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25)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68473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25)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25)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25)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25)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25)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25)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25)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 word版含解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史学家吕思勉先生陈吉龙 六岁,他就开始读经书、学八股;八岁起开始接触史学,启蒙者是他的母亲。后来在父亲指导下,他从头至尾点读完了纲鉴易知录,后来又花了半年时间,点读了编年体通史通鉴辑览,对中国历史有了一个概略的了解。与此同时,他还跟母亲学习了说文解字。 他就是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先生十一岁,已开始读报,关心时事。1898年戊戌变法,风云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成了他心目中的楷模。他读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的文章、著作,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 他十五岁开始阅读正史,或抄录或点读,极其认真,且阅读速度惊人,能日读十四卷,每读书必从头至

2、尾看完。十六七岁间,其父按苏常一带读书人家教子弟读书的常用方法,要他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通读一遍,以便在做学问之初,可知整个学问的概况及分类,知道天下学问有哪几种,每种源流派别如何,对学术史作一鸟瞰。他读得很认真,花了两年多时间,将经、史、子三部全部读完,只是集部读了一半。 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又阅读了日知录廿二史札记等书,着重学习怎样阅读史书及写作札记的方法。后来在经学名家丁桂征先生的指引下,他又花了三四年功夫,将有关小学的书及十三经注疏精读一遍,使经学、文字学成为治史的得力工具。1904年,他在邑人创设的“读书阅报社”听了元史专家屠寄先生的一次讲座,深受影响,开始研读辽金元史,从此爱好民族问题

3、的研究。那年他二十三岁,首次读遍了“二十四史”。 先生每读书必用朱笔圈识,或眉批,或将材料抄录,加题识或按语,分类保存,在此基础上写成读书笔记。待有心得,意见成熟,即写成札记、论文或专著。如此五十年如一日,形成了先生扎实的治学功力及精切严谨的学风和文风。 1925年“五卅”惨案之后,上海圣约翰大学爱国师生为悼念被杀害工人举行罢课,并在校内下半旗志哀,以示对帝国主义的抗议。美籍校长卜芳济竞蛮横地将当时的国旗拉下,踩在地上。于是全校师生愤而离校,并谋创光华大学。张寿镛先生任校长,知名学者如钱基博、胡适等激于爱国热忱,纷纷执教光华。当时已应沪江大学之聘的先生,看到光华初创,便决定赴光华任教,为中国人

4、自己办的大学出一把力,争一口气。从此,几与光华终生相伴。 他进光华后,每周上课十多节,先后开过中国通史、中国民族史、文字学等十余门课程。他常穿深色长衫或袍子,戴一副深色近视眼镜,谦逊、质朴、睿智而又自信,具有东方学者的风度和气质。他的课极富魅力,很多受业学生认为听他讲课是一种享受。他上课时带几本古籍上堂,先以刚劲挺拔的书法板书一二段提纲,然后边踱方步边缓缓讲授,言词清晰,语气平和,引经据典,脱口而出。先生虽自称是个专门读书的人,但他历来反对死读书。他认为读书不能脱离实际,学问在空间,不在纸上。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同年11月29日常州沦陷。当时他对女儿说:“我已年过半百,决不向日

5、本人低头!”他虽然生活清苦,但是立身持正,志节凛然。那时候常州,城门口有日本兵的岗哨,行人经过时要脱帽,他“遂不帽,誓言吾必光复乃戴帽”。1945年日本侵略军投降后,光华大学复校,翌年他特地在上海买了一顶六合帽戴上,扬眉吐气,昂然归故乡。 (摘编自陈吉龙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传) 相关链接: (1)吕思勉(1884-1957),与陈寅恪、陈垣、钱穆并称为近代史学四大家。他学识渊博,具有深厚的国学根底,同时又极富获取新知的热情。治学领域广泛,在中国通史与多项专史的研究上都有建树,并撰写了大量教学用书和通俗读物,同时关注国事,心系民生。 李波吕思勉与二十世纪前半期的新史学 (2)先生不喜走访知名人士,自

