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87870381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463.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包头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内蒙古包头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包头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包头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重三中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月考历史试题第一部分:单选题(402=80分)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 非常重视祭祀B. 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C. 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 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而社稷则是国家的代称,足以证明土地之神和五谷之神具备和国家同等的份量,也反映了农业是国家的立国之本,所以本题答案是D.以农业为立国之本。本题并不是反映非常重视祭祀,而是强调农业在我国古代的崇高地位。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发达

2、的古代农业2.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的变化数据表。这一变化A. 导致了“海禁”政策松动B. 推动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C. 影响了国家的财收收入D. 有效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的数据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在耕地面积增长较小的情况下,人口却出现了快速增长,这必然会在一定时期内造成人多地少的矛盾。而大量无地的农民由会向地主租土地种,从而推动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B项正确;耕地和人口的变化与“海禁”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国家的财政收入受此影响并不大,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并没有反映土地兼并问题,而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故D项错误。3.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

3、了A. 经济中心实现了南移B. 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C. 西汉时的疆域比西晋小D. 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所给数据可知,北方和南方郡数,由西汉时期的74:29到西晋时期的86:76,说明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故D项正确;经济重心实现南移是在南宋,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西汉、西晋的都城还在北方,可见政治中心并未南移,故B项错误;淮河北、南的郡数与西汉和西晋时期我国疆域的大小无关,故C项错误;4.明清时期山西外出经商者众多,达到“挟轻资牵车四方者,则十室九空”的地步,但是依旧“壮者服贾,老者归田”。这主要说明A. 商品经济占据主导B. 重商主义观念盛行C. 重本抑末观念

4、仍影响深远D. 社会逐利风气不断增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材料的内容可知,明清时期山西外出经商的人数众多,且有“壮者服贾,老者归田”的传统,这反映了山西民众虽然重视商业活动,但依然深受古代“重农抑商”山西的影响。A与史实不符;B表述错误;C符合题意;D表述不全面。所以应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5.秦汉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为“头枕三河(主要指关中地区),面向西北(草原地区)”,而到了唐(安史之乱后)宋则变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这是因为A. 政治中心的南移B. 经济政策的改变C. 四大发明的应用D. 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D【

5、解析】安史之乱后,中国经济重心逐步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到宋朝时期,南方已经超过北方,形成“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经济格局,故D正确;“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经济格局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重心的转移,和政治中心南移、经济政策的改变关系不大,与四大发明的应用无关,排除A、B、C。6.唐前期,府兵制盛行。府兵即民兵,征自分得一定土地的丁男,平时务农、练兵,战时自筹资粮出兵。唐中期变府兵制为募兵制,募兵即职业兵,即由政府招募丁男入伍,供其资粮,免其赋役,直至退隐。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反映了A. 地方割据严重威胁中央B. 小农赋役负担的减轻C. 政府财政危机逐渐消除D. 国家可支配土地的不足【答案】D【解析】

6、题目中未提及中央与地方间关系的演变、小农赋役负担的减轻,故排除A、B;由题目中“府兵战时自筹资粮出兵”、“募兵由政府供其资粮,免其赋役”等信息可知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故C项的说法错误;由题目中“府兵征自分得一定土地的丁男”、“募兵由政府招募丁男入伍”等信息可知唐中期以来,均田制遭到破坏,国家可支配土地日渐不足,被迫调整征兵政策,故选D。7.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人,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A. 自耕农经济B. 田庄式经济C. 屯田制度D. 租佃式经营【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耕田的人得到一半的收入,另外一半被“富民”所得,这是租佃制的表现

7、。故选D。自耕农经济是指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田庄式经济是一种雇佣关系,劳动者没有土地出产物的支配权;屯田制指的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取得军粮、税粮供应的制度,由曹操首创。故ABC排除。8.宋代规定,“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即使“工商、杂类”及其子弟,主要有“奇才异行”也可应试授官,甚至僧、道有时也可应试。该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 维护科举考试的公正性B. 网罗人才维护专制统治C. 抑制门阀士族地主势力D. 选拔出大量实用型人才【答案】B【解析】A、C不是主要目的,通过应试、网络人才维护专制统治是宋代统治者的主要目

8、的,故排除A、C,B正确;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名师点睛】宋代统治者采取措施的最主要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9.表是不同时期府的南北地理分布情况统计表。出现表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政治中心南移B. 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C. 经济重心转移D. 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没有涉及到政治中心南移,并且元明清时期政治中心都在北方,故排除A项; 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在一定时期会影响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行政区划的增多,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并不统一社会也不安定,而王朝府依旧主要集中在南方,所以国家的统一与社会的稳定不能决定府的地理分布,故排除B项;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我国南方地区经

