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五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文科综合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87870088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五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文科综合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五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文科综合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五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文科综合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五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文科综合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五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文科综合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五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文科综合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五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文科综合历史---精品解析Word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包头市北重五中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文科综合历史试卷1.“17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一些成长神速的城市也一样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相比之下,地中海显得停滞不前。16和17世纪在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这里的“优势”主要是指A. 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B. 垄断性贸易公司的建立C. 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D. 欧洲新贸易中心的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经过工业革命,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排除A;垄断性贸易公司的建立是要适应对外殖民扩张的需要,排除B;到19世纪中后期,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最终取得世界殖民霸权,排除C;由材料“17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

2、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16和17世纪在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反映欧洲商业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选D。2.英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保护性的重商主义政策,从17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实行的航海条例到1815年颁行的“谷物法”都体现了这一政策。但到1846年废除了“谷物法”,“航海条例”也在1849年被取消了。这说明当时英国A. 积极应对国际竞争,完善自由市场制度B. 废弃重商主义政策,国家干预经济盛行C. 保护新贵族的利益,积极开拓国内市场D. 已经完成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掌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得

3、以参政,1840年英国工业革命率先完成,英国取消“谷物法”、“航海条例”做法体现了工业资本主义时代下的自由主义潮流,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需要,故D项正确。A项,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成为世界工厂,取消“谷物法”、“航海条例”有利于英国对外经济扩张,并非完善自由市场制度,故排除。B项,国家干预经济盛行出现在罗斯福新政后,排除。C项,取消“谷物法”、“航海条例”有利于扩大英国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无关,排除。3.从1585年到1604年,英国每年至少有一百到两百艘国家授权的武装商船出海,他们专门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劫掠西班牙运输船队。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 工业革命需要寻求大量原料B. 英国已夺

4、得世界的殖民霸权C. 新航路开辟后多国殖民竞争D. 新航路转移促进了贸易的繁荣【答案】C【解析】1585年到1604年,英国尚未进行工业革命,故A错误;英国夺得世界的殖民霸权是在18世纪打败法国后,故B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列强的殖民竞争激烈,英国与西班牙的矛盾尖锐,故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航路转移促进了贸易的繁荣,而是强调殖民扩张的矛盾,故D错误。故选C。4.关于工业革命的研究,有些学者提出用“起飞”、“原工业化”或者“勤劳革命”等概念替代“工业革命”,研究流派就有社会变革学派、工业组织学派、宏观经济学派、技术学派、能源学派和消费学派等众多学派。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的

5、研究A. 导致民众史学认识的混乱B. 拓展不同视角并趋于全面C. 削弱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D. 注重学科交叉领域的融合【答案】B【解析】材料不同的视角对工业革命进行研究,并形成多种学派,故B项正确。不同的角度研究某一个问题并不会导致认识的混乱,故A项正确。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不因史学研究视角的不同而被削弱,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谈到融合,故D项排除。5.随着欧洲大陆国家开始工业化,其国内的工业生产替代了进口,英国出口的商品在欧洲大陆的市场份额日益下降。到1913年,英国已经基本失去美国市场,当时美国占英国商品出口市场中的份额仅为5%。这反映出A. 英国失去了世界经济大国地位B. 工业革命开始向英国

6、以外扩展C. 英国失去了欧洲和美洲的市场D. 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格局变迁【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两次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推进,以美德为代表的欧美各国工业化水平提高,使工业生产替代了进口,英国在欧洲与美国的商品出口大幅下降,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格局的变化,故D项正确。A项,20世纪初,英国仍为世界经济大国,“失去”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此时欧美已开始工业化进程,故B项表述错误,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英国在欧洲和美洲市场下降,但未失去市场,故排除。6.18世纪中叶以前,英国人口增长速度缓慢。18世纪4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尤其是1811-

7、1821年的10年间,英国人口增长了18%,人口年增长率达到1.8%,这种前所未有的人口增长速度被称为英国“人口革命”。当时英国“人口革命”的出现A. 体现了工业革命的发展成果B. 主要得益于海外的殖民扩张C. 增加了“福利国家”的负担D. 引起国际劳动分工格局变化【答案】A【解析】18世纪中叶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生产力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这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物质前提,故选A;海外的殖民扩张从17世纪初就开始了,不只适用于18世纪中期及其以后,故排除B;当时英国还不是福利国家,故排除C;英国的人口变化不可能引起国际劳动分工格局变化,故排除D。7.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发明影响

