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语文专题强化卷: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形象、语言)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67481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语文专题强化卷: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形象、语言)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语文专题强化卷: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形象、语言)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语文专题强化卷: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形象、语言)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语文专题强化卷: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形象、语言)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语文专题强化卷: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形象、语言)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语文专题强化卷: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形象、语言)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语文专题强化卷: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形象、语言) word版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形象 、语言 ) 考点19 形象 5颗星考点20 语言 5颗星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说明:请将题目的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幽居张咏落花时节掩关初,请绝江城旧酒徒。 满屋烟霞春睡足,一溪风雨夜灯孤。 易中有象闲消息,身外无求免叹吁。 多谢岩僧频见访,欲回流水又踟蹰。 1.下面对诗的分析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中“落花时节”点明时间,“江城”点明居住的地点,加上“掩关”“绝酒徒”的行为,写出了诗人的生活,也表现了他的心态。B.颔联运用比喻手法,把不如意的经历比作来袭的风雨,虽只有孤灯相伴,但并不妨

2、碍酣眠,他相信酣眠醒来必是满屋绚烂的阳光。C.颈联写到易经的卦象显示着不能为官的征兆,而诗人并不为此唉声叹气,表达了他无欲无求的心理,这是当时诗人们普遍的心态。D.尾联写生活中有“岩僧”频频造访,和首联“绝酒徒”相呼应,看来前后矛盾,其实与刘禹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意思近似。E.本诗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是对仗句,全诗又遵循韵律特点,用的是平声韵,可以说是一首比较典型的七言律诗。2.本诗题目为“幽居”,“幽”是怎样体现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鹧鸪天 东阳道中辛弃疾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人历历

3、,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悉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注:此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词的前两句写征尘扑面,去路迢道,薰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开篇暗含愁苦之意,为下片抒写羁旅之悲作了铺垫。B.三、四句“周遭碧、分外娇”写作者置身于绿的海洋、花的世界,精神为之一振。C.下片前三句由景转入,作者是骑马走在队列的后面,清楚地看到队首已过了小红桥。其中的“旌旗”喻指军队。D.最后两句中的“愁”字是寻觅“相思句”构思过程中苦恼的“愁”,不知不觉中才“摇断”了马鞭的“碧玉梢”,这一句形象表达出词人此刻轻松愉悦的心情

4、。E.本词视野广阔,写景优美,静景与动景浑然一体,这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词风不同。2. 简要赏析“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中的叠词。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秋雨夜眠 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甁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注】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瓶:烤火用的烘瓶。1.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歌首句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未见风雨,就已觉寒意袭人,这就给整首诗先抹上了深

5、秋的基调。B.颔联的“卧迟”体现了老年人的特性,瞌睡少,宁可闲坐养神而不喜早睡,免得夜间睡不着,颈联老翁三秋之夜就要烤火正说明他怕冷、体衰。C.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一个“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D.诗歌对人物的描写极具层次,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写到老翁睡醒,又写到醒后起床赏景的情况,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E.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仕途、境遇,但景与人关合,尤其“霜叶满阶红”一句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从树木想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4.阅读下

6、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寄韩潮州愈贾岛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注】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潮水:河流名, 流经潮州。篇章:指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句。浪西楼:潮州一处楼阁。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写诗人的心曾和韩愈同乘兰舟,直达天南潮水的尽头,流露出对韩愈深切的眷念。B.颔联点出诗人与韩愈之间关山迢递,也包含了对二人同为奸佞构陷的慨叹。C.颈联上句写险

7、峰上驿路高悬被流云遮断,与韩愈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意蕴相近,均突出了道路的险阻。D.颈联下句写潮州老树饱阅风霜,背城面海,遒劲苍凉,反衬出韩愈被贬谪后孤寂、迷惘的心绪。E.尾联宕开一笔,别开生面地设想将来潮州瘴气将一扫而空,银辉遍洒,寄托了诗人对韩愈的祝福之意。2.唐诗贯珠评价本诗“庸肤剥尽,请指出颈联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并简要赏析。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齐天乐姜夔 丙辰岁,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