9、济不断发展,相应在政治上的表现则为南方的行政区划不断增多,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且在元朝以后中国在地方上一直沿用的是行省制度,并不涉及制度的创新,故排除D项。10.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以下材料,据此该小组得出的结论最准确的是A. 中国古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B.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 中国古代南方经济逐步发展D. 中国古代北方经济发展缓慢【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人口户数及占全国比例的变化,从西汉至北宋呈现出北方逐渐减少和南方不断增加的趋势,其变化主要是因为自唐末以来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10、。B、D项与此题材料无关,故排除;A项表述错误。故C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经济中心南移【名师点睛】“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三种社会属性;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就等于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开始瓦解。11.新唐书记载:“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11、注重精耕细作B. 广泛引种经济作物C. 南方经济发展迅速D. 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南方经济的发展对全国的影响,这说明当时的经济重心南移了,故D项符合题意。A、B在材料中未体现,C项反映的是表象。点睛:材料“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是解题的关键信息。12.促成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最重要的客观原因是A.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B. 南方社会相对稳定C. 统治阶级的倡导D. 自然环境优越【答案】A【解析】由于北方人口为躲避战争而大量南迁,带来了丰富的劳动了力和先进的生产方式,由此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客观原因是江南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故选A。南方社会相对稳定、统治阶级的倡导、自然

12、环境优越属于主观因素,故排除BCD。13.中国古代由个人撰写的四大农书中,其中三部出自山东,即西汉末年氾胜之(今山东曹县人)的氾胜之书、南北朝贾思勰(今山东寿光人)的齐民要术、元代王祯(今山东东平人)的农书,加上明代上海人徐光启撰写的农政全书,合称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农书”,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 山东在我国古代曾是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B. 山东发达的文化影响C. 山东地方官员重视农业D. 山东在古代始终是中国的经济重心【答案】A【解析】农书是对农业文明的总结,它是建立在对农业文明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之上的。题干中“四大农书”中的三部都出自山东,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山东曾是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故选

13、A;BC不是贯彻始终的影响,排除;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完成了南移,排除D。14.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士兵和市民共同对抗政府向市民征收房产税和扩大交易税,抗税逐渐成为市民的一种斗争方式。为了抗税,唐朝后期多次发生市民拦截宰相,甚至殴击宰相的事件。这客观上反映了A. 城市经济的发展B. 商人地位的提高C. 朝廷官员的腐败D. 唐朝的日趋没落【答案】A【解析】根据“唐德宗建中四年抗税逐渐成为市民的一种斗争方式”,可知唐朝政府向市民征收商业税,抗税成为市民的一种斗争方式,客观上反映了唐朝城市经济有一定的发展,故A正确;市民抗税不能说明商人地位的提高和唐朝的日趋没落,故BD错误;题干没有

14、涉及朝廷官员的腐败,故C错误。15.考工记中提到:“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车轴端)三尺有三寸也。加轸(车厢底部的横木)与轐(车厢与车轴间的木块)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即方便上下车)。”这表明在当时手工业生产过程中A. 社会发展推动了行业内部分工B. 为满足市场需求采取定制生产C. 冶铁技术进步促进了工艺发展D. 采用标准化生产并兼顾人性化【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兵车、田车、乘车轮径虽稍有不同, 对轮径有总的要求,即以人的下体高度为标准,正好适宜人们上下车,体现出车的生产标准化并兼顾人性化,故D正确;A、B、C材料没有体现

15、,排除。【名师点睛】依据材料是解题关键,抓住关键信息“加轸(车厢底部的横木)与轐(车厢与车轴间的木块)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即方便上下车)”。16.2014年6月,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研讨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融合发展的友好象征。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不可能见到的现象是A. 当地人用铁犁牛耕劳动B. 丝绸、白瓷、唐三彩是常见的商品C. 粉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D. 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答案】C【解析】粉彩瓷清朝才出现,北宋时期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唐玄奘是唐朝人,故不可能见到粉彩瓷、活字版佛经,C符合题意,故选C;A、B、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17.2010年11月11日,英国伦敦一家拍卖行中,一个粉彩镂空瓷瓶以5160万英镑(约55亿人民币)的天价成交,该瓷瓶的制造年代最有可能在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清朝【答案】D【解析】瓷器的发展历史是东汉末年出现青瓷,排除A;唐朝制瓷业成为独立手工业部门,产品有白瓷、青瓷、秘色瓷、唐三彩等,排除B;宋朝景德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