8、了美国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时“一个兴旺但不一定富有的城市家庭,不用走出家门就可以发现许多迹象证明工业化对它的生活的影响”。下列有关佐证,正确的是A. 电炉取代煤气炉B. 缝纫机由电动到数控C. 电灯代替霓虹灯D. 电冰箱从电动到智能【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电灯、汽车、电报等发明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煤气能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已出现,故A项符合题意。数控与智能化设备均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的产物,体现了信息时代的特征,故排除BD两项。C项,霓虹灯于1910年问世,是依靠灯光两端电极头在高压电场下将灯管内的稀有气体击燃而发光,它晚于以钨丝为原料的

9、普通光源,故电灯代替霓虹灯说法错误。8.1920年,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下设有52个总管理局,分别直接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生产、产品调拨等经济活动。苏俄此举主要是为了A. 适应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B. 探索符合国情的工业建设模式C. 满足国内民众改善生活的要求D. 争取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答案】A【解析】【详解】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进入三年的国内战争时期,为了满足前线工人生活和军需需要,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于一切企业实行国有化措施,材料中现象正是这一措施的体现,故A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工业化措施并不是符合苏俄国情的工业化模式,故B项错误;材料措施是满足前线国内战争

10、工业品的需要,故C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故D项错误。【点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9.1921年7月,为了燃料供应,苏维埃政府建立了“顿巴斯小煤矿利用委员会”,把小型煤矿出租给私人。这些煤矿采煤量占到顿巴斯总采煤量的11.9%。这表明苏维埃政府A. 部分恢复了战时共产主义的做法B. 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效果有限C. 注重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D. 加速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答案】C【解析】【详解】1921年3月,苏俄已经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而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应对国内战争,而不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故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的信息,排

11、除B;根据“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列宁提出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中间环节”可知,苏俄领导人设想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故C正确。 斯大林时期,加速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故D错误。10.赫鲁晓夫上台后,对一些重点科研项目采取打破地区、部门界限,组织各方面力量联合攻关的办法,使得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西方同类项目。然而,19541962年,苏联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却仅仅是美国的1/2,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1/5。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苏联A. 经济体制僵化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B. 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活力仍然存在C. 攻势外交政策极大消耗了经济实力D. 不重视农业投入导致经济

12、比例失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斯大林模式严重影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赫鲁晓夫改革中虽然加大了科研项目投入,但效果不明显,显然是僵化的体制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A项正确。材料强调经济体制僵化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说明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活力出现问题,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外交政策的内容,而是强调经济体制僵化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排除C。材料强调经济体制僵化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没有涉及经济比例失调问题,排除D。【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对一些重点科研项目采取打破地区、部门界限,组织各方面力量联合攻关的办法,使得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西

13、方同类项目”“苏联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却仅仅是美国的1/2,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1/5”,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1.十月革命后,美国政府外交上不承认苏联。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民众掀起承认苏联运动,大部分美国报纸也赞成美苏关系正常化。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经济大危机的影响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 法西斯侵略的扩大D. 罗斯福新政的推行【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经济危机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民众掀起承认苏联运动,大部分美国报纸也赞成美苏关系正常化”,这主要是

14、因为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西方国家一片混乱,而此时的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迅速实现工业化,这种强烈的对比使美国民众和媒体观念发生了变化,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此时早已废除,B项错误;法西斯侵略的扩大同材料变化无关,排除C;罗斯福新政的推行不是主要原因,D项排除。故选A。12.英国于1931年11月颁布非常进口税法,对于特定商品征收最高达100%的歧视性高关税。1932年2月,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新的进口税法案,规定将对一般进口商品增收10%的从价税,对大多数工业品实际征税20%,而对钢铁奢侈品等征税更高。可见当时英国A. 坚持自由贸易的政策B. 国家干预优势凸显C. 提高关税应对贸易战D. 大萧

15、条使社会混乱【答案】C【解析】【详解】当时英国提高进口关税的目的,是对付美国等国转嫁经济危机的措施,是应对美国等国挑起的贸易战行为,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正确。英国征收高额的进口关税,这不是自由贸易政策,,而是贸易保护政策,故A项错误。当时英国的国家干预经济是被迫的行为,而非主动发挥自己干预优势的行为,故B项错误。材料表述的是英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内容,而不是英国国内社会是否混乱的内容,故D项错误。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经济危机。不断扩大商品市场、增加廉价原料供应,成了英国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生死攸关的问题。英国国内旧的保护关税的制度问题则日益凸显起来。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在此书中,他尖锐地抨击了重商主义的保护政策,提出以“自由贸易”来代替以前的商业竞争。1852年,“国会以468票对53票正式通过自由贸易原则”。同年,免除关税的货物达123种,以后15年,除茶、酒、可可外,其余关税一律免除。摘编自李自更试论英国自由贸易政策材料二 西方列强对我国进口税规定了“值百抽五”的统一低税率,在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物价上涨,“值百抽五”的税率虽经四度修订,但实际税率仍未达到3%,即使在1901年辛丑条约对税则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