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大题提分:大题精做6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68574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大题提分:大题精做6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大题提分:大题精做6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大题提分:大题精做6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大题提分:大题精做6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大题提分:大题精做6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大题提分:大题精做6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word版含解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2016高考卷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95年,严复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他认为,开民智是今日一大要政。1905年,严复在与孙中山交谈中说:“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组建筹安会,严复参与其中。同时他认为:“吾固知中国民智卑卑,号为民主,而专制之政不得不阴行其中,但政体改变,已四年矣。袁公既有其实,何必再

2、居其名”摘编自严复集(1)根据材料,概括严复关于“民智”的认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严复的“民智”主张。【解析】本题考查严复的思想。第(1)问,认识结合材料信息“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等概括。第(2)问,注意分阶段评价,从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北洋政府时期三个时期评价即可。【答案】(1)民智低下;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开民智是实行民主的先决条件。(5分)(2)戊戌时期,主张开民智,宣传启蒙思想,为变法提供思想武器,推动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意义;辛亥时期,认为民智未开,主张改良;北洋政府时期,以民智未开为由,与专制妥协。(1

3、0分)1(2019南京六校联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材料二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法律及民意之下。1918年孙中山在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时的感叹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那援助

4、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在国民会议席上,第一点就是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1924年孙中山国民革命为解决中国内乱之法材料三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1930年6月11日)(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方层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

5、”。(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的思想认识有何变化?为了实现材料二的目标,孙中山晚年提出了什么重要理论?这一理论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上,材料三和毛泽东选择的异同。【解析】(1)根据“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物质层面的重建主要包括洋务运动的开展;在制度层面的重建主要包括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中国民主政体的形成;在思想层面的重建则包括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对思想解放的推动和发展。(2)根据“顾吾国之大患,莫

6、大于武人之争雄”、“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可知孙中山认识到了军阀和支持军阀的帝国主义是导致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源,对他们的幻想破灭,主张推翻军阀和帝国主义,因此在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也成为国民革命的指导思想和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3)根据“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并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在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上,材料三和毛泽东选择的相同点在于都主张暴力革命;但不同点在于材料三主张城市中心论,而毛泽东主张农村包围城市。【答案】(1)物质层面: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魏源)洋务运动,积极

7、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制度层面: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民主政治的构建;精神层面:掀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推动民主思想的发展。(2)变化:对封建军阀由幻想到幻想破灭;由幻想帝国主义支持到主张推翻帝国主义。理论:新三民主义。作用: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3)同:武装斗争(暴力革命);异:材料三:“城市中心论”;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或“工农武装割据”)2(2019哈尔滨中学模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孔子为表征符号的中国哲学传入欧洲之后,对欧洲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哲学的一些基本理念如“道”“理”“太极”和“一阴一阳之

8、谓道”的辩证方法被西方哲学家看作是“纯粹理性”“绝对理念”“自然法”“自然神论”“无神论”“唯物论”“正反合”“两极相逢”“有机论哲学”等等,在欧洲思想文化土壤里经过欧洲化的改造成为17世纪欧洲近代哲学孕育的重要元素,继而又成为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精神资源。欧洲启蒙时代的著名思想家如莱布尼茨、伏尔泰、魁奈等人都对中国哲学、中国思想文化十分着迷,以致造就了长达近两个世纪的“中国热”。材料二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掀起了一个翻译、引介、学习西方的“西学东渐”的热潮。这时的“西学”并非特指一科一门之学,而是囊括各种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总汇。其实,早在明末,徐光启在与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接触中

9、就已经意识到中国缺少西方人所具备的那种“实学”,于是倡导“实学救世”,提出“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的主张。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倡导“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与当年徐光启的主张一脉相承。清末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实质上旨在采纳西学为我所用。严复倡导“中西体用一致”,并大量翻译西方近代哲学、逻辑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各种社会科学学说,引入“天赋人权论”“进化论”等近代西方思潮,提出“统新故而观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其目的在于推行变法维新。从19世纪到20世纪,“中西会通”和“中西融合”的呼声在思想学术界不绝于耳。均摘自光明日报东学西传、西学东渐和中西融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

10、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西学东渐”的特点及启示。【解析】(1)由材料“以孔子为表征符号的中国哲学传入欧洲之后,对欧洲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哲学的一些基本理念在欧洲思想文化土壤里经过欧洲化的改造成为17世纪欧洲近代哲学孕育的重要元素”,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本身的价值。由“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精神资源”可见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来源。结合所学,可以补充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和教会统治,经济上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的联系等方面归纳。(2)第一小问,由材料“囊括各种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总汇”说明内容广泛。由材料魏源倡导“师夷之

11、长技以制夷”,这与当年徐光启的主张一脉相承。清末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实质上旨在采纳西学为我所用。严复倡导“中西体用一致”,并大量翻译西方近代哲学、逻辑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各种社会科学学说,引入“天赋人权论”“进化论”等近代西方思潮,说明学习西方逐渐深入,呈现出渐进性的特点。由材料“目的在于推行变法维新”,可见伴随列强侵略,具有爱国救亡的时代特征。由材料“中西会通”和“中西融合”的呼声在思想学术界不绝于耳,可见强调西学和中学的结合。第二小问,要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立足国情、学习西方文化的态度等方面作答。【答案】(1)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本身的价值;中国文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适应了资产阶级反专制、反天主教会统治的需要;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来源;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交流和联系加强,世界市场逐渐形成。(2)特点:内容全面,涵盖政治、经济、思想等各方面;学习西方逐渐深入,呈现出渐进性的特点;伴随列强侵略,具有爱国救亡的时代特征;强调西学和中学的结合(中西融合);适应了近代化发展的潮流。启示:吸纳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东西方的科技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发展;反对全盘西化或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文化学习与借鉴需符合本国国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