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33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867323 上传时间:2019-04-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考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33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版高考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33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版高考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33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8版高考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33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8版高考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33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版高考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33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高考语文(新课标)一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33 word版含解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强化训练(三十三)传记技巧类题题组一对点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不朽的贝多芬罗曼罗兰在大风雨中,大风雪中,一声响雷中,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咽了最后一口气,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贝多芬!多少人颂赞他艺术上的伟大。但,贝多芬远不只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他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对于一般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当我们斗争到疲惫的辰光,到这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一下,将获得无可言喻的裨益。(选自贝多芬传,傅雷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2、1(赏析细节描写题)文章开篇写了贝多芬去世时天气的恶劣和“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这一细节,有何作用?请分别说明。_答案:描写贝多芬去世时的天气恶劣,象征贝多芬一生遭受的苦难(或:渲染沉痛悲伤的氛围)。暗示贝多芬不认识的人也对他无比崇敬,表现贝多芬的伟大。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李济:中国考古学之父 这个年轻的中国学生在“自撰简历”的最后写道:“要是有机会,还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刨坟掘墓,断碑寻古迹,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来寻绎中国人的原始出来。”那一年,他22岁,即将去哈佛攻读人类学。后来,他果真去“刨坟掘墓寻古迹”了,只不过是在中国的河南、山西和山东。 1926年,他主持

3、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发掘,成为第一位挖掘考古遗址的中国学者。1930年,主持济南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掘,他让龙山文化呈现于世人面前。 如今,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成为中国远古历史的标志性术语,许多对考古学一窍不通的人竟也耳熟能详。只不过,大多数人对他却是闻所未闻。 1928年至1937年,他主持了震惊世界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并由此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直至今日,它依旧被视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发掘之一。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名字李济。 我们关于商代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由李济给我们划定的。他领导的安阳发掘,对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

4、决定性的作用,包括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前所长夏鼐、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前所长高去寻在内的中国考古学界领袖人物,都曾受李济指导,在安阳接受过考古学训练。 已故的考古人类学大家张光直以台湾中研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的权威身份,曾对自己的导师李济做过评价:近60年的岁月里,一开始作为中国考古学之父,随后又作为中国考古学掌门人,他的学术思想一直在中国这门学问的发展中占据支配地位。 如果不将张光直所说的“中国学界”缩小为台湾学界,那么他的判断显然过于乐观了。李济在1948年年底随史语所迁台,这一选择很难以优劣论,但其所造成的尴尬局面却是显而易见的。 1959年,以考古杂志为代表的大陆考古学界对

5、李济发起了猛烈的“围剿”。李济的儿子李光谟甚至还收藏了当年的一期考古,整整一期都在批判李济。此后,和许多政治上选择错误的著名学者一样,这个名字逐渐消失在我们的阅读视野中。 但他曾对1949年后大陆的考古发掘报告提出过严厉的批评,认为其中缺乏实际材料,充满了政治术语,对出土地、器物、尺寸等内容居然都号称“保密”。 “我想,按照他一贯的标准,这些根本都够不上考古学。”李光谟对记者感叹道。 据说,直到后来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报告出来以后,李济对大陆考古学的印象才有所改变,他自己的文章中也开始引用大陆学界的资料。 在儿子眼中,李济相当固执,总是直道而行。“他不知道拐弯的,有时候。”李济去世后,人们回忆:

6、“他是一个被上级、同僚、晚辈、学生害怕的人,但他对真心为学的人则给予最大的帮助。”其实岂止“害怕”,在一些人眼中,此人简直就是“可恶”。台湾名人李敖就曾写过文章,称李济为“最后一个迷人的学阀”。李济因固执而获罪为“学阀”,但饶是刻薄如李敖,也从不否认他身上“迷人”的一面。 李济人生最辉煌的一页是在殷墟,此后,考古学家和他发掘的遗址天各一方,路途迢迢。身不能回大陆的李济,晚年心中是否牵挂殷墟?隔海相望殷墟,心中是怎样一番滋味? 这些问题,由于长期的两岸阻隔,甚至连李光谟也无法回答,但他说:“1977年,李济生前最后一本著作是安阳,可见殷墟在他心中的位置。”(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改) 【相关链接】

7、1949年社会巨变,中国学术一分为二,胡适、钱穆、李济、傅斯年等一批学人离开大陆,其中不少人在台湾传薪播火。自此以后,殊途发展,虽为异流,却显同归之势。殷墟的不少资料以及李济在台湾,使海峡对岸仍有不少学者继续着对殷墟的研究。这种研究,不仅是学术,还分明包含着对乡土的牵挂,对故园的思念。中国文明的开始和安阳等学术著作,均为李济去台后的心血结晶,可见古老的殷墟,仍然是他学脉所牵、心魄所系。2(赏析引用作用题)文中多处引用了别人评价李济的话,这些引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_答案:评价人身份各异,引用不同人对李济的评价,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这些评价从侧面凸显了李济的学术地位和巨大的学术影响。评价点出