6、述见名人辄自远,不涉无谓的社会交际。没有学历学位,无党无派,遵从父训,一生唯好教书授业,小学、中学、大专、大学都教过。1926年进入光华大学,不久即受聘为史学系系主任,遂自托为终身归宿,前后凡30余年。 王家范吕思勉与“新史学”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吕思勉父亲依照苏常一带读书人家教子弟读书的常用方法,指导吕思勉通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便他在做学问之初对整个学问概况及分类有了解。B.吕思勉六岁开始读经书,八岁接触史学,十一岁开始读报,十五岁开始阅读正史,二十岁开始研读辽金元史,这些都是在父母的启蒙和指导下进行的。C.吕思勉治学领域广泛,对中国通史和多项专史以及文字学都

7、颇有研究,他在光华大学曾开通中国通史、中国民族史、文字学等十余门课程。D.吕思勉关注国事,爱国忧民,光华大学初创之际,已应沪江大学之聘的他毅然决定赴光华任教,为中国人自己办的大学出一把力,争一口气。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吕思勉十几岁时就结识戊戌变法风云人物康有为、梁启超,阅读他们的文章、著作, 受他们的思想影响,把他们奉为心目中的楷模。B.吕思勉读书认真且速度惊人,每读一书,必从头至尾看完,到二十三岁时已将“二十四史”读了几遍,奠定了他成为史学家的坚实基础。C.吕思勉学识渊博,国学根底深厚,具有东方学者的风度和气质,在光华大学先后开设十余门课程,他讲课引经据

8、典,深受学生喜爱。D.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身居沦陷区常州的吕思勉,不齿于行人向城门口的日本岗哨脱帽行礼的行为,发誓光复后才戴帽子。E.吕思勉不喜结交知名人士,更不涉足无谓的社会交际,没有学历学位,遵从父训,一生唯好教书,从小学到大学各学段学生都教过。3. 作为一位优秀的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治学成功的要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94岁的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她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叶先生大学时的诗词习作就已被老师顾随惊叹“青年有清才若此”,到中年,更是获得文史大家繆钺“实大声宏,厚积薄发,迥异于前代诸女诗人者矣”

9、的揄扬;至于学术成就,老师顾随在她23岁时已经断定“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鼓励叶嘉莹自立门派;尤其她将西方理论的研究方式引入古典诗词研究领域的大胆尝试,更是引得繆钺主动来信盛赞,“继王国维人间词话之后,对中国词学之又一次值得重视的开拓”。其成就之高,在当今是首屈一指的。叶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研究与普及。倡导以吟诵为主、对儿童进行古诗教学成为这位自感“老之已至”的学者的工作重点,她为儿童编写古诗读本,亲自读诵吟唱,乃至参加电视节目亲身示范。“只希望在传承的长流中,尽到我自己应尽的一份力量。”叶嘉莹说。叶嘉莹认为,古诗词教育能使孩子们与古典文化相通:“关键在于选入教材的是

10、不是精华之作,老师能不能把其中的精华讲解清楚。选的是糟粕的话也没什么用。选的是精华,老师能把精华讲出来,才算达到目的。”“好的老师应该把诗词里的生命教出来,让诗词有一种兴发感动。”叶嘉莹说。诗教是古代的教育传统,而这个时代的诗教,对她而言,就是让诗从抽象变为具体,使今人也能体会当时诗人的感情、意念、理想等,使诗词活起来。她曾在加拿大为幼儿园的孩子们讲古诗词,一出手就用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学界往往以为杜诗沉郁顿挫、意蕴丰富,非经人世者难解其中况味,乃至历代对其的阐释、集注都有上百种。但叶嘉莹认为,不能看低小孩的智能而让他们读浅近的诗歌,“要选择真正好的

