,排除A、B、C三项。4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的自序中写道:“历览二十一史、十三朝

4、实录、天下图经、前辈文编、说部以至公移邸抄之类,有关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旁推互证,务质之今天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这体现了顾炎武()A经世致用思想 B唯物主义思想C自由平等思想 D民主启蒙思想解析:选A根据材料“有关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旁推互证,务质之今天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可以得出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均体现不出,排除。5王夫之认为“天理寓于人欲,无人欲则天理不可得见”。由材料可知,王夫之()A认为人欲也是天理 B主张“致良知”C彻底批判儒家思想 D强调经世致用解析:选A材料“天理寓于人欲,无人欲则天理不可得见”,可见王夫之认为天理人欲不可分,故选A项;

5、主张“致良知”的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排除B项;王夫之等早期启蒙思想家没有彻底批判儒家思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做学问要关注现实解决现实问题,排除D项。6朱之瑜(16001682)称:“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颜元(16351704)认为:“程朱派头始终与尧舜孔孟无干,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亳无功于疆场天地。”两人的本质意图是()A抨击程朱理学的空谈学风B宣扬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C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扬弃D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两人都认为理学不务实,对社会的作用不大,其本质意图是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故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反映程朱理学的不务实,主张经世致用,A、B、

6、C三项均与主旨不符,排除。7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这里的“先天不足”具体是指()A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B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薄弱C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D程朱理学在社会上根深蒂固解析:选B结合所学,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虽然反对君主专制,但是仍然是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上,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根源是经济基础薄弱,即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故B项正确。8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人们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而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两者都()A描写了古代官场的腐朽与黑暗B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

7、值取向C反映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D表明等级观念受到极大冲击解析:选C两部作品都没有描写古代官场的腐朽与黑暗,故A项错误;陶渊明代表知识分子,并不代表市民阶层,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人们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敢于反抗斗争”并结合所学可知,两部作品反映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故C项正确;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黑暗政治生活的不满,并不涉及对封建等级观念的冲击,故D项错误。9清初小说姑妄言曾写道:“你道这好儿子不送去念书,反倒送去学戏,是何缘故?但他这昆山地方,十户之中有四五家学戏。以此为永业,恬不为耻。”这一现象说明当

8、时()A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经济发展推动观念转变C小说成为文学主要形式 D民众需求促进戏曲兴盛解析:选B从材料“以此为永业,恬不为耻”明显看出这是一种价值观念的转变,结合材料提示的时间空间清代昆山,可知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选B项;A项明显与史实不符;C、D两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10. 如图是明末清初画家八大山人的写意画孤禽图,下项对于该作品的分析,正确的是()A追求个性和神韵意境B注重对景物的逼真摹写C特别讲究布局与构图D具有气势雄壮的特色解析:选A“写意画孤禽图”是典型的文人画,它集篆刻、绘画等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创作手法是留白,故A项正确;写意画追求神韵意趣

9、,不看重对景物本身的逼真描绘,故B项错误;“特别讲究布局与构图”为欧洲新古典主义的主要风格,故C项错误;写意画强调神韵意趣,借物抒情,不会具有雄壮的气势,故D项错误。11史载,宋以后戏曲发展进入鼎盛时期,从明代起,每年五月三日,国家和民间都要举行祭拜关羽的活动,此后,关公戏经久不衰。此现象()A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形成B体现了神化儒学的倾向C突出了戏曲的教化作用 D强化了宗教观念世俗化解析:选C材料指出明代以后关公戏经久不衰,而关公戏强调“忠义仁勇”,这实际上反映出戏曲的教化作用,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直接体现市民阶层的形成,也没有体现儒学的神学化,更不是说明宗教观念的世俗化,故A、B、D三项错误

10、。12清廷从政治标准出发,多次颁布法令,对民间戏曲进行干预,禁唱词曲;同时,清政府尤其是乾隆后期又召集民间不同的戏班进宫演唱,供他享乐。清廷的上述做法()A使京剧艺术带有强烈的阶级性B使京剧在当时具有雅俗共赏性C客观上为京剧产生提供了空间D改变了戏曲的教化和娱乐功能解析:选C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材料中清廷的做法客观上为京剧产生提供了空间,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

1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中叶以后,一些有识之士基于现实生活的感受,起而抨击理学,公然倡扬“人欲”“日用”“私”“利”,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相对抗。如王艮主张“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人欲即是天理”;李贽讲“私”讲“利”,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直至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义中之利,君子所贵”,否定了理学将义利相对立,重义贱利的观念;他们还主张“经世致用”“工商皆本”,提倡“实学”,反对理学的空谈性理,指出其于世事毫无助益。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材料二早在1895年前后,康有为

12、便已取法西方基督教的先例,提出“孔教”之主张,并提倡以孔子生年作为中国历史纪元之始。及戊戌年间,康有为受命主持变法,更极力主张将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张本。一时之间,“保教、保种、保国”之说,风行草偃,信从者众,甚至连日后以“排满”著称的章太炎,也曾在康有为的影响下,写就客帝论一文,提出“以素王(孔子)为共主,以清廷为霸府”的主张。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中叶以后有识之士反理学的原因及积极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将孔子符号化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1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

13、一“一些有识之士基于现实生活的感受”并结合所学,从明朝时期经济发展、政治腐败以及思想变化等角度归纳回答;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否定了理学将义利相对立,重义贱利的观念”“他们还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的空谈性理,指出其于世事毫无助益”并结合所学,从思想启蒙以及促进儒学发展等角度思考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康有为受命主持变法,更极力主张将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张本”,并结合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为变法寻求理论支撑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结合康有为思想特点以及利用孔子思想变法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视角分析回答。答案:(1)原因:宋明理学宣扬的伦理纲常偏离了正统儒学追求伦理道德与现世人

14、生相协调的精神;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世俗生活繁荣;君主专制统治强化,旧制度走向衰落。积极影响:面向现实人生、反对理学的蒙昧和禁欲倾向,具有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意义;提倡正统儒学的民本思想,强调经世致用,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2)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意识日益觉醒;孔子代表特定的道德、文化秩序,是数千年来中国社会的主流;将孔子符号化,视“孔教”与“保国”同等重要,能够提升文化认同感和建构文化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评价:康有为当时尚未认识到西方基督教对现代化的促进作用,但他将宗教理性力量作为政治改革的精神土壤,将孔子符号化并赋予宗教性色彩,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激发了文化民族

15、主义意识。同时,康有为将孔子符号化导致孔子形象神秘化,违背了儒学的世俗化倾向。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商鞅商君书农战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宋代)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这就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以及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世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忘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顾准希腊城邦制度(希腊)在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利的渴望更加强烈围绕材料,结合中外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12分)解析:首先围绕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经济发展与思想解放、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等角度确定论题,然后联系中外古代史的具体史实对所确定论题予以论证,做到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论题: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阐述:战国时期,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