8、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注】庾郎:北朝诗人庾信,曾作愁赋。铜铺:铜制的铺首,装在门上能衔门环。屏山:屏风上画有远山,故称屏山。豳诗:指诗经豳风中的七月篇:“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有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词次句蟋蟀声,凄切细碎而以“私语”比拟,生动贴切,带有浓厚的人生悲伤色彩,又和上句的吟赋声自然融合。B.“露湿铜铺,苔侵石井”这两句以湿冷的露水和青苔体现环境的清冷寂寞,少人造访,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忧伤,和对君王的幽怨。C.“候馆”“离宫”两句,将空间和

9、人事推得更远更广,说明无论是不幸的宫中后妃,还是流离的谪臣迁客,都要悲秋吊月,闻虫鸣而是伤心。D.“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两句,写小儿女呼灯捕捉蟋蟀的乐趣,其妙用在于以乐写苦,以童年的无忧无虑,反衬现实的愁苦忧伤。E.这首词以蟋蟀的鸣声为线索,把庾信、自己、思妇、客子,儿女等看似不相干的人事巧妙地组织到一起,体现了羁旅之愁、家国之恨这些普遍的时代感受。2.词综偶评中说:“白石此词今古摹声之绝篇也。”请问本词作者摹写了哪些声音,有怎样的作用?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南园十三首(其十三)李贺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古刹疏钟度,遥岚破月悬。沙头敲石火,烧竹照渔船。

10、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以时间为线索,从早上、白天、傍晚到深夜依次展开描写,描绘出南园一带从早晨到晚上的美好景致。B.颈联从近处着笔,视听结合,自然亲切。“度”写出了钟声的传递感,“悬”表现了缺月浮于山头的姿态。C.“沙头敲石火”描写捕鱼人在河滩击石取火“烧竹照渔船”紧承上句,交代击石取火是为了替渔船照明。D.诗人在诗中着意刻画了田园生活的安逸,流露出浓厚的归隐情绪,暗含了诗人对仕途的失望。无奈之情。2.请赏析“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的精妙之处。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各题。踏莎行山居张抡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11、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注松醪:是松膏酿制的酒。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秋入云山”,语言简明形象,“入”字写出了深山秋意飒然而至的景象。B.词人以“潇洒”形容“物情”,赋予山中万物以情志风神,秀逸灵动,意蕴无穷。C.下片写月圆之夜,诗人身处良辰佳景,独对冷清的秋夜,难免心生孤寂悲切之情。D.上片写了清朗幽静的山居之景,下片写了斑斓如画的秋山景象,诗中有画,情景交融。E.这首词在语言上很有特色,不仅音韵和谐,辞意兼美,而且十分典雅,含蓄蕴藉。2.词人的山居生活有什么特点?词中是怎样表现的?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2、献浙东王大夫方干出镇当时移越俗,致君何日不尧年。到来唯饮长溪水,归去应将一个钱。吟处关人擎笔砚,行时飞鸟避旌旃。四方皆是分忧寄,独有东南戴二天。【注】一个钱:后汉书记载,会稽太守刘宠在任时除去苛法,爱民如子,任期结束归去时,百姓送百钱谢之,刘宠难以推辞,就拿了一个钱离开了。戴二天:“感戴二天”的简写,比喻对他人的帮助感激不尽。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献”字暗示本诗对王大夫有赞颂之意,“浙东”二字呼应了首句的“越”字。B.首联写出了王大夫的功勋:他使皇帝变成了像尧一样的君主,天下因之成了太平盛世。C.“飞鸟避旌旃”的意思是就连飞鸟都因为对王大夫充满敬佩,在他出行

13、时避开他的旌旗。D.尾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天下各地都有官吏治理,只有浙东百姓对王大夫爱戴有加。2.本诗写出了王大夫这一形象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临江仙李清照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注】此词作于建炎三年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秣(m)陵:与下文“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试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

14、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B.次句云窗雾阁常扃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都表现了孤傲高洁、恬然自适之情。C.柳梢梅萼渐分明写出词人喜见之景:柳梢吐绿,梅萼泛肯,一片早春风光。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勾线,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D.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E.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2.前人评李清照临江仙“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人皆以为巧”,请分

15、析此二句巧在何处。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杜鹃花真山民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注】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B.第二句点题,由杜鹃鸟过渡到杜鹃花,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好把对往事的思念和满腔遗恨寄予眼前的“芳丛”,排遣抑郁。C.颈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