11、作品,只要老师讲得明白,他们一样会理解,一样能背下来。让小孩子学骆宾王的鹅并不合适,这不能算一首好诗,只是骆宾王小时候的习作,对孩子们学诗、作诗没有意义。”叶嘉莹先用了杜甫的画像让孩子们认识这名诗人,再用地图让孩子们了解杜甫颠沛流离的生活境况,最后回到诗歌本身,向孩子们讲解这首诗是杜甫出外散步、看见春天的美景而作。叶嘉莹讲完一句,就画一幅图以加深孩子们的理解,全诗讲完后,她再带领他们背诵、吟唱,孩子们由此对古诗饶有兴味,学得非常快。当时她给孩子们留了“门前小松鼠,来往不惊人”两句诗当作业。有一个小朋友续出了“松鼠爱松果,小松家白云”这样饶有意趣的句子。“诗不是抽象的东西,”叶嘉莹说,“人是有感

12、情的动物,诗是感情的活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小孩子学诗,就是让他们对天地草木鸟兽、对人生的聚散离合都有关怀的爱心。”但现在的一些做人方式令她不能理解。生于“燕京之旧家”,叶嘉莹“提倡弱德之美,要求自己在艰难困苦中亦能持守;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也就是待己严待人宽;日三省吾身这样的性格是我从小受到的教育使然,在这种文化里强调人的弱德,而非当一个强取豪夺、不择手段的强者”。现在的“读经”让她有点看不懂。她看到报纸上说,一些读经班单让孩子背书,老师不讲解内容,像唱歌一样带着孩子背,孩子连字都认不全,只能跟着老师唱。“误人子弟。”叶嘉莹评价,“读书当从识字始,字都不认、道理都不懂, 背来有什么用?”叶嘉莹

13、认为,应该以“兴道讽诵”的方式,老师先让孩子认字,告诉他诗里写了什么,让他明白诗人的感动何在。 而“道”,则在于以讲解来引领。“教小孩是要一步一步来,现在的情况是老师都不懂,学生乱背,错字别字都不通,背得再多有什么用?”叶嘉莹反问。在古与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作为一名学者,叶嘉莹以辩证眼光观之。近体诗与现代诗,在她看来“各有所得,各有所失”,都有上品与劣作。但与古典诗歌强调内心的兴发感动不同,现代诗更侧重于机智、技巧、安排、造作,看得出制造痕迹,它的根基与美感更来自西方,“接受外国传统、受到外国诗歌影响”。“胡适的白话诗如果用白话说出来,就没有诗的意思了,所以只能变个花样、加入技巧,制造

14、一些艰难而古诗用古诗的方法说有意味,用白话说,同样也有意味。”叶嘉莹说。在她看来,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是很灵巧的句子,但如果用于儿童教育,“小孩不见得有什么体会”。叶嘉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她希望能把这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进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她发出感慨,“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相关链接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自1945年从辅仁大学国文系毕业后担任中学教师开始. 叶嘉莹至今未曾中断她的古诗词教学。从1954年起先后在台湾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任教,19

15、66年开始担任哈佛大学客座教授,1969年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也是加拿大皇家学会唯一华裔院士。作为一个承习“新知识,旧道德”家教的女子,叶嘉莹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叶嘉莹历经丧乱,晚年丧女,诗词给她力量,叶嘉莹借诗渡过忧患,获得疗愈。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叶嘉莹认为,古诗词教育想要达到目的关键在于选材和讲解。只有选择精华之作,并把精华讲出来,才能让孩子们与古典文化相通。B.诗教是古代的教育系统,而今对叶嘉莹来说,就是让诗从抽象变为具体,使读者体会当时诗人的感情、意念、理想等,使诗词活起来。C.在叶嘉莹看来,现代诗更侧重于机智、技巧、安排、造作,看得出制造痕迹,它的根基与美感更来自西方,与古典诗歌强调内心的兴发感动不同。D.叶嘉莹从小就接受诗词方面的正规教育,诗词伴其一生,尤其是在历经丧乱、晚年丧女的时候,诗词又给了她力量,使她渡过忧患,获得疗愈。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叶嘉莹提倡“弱德之美”,生于“燕京之旧家”的她从小受到的教育让她要求自己在艰难困苦中能持守;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也就是待己严待人宽;日三省吾身。B.正是因为叶嘉莹自感“老之已至”,所以内心始终有一种传承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