8、了李济对考古学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评价展现了李济正直的人品。题组二综合练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1912年一个春意盎然的日子,一位年近半百的教授正在哈佛大学讲课,突然一只知更鸟飞落在教室的窗台上不停地欢叫。教授停了下来出神地打量着小鸟,这是一只蓝色知更鸟,除了淡黄和纯白相间的胸毛外,身体的其余部分几乎全是蓝色,美丽得让人不敢直视许久,教授才转向学生,轻轻地说:“对不起,同学们,失陪了,我与春天有个约会。”说完,他迈着轻盈的步子走出教室,跟在知更鸟的后面走出了校门这位教授就是被钱钟书先生归入“五位近代最有智慧的人”之列的西班牙著名哲学家、诗人、小说家及文学评论家乔治桑塔亚那。桑塔亚那18

9、63年出生于西班牙,9岁时随父亲移居美国,1882年入哈佛大学读书,1889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在长达20多年的教书生涯中,桑塔亚那一直笔耕不辍,出版了多部颇有影响力的学术著作,在事业上可谓硕果累累;而哈佛的教职亦可保证他过上无忧无虑的中产阶级生活。可他为什么突然决定离开令人向往的美国,离开大名鼎鼎的哈佛呢?是一时心血来潮,还是深思熟虑?当然是后者。促使桑塔亚那辞别哈佛和美国的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桑塔亚那对哈佛素无好感。在他看来,哈佛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这与他的教育宗旨极不吻合。其次,桑塔亚那对美国一直心怀不满。1898年,美国通过与西班牙的战争吞并菲

10、律宾,将古巴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对于在西班牙度过童年、至今仍保留着西班牙国籍的桑塔亚那来说,无疑是一个无法弥补的伤害。就这样,桑塔亚那在1912年春天的那个并非偶然的日子,跟随着一只知更鸟,离开了哈佛,离开了美国。他的第一站是西班牙。可当他回到祖国后,却发现自己早年生活过的土地已变得非常陌生,而亲友们也早已将他当作了“外国人”。无奈,桑塔亚那只好前往浪漫之都巴黎。1914年7月底,桑塔亚那结束并不浪漫的巴黎生活来到伦敦。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桑塔亚那因战争带来的交通阻隔而滞留英伦,并一住就是5年。这期间,他拒绝了剑桥、牛津等大学的任教邀请,埋首于巨著英伦独语的写作。英伦那特有的朦胧雾霭曾让

11、桑塔亚那沉醉,不过敏感的他却渐渐感受到了英国也在慢慢美国化,于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1925年,在漂泊了十几年后,桑塔亚那终于找到了理想的栖居地意大利的罗马!在桑塔亚那看来,罗马是一座“永恒的城市”,在这里可以让他感到“离自己的过去更近了,离整个世界的过去和未来更近了”。在这里,他开始了安静、祥和的晚年生活,并写下了一部部传世之作。1952年,在罗马的一所修道院的寓所,桑塔亚那离开了人世,享年89岁。桑塔亚那终生未婚,他的一生是孤独的,但却享受到了无限的自由。他用毕生的精力在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之间奔走,但他的理想自然主义并不是摇摆于自然与理想之间的点,而是一条发于自然、指向理想的射线。“我们

12、完全可以依靠本能过上理性的生活,我们也完全可以在大自然的引导下进入祥和之地。”这是桑塔亚那为我们指引的一条通往闲适享乐,同时又富有智慧的高尚的人生之路。春天就在窗外,每个人都可以走出去与迷人的自然女神相约。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钱钟书称桑塔亚那是“最有智慧的人”,是因为桑塔亚那是哈佛大学教授并有丰硕的著作。B桑塔亚那选择了他认为是“永恒的城市”的罗马定居,在那里创作了英伦独语等传世之作。C文章讲述了一位纯粹的理想主义者终身致力于为实现理想而奔走的传奇故事。D文章末段照应了开头桑塔亚那“与春天的约会”,使这篇用散文笔法写就的人物传记更富有文学性。答案:D解析:A项

13、,钱钟书认为桑塔亚那最有智慧在于桑塔亚那有广博的知识,有睿智的人生态度。B项,英伦独语是在伦敦创作的。C项,根据第8自然段可知,桑塔亚那不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4本文第1自然段所写的跟随知更鸟出走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_答案:表现桑塔亚那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生活理念。反映他追求自由、无拘无束的性格。这标志着他人生道路的一次转折。有点离奇色彩,对读者有吸引力,增添阅读趣味。5文中认为桑塔亚那“一生是孤独的,但却享受到了无限的自由”,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_答案:“孤独”既指桑塔亚那终生未婚,又指他用毕生的精力奔走于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之间,不断寻找理想的栖居地。“自由”是指他脱离20多年的哈佛教学生涯,去寻找理想的栖居地,在漂泊了十几年后,找到了理想的栖居地罗马,开始了安静、祥和的晚年生活。他用毕生的精力,在大自然的引导下,走上一条通往闲适享乐、同时又富有智慧的高尚的人生之路,进入祥和之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